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自媒体,自出现以来迅速成为大众写作的集聚地,催生了微博体诗、微博体小说、微博体剧本、微博体散文、微博体童话、微博体评论等各种文体类型,“微小说”、“微散文”等网络“微 文学体裁”的赛事也如火如荼。一些网友自发将相关文本称为“微博文学”,对此,有研究者承认其合法性,也有学者用“软文学”来表达其与传统文学样式的不同。作为一种“不超过140字的审美的微博语言文本”,微博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中依托微博这一网络社交平台,在文本上体现了语言凝练鲜活,内容多元交互且开放延伸的特点,在传播中体现了即时性、碎片化和扩散快的特征,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彰显了身份位移、主体消失的特性。

作者简介:黄擎,浙江大学中文系;孟瑞,浙江大学中文系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为流行和重要的信息分享自媒体之一。其无身份限制、可实名亦可匿名的参与机制,使精英和草根齐聚一堂,自由平等地用即时信息展现自我。在网友们的恣意创作之下,微博平台上衍生出具有文学性的微博文本,并逐渐从线上走向线下,出版成册,还在线下出现了专门以微博体样式创作的作品。从网络空间到学术界,已有不少人将相关微博式文本称为微博文学。然而,将其称为“文学”,有多少合法性?如果承认其合法性,“微博文学”又应该如何界说并认识其审美特质?

一、文学式微博文本的出现:当微博与文学审美相遇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含标点符号)的文字发布信息,亦可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实现即时分享。简而言之,网友可以随时随地把随想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并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网友互动讨论。美国Twitter自2006年出现以来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社交平台,被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Alexa评为全球互联网访问量前十的网站①。2007年,中国境内开始出现饭否网、滔滔网等最早的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站。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使微博迅速进入中国主流网民的视野,并很快发展成继Twitter之后又一访问量巨大的网站。《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13亿微博注册账号。

博客(Blog)一词来源于“网络日志(Web Log)”,由Peter Merholz发明,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零时差)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②,是公认的自媒体(We media)代表。所谓自媒体,即“个人媒体”,核心在于大众借助新媒体手段对于个人观点、信息等的提供与分享。微博作为博客的变体,是一个比博客更便捷的零壁垒无限制的自媒体,被网民当作自我镜像的展示空间。“我”的微博由“我”言说,也代表了“我”的形象。如何展示一个更独特、更美化的自我,从而吸引粉丝关注,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心理需求;“我”也会选择“我”所认为更优秀更有趣的用户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于是,除个人志趣以外,140字的文学审美,被大量微博用户于有意无意间关注和追求,而汉语丰富的语义指向又为这种超短篇幅的写作提供了文学的可能。

因此,当微博与审美相遇以后,旋即成为了一个“文学”的发生地,文学式微博文本不断涌现。新浪微博于2009年运行内测版后,2010年即举行了第一届微小说大赛。据新浪官方消息,首届微小说大赛“共收到23万件来稿”,“2011年的第二届微小说大赛更是产生了近150万件作品”③。网友们的参与热度可见一斑。此外,微散文、微童话、微剧本、微博诗歌等其他“微 文学体裁”赛事也不断出现。而相关赛事也确实催生了不少佳作,《微微暖,微微爱》、《生命的常数:善文化唯美绘本》等微小说、微散文获奖作品还在线下结集出版。2011年3月,沈阳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创作于微博平台的小说《围脖时代的爱情》。网友还自发创建了微博创作讨论组,如新浪微群中的“微博文学”、“微散文”、“微小说”等群组,互相讨论交流。

如果说以上“微 文学体裁”或“微博文学”的叫法最初源于线上网络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线下以微博体例创作的文学作品则进一步佐证了“微博文学”的发生。

