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字电影占据了市场,电影放映机逐渐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但在宿迁市宿城区支口街道探楚村乡贤朱有全家里,仍然保留着一台30多年的胶片电影放映机,时常为来家里的村民和小朋友放电影。他说:“小朋友看得是稀奇,老人家看得是回忆。”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

老电影放映员朱有全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朱有全开始放电影,在部队放了5年,退伍后为乡村放露天电影近40年。以前,他把放电影作为职业,当电视、VCD、DVD、手机、电脑的出现冲击电影市场后,他将放电影作为自己的爱好,继续坚持为观众服务。11月6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朱有全家里,听他讲述他的光影人生 。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2)

《电影放映资格证》

起初在部队给战士们放电影

亲手绘制的幻灯片保存完好

进入朱有全的书房,透明玻璃柜里一摞摞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拿了一部分出来,一边按顺序摆放,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叫幻灯片,用来做映前宣传的,每场电影放映前都要宣传,比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当地的好人好事、致富能手等,或者用幻灯片简单介绍电影内容。”他摆出来的《吕先明卖糖球》和《蔡志恩养鸡致富》正是介绍支口当时的致富能手,每次投放幻灯片时,他还要对着观众把每张幻灯片的内容讲出来。

说着,朱有全从另一个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已经生锈但仍可以使用的幻灯机进行演示,由于幻灯机距离荧幕太近,投出来的画面比较小。对着一摞摞的幻灯片,朱有全向记者讲述了制作的过程。

“把透明胶水稀释后涂在玻璃上,彩色的玻璃纸泡软了贴在玻璃上并赶走纸上的水泡,晾干后构图、刻小样、上色,一块幻灯片就做好了。”他告诉记者:“图案简单的情况下,四五个小时可以做一块,图案特别复杂的,得花上十来个小时,一个故事一般需要10-20块幻灯片,全部做好得花上5天时间。”正是因为绘制的过程比较复杂,这些幻灯片,朱有全至今仍保存完好。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3)

朱有全给小朋友讲解电影放映机

做幻灯片的要求有很多,得会写美术字、会画画、会剪纸……除了写字,其他技能都是他当兵后学的。

儿时,朱有全就喜欢看电影,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对他来说非常困难。“有一次,听说支口老会堂里面在放电影,即使没有钱买票,我也要跟着大伙儿一块去,这一路,用麻绳、芦花、木头做的‘鞋’把脚都磨破了,没有钱进不去会场,在外面闻闻汽油味、听听发电机的声音就很开心,电影结束的时候,老会堂的门开了,我们几个小孩儿趁机钻进去,能看到十几秒的‘再见’两个字,我也满足。”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4)

朱有全介绍电影放映的原理

1970年,朱有全入伍,识字的他黑板报出得好,日常训练表现得出色,第一个入了党,1971年9月被调到了电影队。儿时没有钱买电影票,长大了却得到了一份电影放映工作,他倍加珍惜,每天带上设备出去给战士们放电影,有空就坐下来绘制幻灯片,图案复杂的画面,他一遍一遍地刻,直到满意为止。

他说:“那会儿,战争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外国电影《卖花姑娘》深得大家喜欢,放得次数比较多。”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5)

朱有全在调试幻灯机

退伍后给村民们放露天电影

为贫瘠的乡村打开光影世界

1976年,朱有全退伍回来,一时没有找到工作,便画起了壁画,凭借着在部队绘制幻灯片的经验,他的壁画色彩丰富、图案灵动,于是被吸纳到乡里的文化站和电影队工作。采访中,朱有全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红本,告诉记者:“这是我的《电影放映资格证》,你们年轻人可能没见过,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所以我一直珍藏着。”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6)

老式电影放映机

朱有全说:“上世纪70年代,农村没有电,群众文化生活极为匮乏,能看上一场电影就像是遇上大喜事,跟过大年一样。群众对待电影放映员,就像看到明星一样兴奋。为了看电影,当时各个大队都要提前跟电影队协调,有时候还会发生一些争执。”

朱有全回忆,在放映戏剧片《卷席筒》时,两个大队的人来谈,一人抱走了影片胶带,一人扛走了电影放映机,都说一定要给他们放。“没办法,我们只好跟他们协商,两家都放,就是一家早点一家晚点。结果连续两天,我们都放映到了凌晨四点钟左右,累得不行啊。不过群众满意,我们也就满足了!”朱有全说。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7)

