最近,掀起了一股吃维生素C的风潮。因为,维生素C被贴上了美白的标签。

有不少妹子现身说法,表示每天吃五六片,一段时间后,白了好几个度。

除了内服的维生素C,外抹的也成功“上位”。市面上不少美白护肤品,如美白霜、美白精华、美白水,都打着维生素C的旗号,还不乏知名大牌出品。

维生素C,当真是美白神器?

抑制黑色素生成,确实能美白

其实,维生素C被用来美白,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这几年大热的美白丸、美白针,其中一个重要成分就是维生素C。

“维生素C能抑制黑色素生成,确实能起到一些美白作用。同时,它还可促进胶原蛋白形成,让皮肤更紧致。” 药学专家黎小妍主任肯定了这一点。

皮肤科专家吴良才主任也透露,在皮肤科,维生素C有时也被用于治疗黄褐斑。“但要看肤质,不是所有的斑都能治。”

不过,维生素C的美白作用也并非绝对,因为黑色素的生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吴良才主任表示,对于黑色素多引起的皮肤黑,维生素C的美白效果比较好;但如果是黑色素细胞多,可能就没那么有效。

吃多少才能美白

很多人担心,想要美白,光靠平日吃蔬果,不够量。于是,她们会额外补充。比如,吃维生素C片、买维C泡腾片泡水喝,等等。

其实,到底要吃多少维生素C,才能起到美白作用,目前还没有确切、统一的研究数据。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的推荐,建议成人每人每天摄入维生素100毫克,但这只是治疗用最低维生素C的摄入量。”黎小妍主任说。

只要不是补得太猛,每天摄入不超过1000毫克,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因为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多余的会随着尿液等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不会在体内蓄积。

“但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腹泻、头痛、尿频、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停药。”黎小妍主任提醒。

“少吃多餐”,吸收效果更好

不过,也有人吃了很多维生素C,大部分却没能补进身体。

黎小妍主任建议,可以“少食多餐”,把每天要补充的量分几次来吃。并且,饭后吃吸收会更好,不要空腹吃或用茶水送服。

如果是吃维生素C泡腾片,不要用太烫的水来泡,温水或者冷水即可。“维生素C怕热,水温太高容易被破坏。”

黎小妍主任还提醒,如果长时间、大量补充维生素C,千万不能吃着吃着就来个“急刹车”,应该逐渐减量停药。否则,会有得坏血病的风险。

维生素C能美白(维生素C是美白神器)(1)

维C片磨粉敷脸,没用

据悉,国外某知名品牌的外用维生素C粉,主打美白去痘印的功能,价格贵得令人咂舌,5克一支卖300多元。

而药房的维C片,只卖几块钱,买来磨成粉敷脸,不就省钱了?

吴良才主任表示,两者有区别,“护肤品里的维生素C,是经过改良、加工的”。

他介绍,用来内服的维生素C很脆弱,怕光、怕水、怕氧、怕热、怕碱……擦在脸上还没来得及起作用,可能已被氧化分解得无影无踪了。

而护肤品里使用的,更多是维生素C的衍生物,如维生素C磷酸酯镁盐、维生素棕榈酸酯,维生素C葡萄糖苷等。

这些衍生物既能起到维生素C的作用,又克服了维生素C太不稳定的缺点。

黎小妍主任也指出,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擦在皮肤上也吸收不了,因为“人的皮肤表面分布着一层油脂,皮肤组织下面本身也是脂肪”。

而护肤品中的维生素C利用特殊工艺,加强了脂溶性,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鲜果敷面膜,没效果还伤皮肤

“维生素C美白”声名在外,连带着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番茄、柠檬等,也受到女性的青睐,常被用来DIY面膜。

“这种所谓的鲜果面膜,没什么作用。”

吴良才主任指出,虽然这些鲜果里确实含有大量维生素C,但无法直接被皮肤吸收,反而还会腐蚀皮肤。

而且,像柠檬等水果,还属于感光食物。敷脸后,会让皮肤对紫外线更加敏感,合成更多的黑色素,反而会让人变黑,还可能导致光敏性皮肤病。

为啥皮肤黑?罪魁祸首是黑色素

要谈美白,得先从皮肤变黑的原理说起。

“人的肤色,主要由体内的黑色素决定。”吴良才主任说。

人体内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数量越多、体积越大,皮肤看起来就会越黑。大量黑色素在某一位置沉淀、聚集,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斑。

黑色素细胞会合成多少黑色素,合成的黑色素大小,跟遗传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也会使皮肤里面的黑色素增多,比如日照。

当皮肤受到日晒,就会拼命合成黑色素,并且将这些黑色素送到表皮层去,把紫外线“吃掉”,让皮肤免受其害。但如此一来,皮肤中的黑色素数量增多了,颜色就会变得更深。

此外,饮食、身体激素水平、药物等,都可能导致黑色素合成增多,使皮肤变黑。

提醒:孕妈宝妈,维生素C别乱吃

维生素C可通过胎盘代谢,也能进入乳汁,如果母亲大剂量补充,可能会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补充维生素C需谨慎。

另外,痛风、尿结石、肾结石、糖尿病、蚕豆病、血色病、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要慎用。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家庭医生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