2009年,Alexander Aciman和Emmett Rensin,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大二学生就以Twitter体改写了世界名著。《Twitterature》一书用每篇不超过20个推文(Tweet)的形式改写了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失乐园》、《在路上》等经典著作。虽然受到一些诟病,但是该书仍然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认可。这本书的流行,使“Twitterature”这个由“Twitter”(推特)和“Literature”(文学)组合而成的新词流行开来,据维基百科“Twitterature”词条所述,很多世界主流报纸关注并报道了推特文学现象④。在中国,自微博平台出现以后,也陆续有作者开始运用微博体例在线下创作。2012年5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微明史》,该书用微博短段形式言说明朝历史;同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微博1912》,把历史人物代入微博平台,并穿越进当代微博人物,结合史实资料,虚拟人物互动,通过微博平台上每位人物的微博文本、粉丝数、评论数和转发数等再现罗生门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心理。中国长安出版社则推出了“与大师相约在微博”系列丛书,以微博体例精选大师言论,并进行了解读,包括《与弗洛伊德相约在微博》、《与尼采相约在微博》、《与弗洛姆相约在微博》、《与罗素相约在微博》、《与阿德勒相约在微博》等。

随着线上文学式微博文本的不断涌现和线下借鉴微博体作品的出现,微博式书籍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读者的阅读视野。2010年起,陆续有学者意识到了研究这种处于继续发展之中与文学有关的现象的必要性。如王干、欧阳友权、李存等著文开始对其进行探析,虽然相关研究尚未成气候,也不够深入系统。“微博文学”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产物,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新型文学现象。自2007年微博平台在中国出现以后,衍生于其中的“微博文学”至今只有不到七年的历史,对初生新事物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批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微博文学”的发展随微博平台自身的发展也处于一种快速变动之中。如图一所示,微博用户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以后,现在已进入“成熟期”⑤,用户使用率等有所降低,此后是否会因为微信等各种其他产品的出现而逐渐冷落,尚需时间检验。而一旦微博式微,“微博文学”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这些都为相关研究的开展与深入带来挑战,也是造成现在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重要原因。

文学爱好者微博 微博文学论析(1)

图一 2010年12月-2014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及使用率

(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微博文学的界说及类型分析

对于网友自发命名的“微博文学”,有研究者认可其合法性,如李存将其定义为“是借助微型博客为传播媒介,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140个字符以内为文本样式,具有俳句体的凝练传神、即时化的个性表达、集聚式的实时互动特质的一种新文体”⑥。也有学者将其称为“软文学”。2009年,时任《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的评论家王干将博客等相关网络文学界定为“软文学”,“软文学的定义,首先在于它不能简单纳入传统文学的范畴,和传统文学相比,它是欠规范的,是流动发展的,是有弹性的。它的很多地方会逸出传统文学的规矩之外,或放大,或变形,或缩小,在一些独特的地方才华横溢”⑦,传统文学则被他称为“硬文学”⑧。2010年,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及其硕士研究生沿用王干的说法,将微博定义为“软文学”,并认为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力日渐强势的当下,“文学并没有像希利斯·米勒所预言的那样被技术传媒‘引向终结’,而是通过改变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把生存的空间向‘数字化生存’的新边界延伸,微博客文学便是其中之一”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承认了微博文学属于文学范畴,似与其将微博定义为“软文学”相悖。我们认为,将文学式微博文本称为“软文学”值得商榷。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软文学”、“硬文学”的说法就已出现,有研究者指出,“抒情性浓厚的小说、戏剧、诗歌等,虽然可通称为软文学,但人们一般所说的软文学多指以恋爱为主题的文学。而与此概念相对的硬文学则主要指像论文以及汉诗那样给予读者一种‘硬质’感觉的作品”⑩,可见,作为一个曾经出现但并不主流的语词,“软硬文学”是一个语义相对模糊的词汇,国此,称文学式微博文本为“软文学”尚需慎重。另一方面,从三位研究者的论述观点来看,既把文学式微博文本作为文学不灭的回答,又未全然认可其文学性,而在其前冠以“软”名,不免尴尬。或许,我们可将之看作相关研究者为认识“微博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现象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途径。

如此,不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微博文学”,承认其合法性并进行研究。依据通行的狭义文学的定义——“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11),我们权且将“微博文学”界定为:不超过140字的审美的微博语言文本。此处所指“微博文学”,不包括后期微博上出现的长微博文本,因为长微博可支持10000字以下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几乎等同于博客。微博文学涉及体裁众多,而以微博体诗、微博体小说、微博体剧本、微博体散文、微博体童话、微博体评论等最为流行。

