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家的20年#

#儿童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藏在那些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中。”

——杨天南《一个投资家的20年》2022年2月专栏文章《最好的教育》

五一长假与家人一起看了三部与教育有关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阖家的欢乐,也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启迪。这三部电影中有两部讲述的是一位好老师如何启迪引导一群“坏孩子”走上学习之路,另一部讲述的是一位好老师如何激发一群循规蹈矩"好学生"的内心激情,但是其实它们的主题只有一个,阐述教育的真谛——“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团火点燃另一团火。

最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中文电影(最好的教育下篇)(1)

第一部是18年前的法国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池塘底教养院”是一所号称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乡村寄宿男校,在校长犯错惩罚的简单教育理念下,一群被放弃的野孩子以叛逆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抗争与不满,这更加印证并强化了学校老师对于惩罚理念的坚持,因为简单粗暴的惩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最严厉的惩罚竟然是关禁闭15天。

这群以叛逆抗争的孩子赶走了一位又一位班主任,而马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校长紧急请来临时救火,担任了这些“问题”孩子的班主任。马修在内心的善良与爱的驱使下,逐渐理解并一次次保护了孩子们不被恶意惩罚,在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与接纳的同时,孩子们心头的坚冰也被爱的温暖逐渐消融。

有几个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偷打开了马修老师一直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随着几张乐谱浮出水面的还有马修老师以前的音乐梦。这次意外的恶作剧促使他再次拿起笔开始给孩子们写歌并成立了合唱团。音乐课不仅给了孩子们新鲜感,也开始给他们的内心注入新的力量。孩子们开始遵守马修老师的规矩,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收获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随着音乐改变的不仅是这群“问题”学生,一位喜欢音乐的数学老师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校长在被孩子们的足球踢到脸上之后不仅没有惩罚他们,还加入了他们踢球的队伍,音乐柔软了大家的内心。

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名叫皮埃尔的孩子更是被马修老师点燃和激发,马修老师相信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并鼓励他去里昂的音乐学院,最终皮埃尔完成了马修的梦想,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指挥家。

这是一个用音乐点燃梦想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来自于马修老师内心对于音乐的热爱。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部来自异国的电影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最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中文电影(最好的教育下篇)(2)

第二部电影是一部名叫《嗝嗝老师》的印度电影,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的年轻女教师奈娜带领一群学渣逆袭的故事。

图雷特氏综合症患者会出现不由自主地抽动、喉鸣等症状,奈娜从小受到这种病症的困扰,经常被周围的人嘲弄,甚至她的父亲也会在人前感到尴尬。但是奈娜的小学校长在一次全校表演中不仅没有责怪一直在台下不由自主发出怪声的她,还把她请上舞台,询问她发出声音的原因以及她需要怎样的帮助,奈娜激动地说只要大家能够像对待其他正常人一样对待她,她就满足了。校长感谢她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让大家都知道了图雷特氏综合症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而正是这样一位能够看到她并给予她机会的校长点燃了奈娜内心的梦想,她想成为一位像校长一样的好老师,照亮更多的学生。

然而拥有双学位硕士的她,毕业五年被18所学校所拒绝,最终她的中学母校聘请了她,原因与《放牛班的春天》一样,有一个问题班级的班主任干不下去了。奈娜没有将孩子们对于她的恶作剧作为一种挑衅,依然深信爱可以融化孩子们的敌意。像马修老师一样,奈娜老师用对孩子们的庇护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抛鸡蛋点名讲解抛物线,篮球场上的物理实验,奈娜老师的课堂无处不在,生动的教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恐惧、自卑逐渐被快乐、自信所替代。虽然经历了其他老师的质疑、挑战,但是最终奈娜老师用事实告诉大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想教的老师。

最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中文电影(最好的教育下篇)(3)

如果说前两部电影是一群坏孩子的逆袭,那么《死亡诗社》则是“乖孩子”的挽歌。这部拍摄于1989年的美国老片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1959年,威尔顿贵族学校迎来了它的100周年校庆,这所学校75%的学生进入了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这无疑代表了美国中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学校奉行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校风保守,学生乖巧,看起来一切近乎完美的表面下是学生对于学校沉闷的氛围、陈腐的说教的不满。而这一切随着一位名叫基廷的年轻教师的到来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基廷是一位英语老师,他的课堂带有他自身强烈的个人色彩。第一堂课他就让同学们去观察学校档案馆的老照片,问孩子们有没有听到这些已经作古的前辈们的低吟:“抓住流逝的时间,创造不平凡的人生!”,基廷告诉孩子们,这些前辈如同他们一样上了最好的学校,然而他们都没有抓住时间并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这就是基廷交给孩子们的第一课。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墓志铭,以此来激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珍惜时间确实非常生动。

基廷还让孩子们把书本上迂腐机械的诗歌打分方式撕掉,让他们站到讲台上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释放内心的激情。最终被“唤醒”的孩子们开始独立思考、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内心炙热,重新组织死亡诗社的尼尔从小一直受到父亲的严厉束缚,无法独立做出任何决策。父亲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尼尔身上,希望他能够考入哈佛,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然而尼尔的理想却是成为一名演员。在基廷老师的激发下,尼尔背着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整个表演堪称完美。父亲在最后一排看着全场观众起身热烈祝贺尼尔的成功表演而不为所动,他依然要求尼尔放弃表演走上他认为更好的人生,最后尼尔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死抗争父亲对于自己的控制。而基廷则成为了这一切的替罪羊,被学校赶出了校园。在基廷离开教室的那一刻,所有诗社的成员站上了自己的课桌,口中高喊“船长,我的船长”向老师致敬。

看完此片,不禁唏嘘原来美国的教育史上也有着与中国一样的伤痛,孩子跳楼到底是抗逆力不够还是获得的爱不够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最近听了樊登讲解的《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一书,樊登以自己学习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实验破解了家长对于抗逆力培养的一个误区,他说一块钢板被不断地掰折就是产生疲劳,当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钢板就会断裂,看似突然发生的断裂其实是因为持久的伤害,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家长人为制造的挫折也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上累积伤害,最终酿成像尼尔那样无法挽回的悲剧。

培养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关爱,需要因势利导。然而有些家长却认为自己不打骂孩子,未来孩子就可能被别人打骂、还可能受不了他人的打骂,所以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所谓的逆境。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内心坚强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坚强的父母作为后盾。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全世界都不信任孩子的时候依然能够成为孩子的依靠。

这三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电影宛如阐述人类普世教育智慧的样本,唯有内心的热爱,才能点燃一个火把,教育的关键不在学生,而在于师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你希望把它耕种在肥沃的黑土中还是贫瘠的沙漠里?你希望给予它阳光雨露还是干旱严寒?

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学校,不仅担负着启蒙的重任,也始终是孩子教育的最终责任人。唯有身为父母的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才会教会孩子热爱生活;唯有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孩子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肥沃的黑土中茁壮成长,那么我们就需要变成肥沃的黑土;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梦,那么我们需要首先活成自己梦想的样子。

最好的教育,原来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