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文纪录片《孤山路31号》
作者:曹工化
西湖有山,名为孤山。山中有社,名为西泠。
杭州“孤山不高,海拔只有35米。孤山不大,方圆不过20万平方米。可以说,它是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也可以说,这是西湖上最大的一块石头。”一座矮矮的山、一块大大的石头,何以令文人墨客视之如宝、为之神往?为何百余年来,孤山不曾孤单,西泠未曾冷清?浙江卫视近期播出的人文纪录片《孤山路31号》中,创作者以全新的纪录片语态做出诠释。
图为纪录片剧照:西泠石壁文字。
纪录片《孤山路31号》分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三个主题展开,通过故事化叙述、全景式展现、创新性表达,展现了西泠印社百年辉煌历史和独特人文精神。
1904年夏,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和吴隐相聚在这里,相约结成一个“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圈子。这个“圈子”叫“西泠印社”,名叫“印社”,志在“金石”。
纪录片镜头下,既有盛名于世、以拙为美的雕刻刀法,也有顺畅有力的冲刀手法,既有方寸之间刻画长江磅礴之气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也有气势苍劲凌厉的“剑胆琴心印”……高超技艺背后,蕴含着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艺术匠心,更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西泠精神。
该片的思考,来源于用影像形式传递的文化思考。这部纪录片颇具实验意味,除了叙事格局独特而充满张力,在镜头语言上也独具创新。独特的航拍俯视角度、水墨般浓郁的唯美色调,加之“一镜到底”、无人机航拍、滤镜变换等技术,串联起古今中外的金石故事、人物传奇,以情景化的表现形式,娓娓道来西泠印社融艺术自然于一体的人文故事,还原其“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精神风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纪录片《孤山路31号》承继的文化传统,也是对当下纪录片的启示。
纪录片“湖山记”一集的结尾处这样说:“这个红月之夜,孤山仿佛意欲起航,去那深远宽广的大洋中,寻找它的答案。但是当然,亘古以来,它其实从未远离过这湖,这连绵群山,这家国大地。”西泠印社,就是孤山文化之舟的“压舱石”。
在这个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孤山路31号》宣告了一种来自纪录片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精益求精、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扎根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曹工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