1.微博体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12)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的格律诗,言简义丰,意蕴深长。现代汉语虽然在表意时需要使用比古代汉语更多的字数,但微博体诗在140字的限定篇幅内,仍然具有上述传统诗歌的基本特点。试看以下两则优秀的微博体诗:

@思庭庭:“金黄色的天空/泛动着绿色的气流/颤动的黄昏/绽放着紫色的云朵/喧嚣的钢筋水泥城市/在红色的围帐中被挤压成鲜红的垃圾///无序的混乱/孕育着自由无束的韵律/具象世界的巅峰/经典了/情感的浪漫与新生/在膨胀变形碰撞中/升华定格”——《意向的世界》

@扎西拉姆·多多:“如烟生起/如雾散去/如在风中作画/如在水中写字/经历并/观照那些经历/消逝并/允许那些消逝/最初的那句话/最后的回音”——《如是禅》

这两首微博体诗,前者由普通微博用户创作,后者由已出版过诗集的作家写成,两者都很精彩。《意向的世界》运用色彩对比,“金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鲜红”数词将哑暗、混乱的城市景象鲜明地映现出来,极富视觉和思想冲击力。《如是禅》语言平实简洁,但精妙意向的运用却使暗喻隽永深长:烟起雾散归于无迹,暗合佛家的色空观;“风中作画”和“水中写字”则可做多重解读,既可理解为悠然的禅意,也可阐释为镜花水月般的虚空感。

2.微博体小说

小说的特点在于人物刻画细致,情节叙述完整。微博体小说包含单则微博小说和由系列微博组成的小说这两种样式。前者与微型小说类似,但篇幅更为精短,因此情节、人物和细节刻画相对简单,重点以出其不意的精巧构思为亮点。后者与连载小说有类似之处,各单则文本有完整的情节和“包袱”。然而,与传统连载小说不同的是,其可能因为微博网友的评论、转发等实时介入成为一种开放性的互动文本。下面两篇单则微博体小说是第一届新浪微小说大赛获奖作品:

@夏正正:“外婆离开人世的那个黄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着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临去前对外公说‘放学了’。一直假装平静的外公听完这句话后像个孩子似的大哭起来。葬礼结束后我问起外公这三个字的含义,外公告诉我说这是从前他和外婆还在上小学时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Yanis8827:“电话里面‘This is a wrong number.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电话外面‘孩子,你为什么每天都说外语,妈听不懂,但是妈想你……’”

第一则微博体小说获得了评委胡淑芬这样的评价:“140字之内写出一部爱情的史诗。一生的恋情从童年到生命的结束,中间漫长的飞白,画面外的空间,文字外的时间,读者自会去丰富,去想象。”第二则微博体小说被沈宏非赞誉有加:“这篇我打了4.5分,意外,戏剧,心酸,有欧·亨利风格。”确如两位评委所言,这两则作品均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闻华舰所作的《围脖时期的爱情》是在微博上连载写成的小说,被评为2010年榕树下网站年度十大网络文学作品之一。这是其中几则:

@闻华舰:阿桑生猛地咀嚼了三份牛排后,才想起对面还坐着个无辜的大叔,于是变戏法似的停止了饕餮般的进食举动,转眼变成了巧笑嫣然的美女,只是嘴角还挂着一抹嫣红的血迹。我想找餐巾纸给她,却发现没有。于是寂静的小餐厅里,霍地爆出了一个性感而高亢的声音:Waiter!来包卫生巾!

@闻华舰:“来包卫生巾”不啻一颗重磅炸弹,餐厅里的空气骤然凝结,继而爆发出各种不怀好意的小声!淫笑、嬉笑、耻笑、嗤笑、狂笑……那一刻我的脸色一定很斑斓,配合着各种笑声转换。阿桑则不以为然,大度地用虚假的微笑迎合着围观众人。这让我想起了戴蔓被无数闪光灯包围时无辜的样子,我见犹怜。

@闻华舰:人家说错了嘛!围观群众散去后,阿桑无辜地说。瞬间,一抹绯红惊现在她白嫩嫩的小脸上。毕竟她也是个女孩子。我借过服务生送来的餐巾纸,递给她:“没关系,快擦擦。这么水灵的鲜血挂在那我看着有犯罪感。”她笑着骂我坏,然后表情怪异地盯着我说:“你和围脖里的那个大叔根本不像嘛!”