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里放露天电影,很多村民过来观看

一个个盛夏的夜晚,穿背心的年轻人、摇着蒲扇的老人、扎麻花辫的姑娘和邻村卷着泥裤腿赶来的老乡,他们相聚在晴朗的夜空下,共同观看着黑白跳跃的画面,或笑、或哭、或喜、或怒……朱有全笑着回忆道:“一场电影最多有两三千个观众,有些人来晚了抢不到好位置,爬到了树上、草垛上,还有人没办法,就在幕布背面看,那画面是反过来的,就这样好多人也愿意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影片渐渐丰富了很多,有了像《野火春风斗古城》《天仙配》《红楼梦》《少林寺》《少林小子》《杨家将》《张铁匠罗曼史》等影片。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8)

朱有全介绍他保存下来的胶带

1985年,经过竞争上岗,朱有全承包了支口电影队的放映工作,和爱人一起组成“夫妻电影队”。一方面,他还兼着文化站的工作;另一方面,他的爱人还要收麦收稻和照顾家里的女儿们,两个人的电影队有些艰难。

说着,朱有全打开一盒影片胶带,向记者介绍:“农村放电影讲究‘两大一小’,即两个故事片,一个科教片,一场放下来四个小时左右,每逢小雨小雪天气,群众观影热情不减,我就撑把伞把放映机遮住,坚持把每场电影放完。”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9)

幻灯片《蔡志恩养鸡致富》

“最艰难的就是冬天了,天气太冷,有时候电缆线被村民踩到脚下冻在了泥水里,收不起来;放完的胶带要严格按照约定时间送到市电影公司,风里来雪里去,我一次也不敢懈怠。”夹杂着雨、雪、泥的乡间小路,留下了朱有全的脚印和自行车的轱辘印,二十多里的路程,朱有全一趟一趟地走,为此身体也落下了毛病。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0)

在部队时,朱有全骑着自行车去放电影

时代的脚步一直向前奔跑,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普遍都通电了,再后来,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相继普及。另外,卡拉OK、录像厅、溜冰场等娱乐场所逐渐兴起,群众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看露天电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不过,2000年以后,上级开展免费送电影下乡活动,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村每月放一部电影,“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让露天电影有了生机,朱有全积极参与进来,直到2012年,他才正式与露天电影告别。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1)

幻灯片《吕先明卖糖球》

如今坚持在家里放胶带电影

为满足现有观众的观影需求

走进朱有全的电影放映室,他热情地介绍起他的“宝贝们”——一台32年的老式电影放映机和胶带。“这是16mm的胶带,我们能够看到中间的画面,右面的是声带,左面的是齿孔……”朱有全一口气把电影放映的原理叙述了一遍。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2)

幻灯机

然后,朱有全打开电影放映机,播放了10来分钟的影片,由于电影放映机和荧幕的距离太短,荧幕上呈现的画面比较小。他说:“室内条件有限,要是放到室外,有三十米的间距,噪音会更小,画面更满,效果就更好了。”

第一次亲眼见到老式电影放映机放映出来的电影,记者被深深震撼到,胶片独有的色彩,机器转动的声音,陌生又好奇,仿佛和朱有全先生一起回到了那个电影盛行的年代。“没见过吧,每隔一段时间,会有小学生集体过来参观,他们的表情和你一样。”播放完影片,朱有全向记者分享了小学生来参观的事情。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3)

朱有全介绍幻灯片的制作过程

据了解,市里定期开展“七彩假日”活动,经常组织一群小学生过来参观电影放映机并看场电影。“朱爷爷,这是什么呀?怎样才能放出电影来呢?”“朱爷爷,您以前当电影放映员是什么样子?以前大家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呢?”“朱爷爷,这么多年您一共放了多少场电影呢?”“朱爷爷,您这台电影放映机和现在的电影机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一出生就有手机、电脑、iPad的孩子而言,老式电影放映机像是个“古董”,每次他们过来,朱有全都要介绍一遍老式电影放映机如何把电影放出来的,再跟他们讲讲过去下乡放露天电影的故事。小朋友们感慨:“原来,我的爷爷奶奶以前想要看场电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三原县看望老放映员(宿迁有位露天电影放映员)(14)

幻灯片被投放在银幕上

与围在朱有全身边问东问西的小学生相比,老人家过来则是安安静静地看电影。朱有全说:“小朋友看的是稀奇,老人家看的是回忆。”是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电影给他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电影对于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回忆,也是青春的回忆。

朱有全告诉记者:“这五十多年,我数不清自己放映了多少场电影,现在还保存着20多部电影的胶带,我们家是村里的文化大院,有场所、有设备,只要大家想看,来人了我就放。”朱有全今年72岁,近几年主要在收集村庄故事,挖掘家乡历史,电影放映是他忠于且热爱的事情,他愿意满足现有观众的需求,继续坚持放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塞塞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