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短暂的事物当作永恒来爱。”
诗人海桑的这本《我爱这残损的世界》,正如其书名一样,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了对他生活的热爱,让我有种“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感觉。
关键是,整本诗歌集所描绘的人和事,都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整体读下来,除了熟悉感,还有来自灵魂的共鸣和认同。
有人说,海桑是个异类,他从不说大话,但他的心很宽大;他从不谈大事,但他对世事很明了;他写诗从不用大词,但他的诗很豁达。
以前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直到有幸读完《我爱这残损的世界》,我才明白,诗人海桑的诗,更像是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
与其说是他的自言自语,更准确来说,是他这个个体生命丰富地、有尊严地存在过的证据。
比如这本诗集,以人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可不少,有《一楼东户的爷爷》、《卖萝卜的人》、《收废品的老人》、《那个断了左腿的男人》等等。
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些处在社会边缘或者常常被人们遗忘的存在。
但诗人海桑却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上,感受到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即便生活艰难仍心怀感恩和希冀。
我随意列出几个自己读出来的场景:
场景一,一楼东户的爷爷,拄了两根拐杖,笑着说,说自己是只四条腿动物。然后把茶色的墨镜,反戴在后脑勺上。
岁月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便,却没有让他的思想迟钝,更没有泯灭他热爱生活的心。正应了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男人至死是少年”。
场景二,卖萝卜的人,拿萝卜在地上写字。
他起早贪黑贩卖萝卜是为了活着,而早市过后,他拿着萝卜写字是为了活着有乐趣。
这首诗最能击中我的灵魂,仅仅是为了活着不算是真的热爱生活,人但凡在这世上活着,没有理想和兴趣,那跟动物没啥区别。
场景三,黄昏的拾荒老人,从垃圾箱翻出鲜亮的国旗,并插在自己的三轮车上。
他虽然自己衣裳褴褛,红旗也插得歪歪斜斜,但红艳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正是老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期待。
场景四,那个断了左腿的男人,拿着两百块钱,哼着歌回家。
他身体遭受这等苦难,仍坚强面对生活。在诗人海桑的描述下,那个男人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断了左腿的男人,正哼着欢快的歌,去勇敢面对这不公的生活,用积极的生活态度,乘风破浪。
除此之外,诗人海桑对于死亡的思考,也贯穿整本诗集。
比如我最爱的一首诗《黎明提着一颗心脏》:
黎明提着一颗心脏
黄昏把身子压得更低
心总要狠命燃烧一下
才配得上一把灰烬
世间最小最卑微的事物
都值得倾注一生
一生里日夜打磨
用掉一寸寸光阴
这首诗越读越喜欢,有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范范,理想的追求过程,总需要用光阴去打磨,去燃烧。即便死亡来临,自己化成一把灰烬,但只要已经为理想奋斗过了,也是值得的。
还有三首对死亡的思考,诗人海桑更是将自己的内心空间完全打开,激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比如“《妈妈死了》她躺在那儿,身体小得像个孩子,等着她妈妈来领她,也许是吧,或多或少,死亡也总在完成些什么。
《给自己缝制寿衣的奶奶》给自己缝制寿衣的奶奶,当初的嫁衣,也是她亲手缝制的,每一次,都扎破了手指。
《死亡练习曲》如果棺材只有火柴盒大小,死便不再可怕,就好像放进一粒红豆子。”
这三首诗歌,仿佛每一首都是我的内心独白,也是许多人在面对死亡之时的想法吧。
尤其是在《死亡练习曲》中,把棺材假设成火柴盒大小,把逝去的人当成是象征着思念的红豆子,那么,死亡便变得不可怕。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看到像自己一样的人死去后,只能“囚禁”在棺材这样的狭小空间内,既反抗不了,也无力反抗。在我看来,恐惧会传染的,即便是我们所联想到的。
总之,在我看来,现代诗的意义,在于让现代人能够更加自由地抒发感情。所以好的现代诗,应当包含有充沛的情感,且最好还能引起读者共鸣。而这本《我爱着残损的世界》的诗集,做到了这一点,让我读完之后,感触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