作者闻华舰认为系列微博体小说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每节都要有包袱、有完整的情节点。要在140字里写出张力和内容来。2.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围绕着微博发展,比如小说里有微博里正在热议的热门话题。3.大部分人物是在微博里真实存在的。4.充分利用微博功能,配上相关图片、视频、音乐。”(13)其观点也揭示了由系列文本组成的微博体小说的重要特点:一方面,由于分段创作于微博平台上,发布的每则文本都应包含小说要素,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创作中,网友可以实时参与并给出反馈意见,甚至参与作品的写作,而这种即时互动又使文本具有广延的开放性。

3.微博体剧本

戏剧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14)。微博体剧本通常是系列微博组合而成的,较之传统剧本,其留白更多,赋予导演更大的创作空间。获得2011年第一届新浪微剧本大赛一等奖的作品《远方的鼓声》就是一个出色的微博体剧本。按照主办方设定的条件,参赛作品以最多5条微博内容构成1部微剧本,《远方的鼓声》就是由这样5条微博构成的:

@土耳其牙膏:(1)街道灯火阑珊,刚下过雨。路口一家小餐馆的门铃响动,站在柜台后的女孩看到一个背着巨型旅行包的男孩站在面前,手里握着桨,还在滴水。“我们要打烊了。”女孩说,但男孩看上去很疲倦,身子打战,或许还很饿。

@土耳其牙膏:(2)“只有员工吃的面了,可以吗?”女孩问。男孩点点头,“请问有牛奶吗?”女孩:“面汤不行吗?”窗外,霓虹灯灭去,行人跨过水塘。女孩背过身去整理头发,玻璃反光中男孩在看地图。“你要去哪?”她问道。厨师们下班离开。

@土耳其牙膏:(3)“大概往南。”男孩回答。女孩拉开椅子坐下,撑着头看他,“往南?”他合上地图,“我有一天醒来,不,是被一阵声音吵醒,然后我就一直往南……”“什么声音?”“鼓声,咚咚,咚咚……”女孩醒来,擦了擦嘴角的口水,脸上还压着红印。

@土耳其牙膏:(4)墙上的钟已经过了十二点,男孩在厨房收拾餐具,看到她脱下的围裙,翻看了眼那上面的铭牌。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她从柜台后拿出外套和背包,关上音乐和灯。两人站在屋檐下,雨又下了起来。男孩套上雨衣,臃肿得像一只骆驼。

@土耳其牙膏:(5)“你要去哪?”男孩问。“地铁站。再见。”女孩把包顶在头上,跑入雨中。男孩弓着背追了上去,“我可以送你。”穿过一片树丛,男孩解开岸旁的绳索,一只皮划艇顺着河流滑入水中。雨后,月色皎洁,两人坐在船中,男孩划动桨橹,一直向南漂去。静静地,传来隐隐的鼓声。咚咚,咚咚……

《远方的鼓声》以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游记《远方的鼓声》为想象基础,将其中的语句“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为故事线索展开创作。评委认为该剧本“客观、具体地描述着空间、色彩、人物的状态及表演、气氛,很好地建立起故事/人物/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尽管剧本里所让人闻到潮湿的雨扑在空气里的味道已经明确影片的基调,但编剧还是给导演留了很大创作空间”(15)。在比赛结果公布以后,很多网友表示看不懂该剧本,于是有网友在评论中改写剧本桥段如下:

@Silver在六轩岛:“大概往南。”男孩回答。女孩拉开椅子坐下,撑着头看他,“往南?”他合上地图,“我有一天醒来,不,是被一阵声音吵醒,然后我就一直往南……”“什么声音?”“蜜蜂声,嗡嗡,嗡嗡……”然后男孩女孩就一起变成蜜蜂,一直往南往南往南……改成这样就能看懂了吧?

