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业》公号读者小薇来信:

我毕业好几个月了,还没找到喜欢的工作,自己心里很着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多次打电话催,老师还建议我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和合适的,不如先找一个能找到的干着,先“骑驴找马”,可是我还是很犹豫,老师,你说我要“骑驴找马”吗?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1)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2)

小薇:

你好!

感谢你对《成功就业》公号的信任!

“骑驴找马”这件事,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观念。

用人单位很反感学生的这种行为。

一位HR愤慨地说,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一个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是很认真的,一旦选择了应聘者,就会着力去培养他,把他从一个职场菜鸟培养成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可是对方完全对工作不尊重,只想着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工作后一走了之。那我们交给他的工作怎么办?我们为了培养他付出的资源与心血谁来买单?我们因为招聘了他而错失了那个真正想来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的机会成本谁来弥补?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3)

所以几乎所有的单位都会用尽力气预防一不小心招到这种“不专一”的“骑驴找马”的人。

他们会在招聘时问他对公司文化的了解、认可度,会问他对要应聘的职位的了解、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一旦发现应聘者并不太了解,他们便会拉紧“骑驴找马”这根弦。

但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并不认同单位的说法:

一个人哪能一辈子从事一份工作的?换工作是必然的,人往高处走嘛,如果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那说明这个人没有成长。

而且,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都没能明白他到底想干啥、能干啥,职业探索尤其需要实践,只有在真实的职场中,他才知道这份工作、这个行业是不是他喜欢的、他能干得了的。他不在实践中去探索,光靠想,能想明白吗?社会要给大学生职业探索提供机会呀!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4)

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该听谁的呢?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毛主席他老人家讲过,不吃梨子,你是不知道梨子的滋味的。不入职场,你确实不能知道自己想的跟实际有多大差距。

确实你得亲自去职场探索,而且确实如果你发现你所干的并非你喜欢的和你干得了的,那也要及时止损,去找另一匹真正属于你的“马”。

听了上面的话,你觉得就业sister是不是在鼓励你“骑驴找马”?

其实不是,“骑驴找马”是明知你并不喜欢,也知道自己并不适合眼前的这份工作,但是为了目前不“空窗”,有一份工作“备胎”,好让你安心地找第二份工作的“不得已而为之。”

而探索自己是你确实不知道你真正的职业兴趣、你的能力所在,有一份或几份感觉应该是自己能干得了的、也喜欢干的工作,经过你的慎重选择,你决定进去试试的。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5)

看清最重要的区别了吗?

1、“骑驴找马”是你没有选择的选择,而职业探索是你不太清楚方向,但并非没有选择;

2、“骑驴找马”是你明确知道现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所爱,而职业探索是你不确定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你的最爱;

3、“骑驴找马”是你要一边干着这个一边要找着另一个,而职业探索是你要专心致志地干下去的一份工作,直到发现它并不适合你。如果你在工作的过程中明白它确实是你想要的,那你可能会跟这份工作在一起相处很久。

所以不要混淆了“骑驴找马”和“职业探索”,更不要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骑驴找马”。

可是正如你所说,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得了什么,那怎么办呢?

那也不能到明知不喜欢的岗位上浪费你自己的时间和单位的资源,还会搭上你自己的信用,而且,这份你并不满意的工作并不能对你的第二份工作有任何加分,可能还会减分,对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好处。

首先,在校期间不要傻玩,大学期间是最佳的探索职业探索时机。

大学为你提供了吃饭住宿的地方,为你试错的成本买单,可是你到了毕业了再试错,你要付房租、你要吃饭,你没有机会再试错。

除了上课,大把大把的时间还有校园广告栏里那么多的实习机会便是让你去探索的,你可别浪费了时机。

如果你到毕业了还不知道你该干什么,这个代价有点大。

别的同学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甚至在实习的过程中早早和用人单位签了约,在实习的过程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一毕业就进入职场,平步青云,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三年之后已经重任在肩、前程一片大好,可你还在探索,你不急谁急?

就算不跟同学比,可是生存的压力还是有的。

从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加偏远的农村来的同学要想留在一线城市,更是要提前探索自己的职业之路了,如果你到毕业了还没找到方向,你在一线城市能活下去都成问题,还谈何理想呢?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6)

其次,如果你也努力探索了,还是搞不明白方向,那就要求助于专业人员。

每个学校都有就业指导老师,会为你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在咨询中通过各种专业测试和活动来让你了解你的兴趣、能力何在?

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

你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你觉得怎么样能实现?

迄今为止你做过的哪些工作最有成就感?这对你未来求职有何帮助?

你的性格和哪一类的工作匹配?

你有哪些资源?你能得到哪些工作机会?

……

相信专业的咨询会让你对“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得了什么?什么会让我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考虑越来越清晰。

再次,如果你还是不太清晰,或者不想这么稀里糊涂地进入职场,“GAP YEAR”也是不错的选择。

Gap Year百度解释为间隔年、空档年,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近几年越来越多21到23岁、已经获得学位的年轻人也开始给自己一个空档年)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间隔年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通过Gap Year可以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空档年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有的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就有了Gap Year的经历。

不务正业的成年人做什么 打着职业探索的名义(7)

Gap Year主要以旅行为主并通常结合以下几种进行:

1. 做志愿者工作

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尼泊尔等地进行关于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志愿工作。

2. 打工赚钱或旅行

有些学生把时间用在旅行上,有些则用在工作上。而更多的则边工作边旅行,用工作赚来的钱支付旅行的费用,到了一个城市住下来找一份工作,体会不同的职场生活和人生百态,很多的Gap Year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的选择,那就是参加国际志愿服务。

3. 投身于全球教育

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趋势是投身于全球教育,包括语言教学,居住在当地人家,文化传播,社区服务和独立学习。这些实践存在于像印度、中国、摩洛哥、巴西丶印度这样的国家。

我第一次听说Gap Year是从一个名校毕业生那里听来的,她家境良好,而且父母都很支持她Gap Year,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去云南落后的山区做支教,收获良好,回来后创办了自己的公益机构,专门做支教工作。

她跟我说这一年收获良多,她从支教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你一定能!

你走过的弯路,都会为你的未来添加更多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