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交仔村,位于民安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6公里。相邻自然村东面有田交村,南面有调军村,西面有合和村,北面有客屋村。占地约112 亩。

该村始建于大清康乾盛世年间(1720年左右),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苏、吴、梁、潘、李姓。创村始祖为百进村(现苏屋村)苏长孜父子。

由于当时百进村人多地狭,不利于人口繁衍。百进村苏氏五房开族创业祖国琛公唯一的儿子长孜公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努力寻找一块地广人稀,土地肥美的风水宝地。最终选中了百进村后坑(现后池坑)南面的园地居住。开基始祖因村后有1口几十亩宽的积水塘,而取名“后池村”,田交仔村前坑也因此得名“后池坑”。或因为房族居住不顺利,若干年后,苏氏先祖又把后池村名改为“山头坡村”, “山头坡村”村名源于田交仔与邻村“山头村”坡地相连而得名。

在解放后,公社化时期(约1958年),或是因为“小村拼大村”政策因素,田交仔人一度和大田交拼村。虽然后来拼村失败,其村名也由“山头坡村”改换成如今的“田交仔”村。长孜公生三子,现五房血脉有二大分支,长支二子的部分后裔大约在1932年左右回迁苏屋,二支全部后裔在不详年间(比长支后裔较早)回迁苏屋。现田交仔苏氏除了五房长支大子、二子、三子后裔,还有随祖婆从大田交下嫁田交仔而来的。田交仔吴氏约在清末民初从东简迁徙而来,传说他们祖公或许是来田交仔做“长工”定居下来的。其梁姓从山头村三角楼那边搬迁过来。还有潘、李两姓大约于民国年间随母嫁入苏家而来。由于宗族关系,田交以前一般称田交仔为“下村仔”。田交仔村苏姓村民一般也称苏屋为内村。

该村现地处湛江市东海岛东海大道旁边,位置突出,向北走约3公里是东海岛大桥,向南走500米是东海大道第一大转盘,村后面的天然积水塘现已填平建起了东海岛网城,村前是一条从村东南部(就是村后塘)开始至村东部至村前到村西部雨水排涝的“江沟”流人大海,象是一巨人的一支手臂怀抱着田交仔村,让田交仔村民感受到安全又温暖。

清乾隆年间,属雷州府遂溪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属广州湾租界淡水区。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广州湾租界东海区。1945年属湛江市东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湛江市东海区公所。1952年,属湛江市雷东县东海区。1958年属湛江市郊区东海岛公社。1959年,属湛江市郊区民安公社。1992年,属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民安镇中和管理区。2010年,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安镇(2011年起改街道办)中和村委会至今。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420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194人,80岁以上老人17人,最年长者92岁(男)。苏姓为第一大姓,其次吴姓。世居村民均为汉族,雷州民系,通用雷州方言。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5人,主要分布在美国。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玉米等,现增加种植香瓜、西瓜。特色农产品有香瓜,传统特色食品有糯米粽子。现时经营仍以农业为主,发展蔬菜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为辅,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农业收入,打工收入或商业收入为辅。

交通便利,2015年末,全村村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该村已通水、电、电话和网络。

2015 年,村中适龄儿童前往距离1.3公里的苏屋小学就读,苏屋小学占地50亩,有足球场、篮球场各一座,该小学设级6个,班6个,在校学生170人,教职工12人。幼儿就读苏屋幼儿园,在园幼儿30人,教职工2人。

该村有灵岗庙1座,占地1.2亩,位于村前位置。始建于清代,重建于1955年,大约2009年再次重修,供奉着白马、黑蛇、阴兵、谭婆(三姊)、民安圩十甲主帅公猴函牌,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和八月十五,全体村民都十分隆重到庙中拜贺白马和谭婆生日。除了灵岗庙,该村还有一座土地庙,以及吴氏的玄坛庙(大约建于2019年)。每逢神诞日,村里会组织请来雷剧团演出庆祝神诞以提升节日气氛。

该村苏姓信奉的公伯有三甲四相套:三官,雷首,四婆案首李先生和十甲六相套:两相雷首,班帅,主帅,案首张先生 ,案首李先生;苏氏族神套:盐灶大王,五显华光;村神套:白马、黑蛇、阴兵、谭婆(三姊)、民安圩十甲主帅公猴函牌以及土地公婆。该村吴氏除了重视村神白马公那一套,还比较重视他们龙水的玄坛。该村苏氏长房还供奉妈祖一尊。全村重视节日有雷首的正月二十八,白马的正月十七,谭婆的八月十五。

该村主要民俗是拜坡。拜坡是东海岛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起源于东海岛人对神的的崇拜。据说自明朝洪武年间起便世代相承,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村的拜坡形成于清代。所谓“拜坡”,就是在神诞日,在开阔的坡地设拜场,供信民集中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纳福。一般几个村或十几个村共同崇拜一尊或几尊神公像,称为若干“甲”(旧时户口编制单位)公共的神公,即共甲神。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该村村民与田交村、苏屋村、吴屋村在拜坡广场共同拜雷首公、四爷公(主帅)。每到四月十几,村里都会演几个晚上的木偶戏或大戏(雷剧)进行答谢神恩。参加拜坡活动的男女老少都有,但以妇女为主。其中出嫁女头三年和当年生小孩的外嫁女子,必须回村拜坡。嫁进来的新媳妇也要参加。如果因工作忙、路程远等原因,赶不及在拜坡日拜坡,也可请人代拜。拜坡这一天要斋戒,祭拜的供品也必须是“素”的。

该村的年例是农历正月廿八。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一个比春节还要热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年例当天,全村沉浸在热烈的节日气氛中,游神、舞狮、舞龙,摆酒宴客,请雷剧团演出,煞是热闹,祈求神欢人乐。

该村是东海岛赫赫有名的革命老村,该村出了一名在雷州半岛乃至省城都有名的革命人物。他就是该村苏氏三房的苏天春。苏天春(又名苏浴尘)由黄学增介绍,于1925年5月17日至9月1日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第四期学习,在学习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南路农民运动特派员,到海康县指导农民运动。1925年10月建立中国节产主义青年团雷州特别支部,书记韩盈,特支成员有黄广渊、苏天春、薛文藻等。(另有湛江党史资料,1925年10日建立中共南路特别支部,书记黄学增,支委苏天春等)。苏天春在了遂溪、海康、广州湾等地活动。同时期苏天春回到家乡东海岛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革命宣传和武装斗争,为东海岛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火种。国共合作后,参加国民党,任李济深秘书。曾任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任、青年团中山分主任并兼任广东省战时教育南路督学、国民党代表,苏天春任国民党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庄渊德(东海岛东山村人)任副司令员,在国民党撤退广州吋,准备炸毁广州发电厂,是苏天春、庄渊德保护了广州发电厂。解放后,苏天春在广州邮电局工作。

解放后,该村也是人才辈出,尤其近几年苏氏一家两兄弟先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一度成为东海岛的美谈。

(有要补充的和错误的可以评论在下方或私信)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

田交仔村路口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2)

田交仔村路口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3)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4)

田交仔村文化楼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5)

田交仔村篮球场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6)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7)

田交仔村110年古树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8)

杧果树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9)

田交仔村古井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0)

田交仔村玄壇廟门口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1)

田交仔村玄壇廟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2)

捐款芳名榜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3)

点香轮换交接表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4)

田交仔村靈崗廟门口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5)

田交仔村靈崗廟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6)

捐款名单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7)

田交仔村村道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8)

田交仔村村道

湛江市遂溪鸡笠山村(湛江市东海岛田交仔村)(19)

田交仔村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