在“Silver在六轩岛”看来,这篇《远方的鼓声》是包含奇幻因素的微博体剧本,他有意用改写的方式为其他网友提供一个解读的参考。他的改写使原剧本发生改变,成为了一个新的剧本。这正体现出微博文学的独特之处,转发、评论间,一则微博文学作品可被不断改写、扩充,成为新的作品。

4.微博体散文

形散文不散的散文,最“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16),微博体散文比之传统散文样式,篇幅更短,内容更随意。微博平台即时分享信息的便捷性,使网友们日常生活中最琐碎的细微感受都能被记录发布并成为创作题材。下面选录的这两则微博体散文,前者出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的官方微博,后者出自信陵使的微博。

@中国之声V:[霜降,秋的完美符号]“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北京时间今天19时57分将迎来今年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较羞涩且娇气,常现身于深秋晴朗的早晨。她喜欢依附植物叶脉或花瓣等物体边缘,一旦阳光堆积到她“沸点”时,她便将无尽的爱,滋润着万物生灵,点燃生命的希望。

@信陵使V:#微散文#记隋文帝取江南,陈后主犹昏卧,史书三字云,天“大霾晦”。盖古已有此气象矣。曩昔余在县学,每归省,天碧如宝石,道侧植黄豆,方华,靡野闻其香。至家,则庭中榆树亦发,谓“榆钱”者,即手掬之,填口而食,甘而乐,未尝涤不洁也。今观一花如奢欲,食一草若自虐,何可为旧时之无忌者哉。

“霜降”一文,用清新诗意的现代汉语,将“霜”拟人为一个羞涩娇气而又深怀大爱的女子形象,展现了“霜”的特点,流露出写作者的明快心情。“信陵使”的这则微博体散文,用古代汉语写成,从自己今昔的生活对比中慨叹当今天雾霾当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5.微博体童话

微博体童话,是浓缩的童话,超短小、易理解的特点使其更易于被低龄段儿童接受。2012年首届新浪微童话大赛共收到符合规范的微童话作品9277篇(17)。以下两则分别为大赛儿童组和成人组的一等奖作品:

@向阳伟伟:#新浪微童话#雾弟弟睡醒了,肚子极饿,到处找东西吃。来到马路上,把红绿灯吃掉,搞得车祸连连发生;来到大海上,把大海吃掉,害着轮船迷路了;又来到山顶上,把树木吃掉,搞得小鸟无家可归。太阳哥哥出来。射出金光,雾弟弟害怕了,把吃的东西全吐出来了,从此只要太阳哥哥出来,雾弟弟就躲开。

@湖南无尘:#新浪微童话#冬天,露天停车场里,一辆小汽车孤零零的。“它们都去冬眠了,你为什么不去?”雪妈妈问小汽车。小汽车闭着眼,不回答。“这孩子,睡着了也不盖上被子。”雪妈妈一边埋怨,一边替小汽车盖上白白的被子。小汽车偷偷笑了,暖暖和和地做起梦来。它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甲虫,长出翅膀,飞舞在春天里。

这两则微博体童话均以自然现象为描写对象,前者说“雾”,后者话“雪”。“向阳伟伟”的“雾童话”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物理性质表现了出来,可说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小童话;“湖南无尘”的“雪”童话,同样是拟人,但描绘的是雪把车盖住这一场景,通过拟人、比喻的手法,让场景显得趣味盎然。

6.微博体评论

微博平台的便利,微博篇幅的短小,让不吐不快的评论者们好用微博发表简评。微博体评论,短小精悍,加之微博的互动性,因而常常成为“评论的评论”。

@北村:每天开始上微博,推门,像进了一个俱乐部,人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杂,人声鼎沸,机锋来往,继而一个一个飘过,离开,回家,直到深夜,曲终人散,终成寂寥……微博究竟是你的脸,还是你的心?抑或只是面具?

文学爱好者微博 微博文学论析(2)

作家北村的这则微博,是针对微博平台本身的评论,他把微博比喻为一个热闹的俱乐部,对微博网友在线上的“生活”状态提出思考。这则微博体评论除了篇幅短小,以“微博”这一新兴事物为关注对象外,与传统评论样式无异。第二则“新星出版社”的评论则是“评论的评论”。“新星出版社”的官方微博转发了媒体人兼作家“楚姜”的书评微博,并继续对韩松落的新书《窃美记》发表评论。一则微博含有图片和超链接,同时容纳两位写作者的文本,并可能因为其他网友的转发再评论而继续延伸内容,这是一种超文本的文学评论,极大地丰富和延展了文本意义。

