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位。他是西汉第一位未封侯先拜相的官僚,打破了刘邦立下的先封侯后拜相的惯例。他不但让儒家学说替代黄老学说成为朝廷的主要政治派系,也为西汉的强盛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1)

公孙弘在汉武帝时代的丞相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不仅仅是因为他开先河的任职顺序,更是因为他年近七十才进入朝廷为官,却在短短数年间做到了丞相的高位。这种情况在汉武帝时期是很罕见的,也是不太符合刘彻的用人风格的。刘彻喜欢用年轻人,对于几十岁的老朽向来是非常排斥的。公孙弘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等到刘彻亲政时已经年逾七十。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公孙弘求官的对策被认为平平无奇,主持的官员将其列为下等。但刘彻看了公孙弘的对策后却强行升为第一,并直接召见后将其任命为博士。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2)

刘彻如此重视公孙弘,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凭什么能够让骄傲的汉武帝如此看重呢?公孙弘的才华的确是非常出色的,但却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这说明他与当时的西汉朝廷是格格不入的。对于这样的官员,对策被列入下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这样的对策根本不会送到皇帝面前,朝廷主持选拔的官吏自己就把公孙弘打发了。因此很多人感到疑问,是什么让刘彻主动提出召见公孙弘,并将其任命为博士?要解答上述问题,还是要从公孙弘的人生经历,和刘彻面临的政治局势说起。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3)

公孙弘是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家,以主攻《公羊传》的理论出名,从他拜相才拉开了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古代政坛的序幕。他大半生蹉跎岁月,一直在晚年遇到刘彻亲政才得以施展才华。他出生很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与汉文帝名臣贾谊同年。但他却没有贾谊的运气,前半生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早年的时候干过狱吏、养过猪、也因为通晓《诗经》和《尚书》而闻名郡国。到了四十余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春秋》,又专门向汉景帝时的博士胡毋生请教《公羊传》。这段时间公孙弘都在家中奉养后母,并没有出仕朝廷。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4)

当时年逾六十的公孙弘被推荐到长安,因为学问出众而得到了官职。他奉命出使匈奴,但因为出使结果不符合刘彻的心意,被刘彻认为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回乡。公孙弘在家赋闲数年,等到刘彻亲政后再次被郡国推荐到长安。公孙弘本不愿意去了,但因为名声太大,在地方官僚的多次劝说下,还是前往长安求官。他这次求官的对策依旧评价不高,本来都准备地打道回家了,却突然被刘彻召见。这次刘彻反而很看重公孙弘,不但将其对策提拔为第一,还授予了官职,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5)

从公孙弘求官的过程来看,很显然是与其人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早年他以儒家的《诗经》和《尚书》出名,但汉文帝刘恒却喜欢刑名之学,于是他的学问在当时不流行,无法得到重用。等到刘彻第一次招揽儒家时,也是他刚刚即位和窦太后争权之时。此次争权以刘彻的失败而告终,推崇儒家的卫绾、窦婴和田蚡先后被罢官,刘彻启用的王臧、赵绾等人还被窦太后处死。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公孙弘自然得不到好的结果。公孙弘奉命出使匈奴,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可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刘彻当时说公孙弘无能,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了他。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6)

但这次求官公孙弘并非一无所得,至少他在刘彻心中留下的位置。刘彻亲政后再次招揽各国儒家人才,公孙弘求官立刻得到刘彻赏识,这与他上次出使匈奴的事情不无关系。公孙弘的对策被评为下等,如果没有刘彻特别关照,根本不可能被送进宫中,还被提升为第一。刘彻如此拔高公孙弘,可见是对其非常重视,也是非常肯定的。对于公孙弘出使匈奴的事情,很可能是刘彻为了保护他而故意贬低,避免其被窦太后打击报复。现在窦太后已死,窦氏和王氏外戚集团退出朝廷,对于公孙弘这样的人才,刘彻自然可以放心使用。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7)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孙弘在对策中,写出了刘彻想要的内容。他在对策中提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对于刘彻非常关键。其一是君王的威信问题,威信不佳则政策难以推行。其二是用人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政策执行力的问题。他认为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君王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完成上古圣王的业绩。这个理论在当时并不稀奇,其实就是儒家民本主义的那一套,所以测评的官吏认为平平无奇,给公孙弘的对策打了下等。可这些东西正好与当时刘彻想做的事情吻合了,于是被刘彻所看重。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8)

当时刘彻刚刚重新掌握政权,窦氏和王氏的外戚都被踢出朝廷,西汉正是开始重新发展的时候。此时刘彻自然想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形成自己的领导班子,这样才能把他的雄才大略贯彻下去。但是在朝廷中还是有不少窦氏和王氏提拔的官员,这些官员有的支持黄老学说,有的反对刘彻打压外戚和勋贵,在各种环节阳奉阴违,让刘彻的政策推行很困难。刘彻招揽四方的儒家学者,就是想要替代这些不合意的官员。但是想要替代这些官员,推行自己的政策,必然要有一套合情合理的方法和原则,而公孙弘在对策里写得正好是这些。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9)

从整个过程看,公孙弘当时虽然年迈,但对汉朝朝廷政治的走向把握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彻亲政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建议对刘彻有利。可以说这篇对策的内容可能不新奇,但这点把握政局的能力却体现出了公孙弘可以做宰相一样的素质。公孙弘的对策不仅解决了刘彻当前面临的问题,还让刘彻看出了他政治能力卓越的一面。刘彻当时正是人才欠缺的时候,又要排挤朝廷中外戚和勋贵派系的官员,公孙弘正好符合刘彻用人的要求。刘彻重用公孙弘,既得到了卓越的人才,又能够摆脱外戚和勋贵的掣肘,可谓是一举两得。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10)

而公孙弘的年迈也是刘彻重点考虑的一项,因为刘彻不希望再次出现窦婴、田蚡这样的强势丞相。西汉的丞相权力很大,不仅主持国家大政,而且还能干涉军队事务。如果公孙弘是年富力强的丞相,刘彻就会担心他垄断朝政成为权臣,让自己的皇权再度被架空。公孙弘年纪老迈,即便赋予再大的权力,也难以坐到独霸朝政,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党羽。可以说公孙弘当丞相的几年,就是刘彻从青年人成长为政治家的几年。等到刘彻在政治上成熟了,完全掌控了朝廷的大政,也就不需要公孙弘这样的老臣保驾护航了。

汉武帝信任公孙弘(穷兵汉武八章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11)

可以说刘彻选公孙弘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也体现出他作为年轻政治家的精明。作为刚刚亲政的皇帝,要彻底掌控朝廷,面对朝堂中的老油条,没有一点手段是不行的。公孙弘的出现不仅帮刘彻解决了驾驭朝堂的问题,还能够让刘彻彻底放心,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他的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彻非常重视,公孙弘也迅速在朝廷中崛起,不到十年就坐上了丞相的高位。而刘彻扶持以公孙弘为代表的下级官员进入朝廷,也给原来的外戚勋贵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使得朝廷权力处于互相制衡的态势,更有利于刘彻发挥他作为皇帝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