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爱吃面食,但不限于小麦面,也有用荞麦做面食的,如老北京的荞面扒糕,内蒙古的荞麦拿糕,山西人的荞麦碗托。合阳人制作面食另辟蹊径,把荞面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踅(xué)面、煎饼、饸饹等美食。
踅面,是合阳人必不可少的主食。因其历史悠久,可称得上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至于它的名字,主要同本地方言有关,“踅”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里有“转来转去”的意思,而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
踅面起源于西汉初年,相传淮阴侯韩信,为了平定魏王豹的叛乱,准备在合阳洽川的夏阳渡军,在此号召百姓烙饼以备军粮。吃的时候,用开水一泡,方便省时。要知道,战场上埋锅造饭,升腾的烟雾会暴露行踪,极易被敌军发现,并判断兵力多寡。
踅面的做法有些类似山东杂粮煎饼,但又有它的独特之处。舀上一勺和好的荞面糊,在大铁鏊上一圈又一圈地刮开,木踅子旋转时要力度均匀,便于制作出薄厚均匀的踅面。还要掌握好火候,不要有夹生或焦糊的部分。
踅面的吃法像河南烩饼,将摊好的面饼折叠起来,切成细长条状。切面对刀功要求很高,要切得四棱见线,踅面的宽窄和薄厚一样才行。踅面可以汤食或者干拌,市场上还能买到速食的踅面。摊制的踅面已有七八成熟,吃的时候用开水烫一下,便可食用。
吃踅面少不了大油辣子、红薯粉鱼和葱花。大油辣子色泽红润,香辣扑鼻,极大地刺激了食欲。红薯粉鱼游荡碗中,光滑绵软,吸溜入腹中很过瘾。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增添几分美感,也能用以提味儿。醇香浓郁的踅面,吃一碗不够,让人想吃第二碗。
坊镇的踅面最正宗,街道上卖踅面的小店很多,还有一些流动小摊,物美价廉。捞一碗热腾腾的踅面,香气四溢,还没端上就馋涎欲滴了,不住地咽着口水。按个人口味轻重,调上盐醋,酸辣可口。圪蹴在条凳上,大口往嘴里送,嚼的有滋有味。
俗话说“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来过合阳县!”咥饱了踅面,去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这种线腔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朝。演奏时感情丰富,时而悲怆苍凉,时而委婉细腻,将秦人重情重义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踅面筋道耐嚼,耐饥抗饿,出门在外,便于携带。陕西的汉子身体瓷实,性格敦厚,与生长环境和饮食习惯关系密切。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冷娃们踊跃上前线,强渡黄河,在中条山阻击日军侵犯,用鲜血谱写可歌可泣的生死篇章。陕西人的性格就像其貌不扬踅面,看似粗粝黝黑,实则滋味丰富。踅面能吃出黄天厚土的淳朴厚道,吃出三秦儿女的热血豪情。
吃完踅面可以去洽川风景区游玩,再到黄河边踩踩泥,玩玩水。车来车往的浮桥,摇荡在浑浊的黄河水上。站在黄河边上,辽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广许多。跨过浮桥,就属于山西境内了,那又是一个嗜面如命的省份。
合阳县人杰地灵,被称作“诗经之乡,伊尹故里”。可曾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中吟诵的“关雎”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诞生于此。
伊尹是合阳人,曾辅助商汤灭夏,还乐衷于研究美食,被誉为中华烹饪始祖。在他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用“吃”出的道理治国理政,使商朝迅速富强起来。
赶上烟雨飘零的日子,来到洽川景区,撑着油纸伞,漫步在朦胧的莘国水城。此时的洽川景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感觉。洽川也是个爱情圣地,相传周文王和爱妃太姒就相会于此,景区门口伫立着两人的雕像,似乎含情脉脉地注视了千年。旁边就是处女泉,太姒出嫁前在此处沐浴。清澈的泉水,荡涤干净了姑娘身上的凡尘,滋润过这个温润如玉的美人。
合阳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滋味鲜美的羊肉餬饽,香辣可口的辣子豆腐,甜酥不腻的拔丝红薯等。很庆幸能与之结缘,期待下一次合阳之行。
羊肉餬饽
辣子豆腐
拔丝红薯
推荐
茂林踅面
最正宗的踅面当属合阳坊镇的茂林踅面,田茂林被奉为“踅面状元”,讲究的食材,精良的做工,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都让茂林踅面声名远播。去洽川路过坊镇,顺便来上一碗踅面最惬意不过了。
洽川风景区
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湿地、AAAA级国家自然风景名胜区。自驾:京昆高速西安至合阳,走305县道可直达洽川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