三、微博文学的特质

从以上的文本细读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受到不超过140字的篇幅限制,但优秀的微博文学作品仍然具有值得品评的审美价值。微博文学涵盖了传统文学的基本体裁样式,并在文本的对话性、内容意义的延伸等方面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文学样式的特质。借助对文学活动要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解析微博文学的特质。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由于微博文学是建立在微博这个互联网自媒体社交平台之上的文学样式,基于微博自身特点和生发状况,我们可以从微博文学文本、微博文学的传播、微博文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

1.微博文学文本

从形式上看,微博文学体裁多样,语言简练鲜活。微博文学文本的语言在140字数的限制下形成了极为简洁凝练的特点,同时又鲜活多变。作为中国最火的网络平台之一,微博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生产与使用场域,而网络语言的生发与流变又是极为迅速的。如新浪微博公布的微博网语排行中,2013年“我伙呆”以1424万的提及度成为最热词汇,但一年不到,该词已湮没在大量新生的网络新词中了。

从内容上看,微博文学题材丰富,具有多元交互、开放延伸的特点。微博作为“一句话博客”,无壁垒、即时分享的便捷性使其成为了兼具私人领域与公开性的空间,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大事,微博用户都可以在任意时间谈论、写作。其题材不受约束,雅与俗,美与丑,琐碎与宏大,浅显与深刻,通通容纳。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交互运用技术日益发达,一则微博可选用纯文字形式,也可配用静图、动图、音乐或者超链接,各种艺术成分的聚合延展了文学意蕴。与多元交互特点紧密关联的是其开放延伸性,超链接的运用使读者在阅读时,从一个文本跳跃到另一个文本;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又使读者可随意自由地介入文本,将文本置于一种不断编辑的状态中。这正实现了罗兰·巴特的“理想文本”:“在这理想之文内,网络系统触目皆是,且交互作用,每一系统,均无登记;这类文乃是能指的银河系,而非所指的结构;无始;无逆;门道纵横,随处可入,无一能昂然而言‘此处大门’;流通的种种符码(codes)蔓延繁生,幽远惚恍,无以确定(既定法则从来不曾支配过意义,掷骰子的偶然倒是可以的);诸意义系统可接收此类相对复数的文,然其数目,永无结算之时,这是因为它所依据的群体语言无穷尽的缘故。”(18)微博文学中,文本的能指因为超文本形式和读者的评论转发而处于滑动之中,所指因而“无以确定”。这个指意活动,读者“随处可入”,在改变能指之时生产意义,自己成为作者,又因为下一位读者同样的行为而失去作者身份,整个指意活动一直处在过程中,没有终结,作品和意义的稳定性也被解构了。

2.微博文学的传播

微博文学是依托微博平台产生的文学,受微博传播机制的影响,其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和扩散快的特征。这些传播特征,对于微博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微博作为一个即时分享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即时性是其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用户随时随地用网络客户端或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信息,微博文学的传播因而也具备了即时性的特征。微博文学创作者们在任意时间发布作品后,其微博文学文本立刻出现在关注自己的粉丝主页上,被粉丝阅读。同时,当粉丝在自己的主页阅读自己的关注者实时发布的微博时,所有关注者的微博会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这时,微博文学的系列文本或被不断转发改写的相关微博文本会碎片化分散呈现。这是因为当一位用户的微博发表后,在他下一个微博发表之前,可能已经有其他用户的微博出现在其粉丝的页面上,导致系列文本或相关文本被其他信息的介入割裂。鉴于“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给微博用户阅读有关信息带来不便,微博平台为用户推出了解决办法。只要创作者在发布文本时,将希望关联的文本用“#”标记,那么读者可以通过搜索标签“#”的方式集合所有相关微博,连缀阅读。

