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三年感悟 太极拳是中国人应用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创立的拳术它的每一个动作圆融连贯,绵绵不断,其循环往复,变化万端,犹如太极图经常习练太极拳具有养生、健身的功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练好太极基本功的重要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练好太极基本功的重要性(习练太极三年感悟)

练好太极基本功的重要性

习练太极三年感悟

太极拳是中国人应用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创立的拳术。它的每一个动作圆融连贯,绵绵不断,其循环往复,变化万端,犹如太极图。经常习练太极拳具有养生、健身的功能。

太极图:代表阴阳变化(太极)哲理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S”形的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

自然山水可以形成太极图,人体也可以形成太极图。男性,中医上讲,属于阳,女性,属于阴。比如,一男一女相对而站,男伸右脚,女伸右脚,男出右手,女出右手,男士的左手放在女士的右肘,女士的左手放在男士的右肘,二人右手相搭,这就构成一幅太极图。两臂相搭之外的区域就形成一个圆圈,二人两手相搭,就组成一个“S”形曲线。二人的头,俯视,就组成太极图的黑点和白点。除了人体可以组成太极图之外,太空也可以打太极,神州十号航天员就曾尝试在“天宫一号”“倒立打太极”。

太极拳的拳理涉及很多领域,有哲学,医学,物理学,数学,书法艺术等等。

首先,太极拳与医学有关,医学上的行动疗法就包括打太极拳,它有别于药物疗法。对于一些必须用药的疾病,当然不能用太极拳来辅助治疗。打太极拳对于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此外能有效的防止老年人摔跤。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有科学家专门对八大运动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发现打打太极拳可以把老年人的摔跤降低到47%左右。

我习练太极拳三年有余,我是四十一岁开始接触太极拳的,发现这四年来我没有摔倒过一次。之前,在2007年,我32岁时,在跟着学生跑操时,不慎摔倒,面部着地,摔得面目全非,不忍目睹。

大概2014年春天,在早上匆忙下楼,去上班时,脚下踩空几级台阶,再次摔倒,韧带扭伤,拄拐一个月,将近半年几乎才恢复正常。

之前走路崴住脚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在我练太极之后,没有再出过类似的情况,有几次在讲台边脚滑下去,但瞬间就恢复了平衡。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在找身体的平衡,定式体现的是松、沉、稳。对于平衡表现得更为直观。

太极拳与物理知识相关,在周五晚八点半至九点之间的晚课上,馆长郑冬霞老师在带着大家习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时,讲到,太极拳和物理有关,以肘关节,肩关节等为轴,关节好比轴,四肢好比力臂。以腰为轴,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带动肌肉的运动。所有的力量起于丹田,回于丹田。老架一路动作柔和缓慢,太极拳老架一路体现的是用气,调的是气息,发力的动作不多。老架二路体现的是用力,发力的动作多。

我悟到的是太极拳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相关,它的每个动作要打的到位,打的好,都要用一个无形的田字格去衡量,在这个格内挥毫写字,起笔,落笔,运笔,太极的田字格有这五点衡量标准: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曲膝松胯(圆裆),(脚下)落地生根。老架一路用气不用力,写字是用意不用力。太极讲究立身中正,字也讲究间架结构。太极拳套路中动作讲究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太极拳中很多动作比如双推手先是向左一个螺旋劲,然后旋转向右再走弧线向左掤出,就好比书法中写“一”时,先向左提笔,最后拉开坐腕,再向右运笔,太极的定势,就好比书法中的收笔的停顿。太极拳和书法艺术,易学而难精则是它们的共性。

太极拳和数学相关,数学讲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太极拳在两脚开立,与肩宽的原则下,脚向左右前后的45度开,都遵循身体与两脚形成的三角形的稳定。而每个动作的定式都是在一个四边形的田字格内,不管动作朝向哪个方向,重心是高是低,都始终保持虚灵顶劲,立身中正,晨肩坠肘,屈膝松垮,落地生根,这样一来,好比不同的偏旁部首路,间架结构的字都能够规范的呈现在一个方格内,怎么看都是美。

学太极拳,实际工夫不到,将拳谱倒背如流亦无用;学书法,不勤于练习,眼高手低亦可惜。但如果假以时日,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则终可修成正果。

书法之妙,乃借助于笔软,以其柔软而能变化无穷。书法之毛笔白毫黑墨,太极之手形,一阴一阳,打拳之妙,乃借助于身软,松,沉,周身愈柔软,气脉愈通畅也。柔非弱,软非懈,身心放松谓之软。太极拳不离于一招一式,然亦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书法不离于一笔一划,然意亦不在于ー笔一划。二者皆在于以意领之,精妙就在于此。

学会一套拳以后,如果每天都打一遍,就不需要多少脑力的劳动,不用绞尽脑汁反复去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但如果两三个月不练的话,就遗忘了大半,你再打得重新投入你偷懒的时间,一点点,一遍遍地重新练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