除了即时性和文本碎片化传播之外,微博文学还具有扩散快的特征。微博文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扩散,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微博文学发表快,无壁垒的即时发布机制可以让创作者的作品在发布后马上进入公共视野;二是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方式,使微博文学文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超大数量的用户阅读。所谓裂变式传播方式是指微博的两个传播路径:一个是“粉丝路径”,当用户A发布信息后,A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转发了A的某条微博,这时甲的粉丝一二三四(直到无限),可以实时接收信息,被更多用户看到。这两种传播路径实现了微博信息裂变式极速传播。这一特点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诱人的,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在非常快的时间里被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读者阅读,并迅速得到读者的反馈,实现快速互动与沟通。在这样的效果下,创作者的优秀微博作品会因为读者的热烈反响而迅速在线下出版。以台湾著名主持人兼作家蔡康永为例,他曾于2010年12月2日9点55分发布了一则新浪微博,立刻受到网友大量转发评论,24小时后他转发并回复了一位网名为“躲罐子的猫”的读者的评论,再次引起大量讨论。

文学爱好者微博 微博文学论析(3)

从数据来看,读者“躲罐子的猫”的评论发出时间是2010年12月3日9时54分,距离蔡康永的原微博发出刚好24小时,此时蔡康永已收到5431条评论。蔡康永在“躲罐子的猫”的评论发出约20分钟后即转发并回复了她。蔡康永的回复补充了原微博内容,使之成为一则新的精彩微博文本。截至2014年11月28日,蔡康永的这则原微博得到了20379次转发,7137条评论;他的回复微博得到了3430次转发,1284条评论。正因为蔡康永微博写作的成功,他的微博作品很快被出版社出版成书。2013年9月,蔡康永的77条微博最热门爱情语录被集结成书著作《爱了就会活过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

3.微博文学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传统文学中,当一位或数位作者创作了书稿以后,书稿印刷成书被读者阅读。通常,作者的身份是确定的,印刷在书面扉页和版权页的名字就承认并规定了作品的作者身份,读者在阅读时无论如何解义,始终不可能改动这个既定文本成为作者。然而,微博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更鲜明地体现了身份位移、主体消失的特性。

基于上述对微博文学的特质分析,微博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本、传播方式和创作阅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微博文学之“微”是其相对传统文学样式来说最突出的差异,有学者因此视微博文学为不能被全然认可的“软文学”,并质疑道,“由于字数的限制它被当作‘文学零食’,而容量的约束使它只能以文学化的机智实现‘小、快、灵’的个性表达”(20)。相比传统文学,微博文学从内容深度上来看,确实存在扁平化的倾向。然而,篇幅长短并不是限定文学作品深度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以短小篇幅写成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和《世说新语》等。微博文学的审美取向,是基于后现代的时代背景而生的:打破宏大叙事,消解权威,去中心和迎合消费文化的需求,使大量作者与读者的文学审美离传统的经典文学越来越远。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从作者角度来看,一方面,一部分作者有一种主动尝试转变叙事方式的欲望,如《微明史》的作者所说,“微文本的写作与阅读,已经快成一种无法抗拒的趋势。而拿微博来与历史结合,除了时代特征激发下的‘灵机一动’之外,也含有对宏大叙事传统的反叛心理”(21);另一方面,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审美生活日常化,包含文学审美的一切审美需求进入生活的所有角落,人人都是审美者,人人都可参与创造相对容易的“文学式”微博,于是,微博文学的创作打破传统精英身份限制,大众积极参与创作,使微博文学的内容显示出扁平化、去深度的面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今社会,阅读方式不断由深长的“静观式”转变为浅易的“快餐式”。相较传统经典文学,应和消费文化而生的文本更易于接受。这造就了微博文学作为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审美相异的事实。新西兰的研究者Alex Clark在《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一文中说,“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文学影响使之产生意识流流派,也许社交时代会为文学发展带来一场新的运动”(22),著名信息产业经理人李开复则宣称“微博改变一切”(23)。微博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将会如何发展,还需要时间来回答。

②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

⑥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⑦王干:《博客是一种软文学》,《南方文坛》2009年第5期。

⑧王干:《网络改变了文学什么》,《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⑨欧阳有权、吴英文:《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⑩晋学新、穆丽琴、王延凯、罗国忠编:《最新文艺用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1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1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1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8)(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19)(英)拉曼·赛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182页。

(20)欧阳有权、吴英文:《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21)黄波:“序言·用段子写历史”,《微明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2)Alex Clark.Social anxiety:How Facebook and Twitter are reshaping the novel.New Statesman,Vol.143,Issue 5204(4/4/2014),pp.50-53.

(23)参见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