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定心忙时守心难时修心(夜读遇事要稳住)(1)

闲时定心忙时守心难时修心(夜读遇事要稳住)(2)

绿标 收听朗读音频

文/慈怀慈心

曾国藩曾说:“凡遇事需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很容易操之过急,多少人行色匆匆整日忙碌,结果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好事要多磨。

金庸就说过:“我的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么也都徐徐缓缓的,最后也都做好了。”可见“缓”是一门很高的学问。

事缓则圆,心缓则明。给自己缓些时间,缓些心态,待局势愈发清明,再行不迟。

闲时定心忙时守心难时修心(夜读遇事要稳住)(3)

事缓则圆

作家陈仓讲过一个故事。

一家农户的院子里开着前后门,父亲在后门栽下杨树,树下还放了些盖房用的石料。过往的路人到这儿,总会坐在石料上歇脚避暑,把杨树当成他们的系马桩。这样一来,这家人每天都要清理马粪牛粪。

儿子受不了,提出抗议,让父亲栓条恶狗吓跑路人。父亲却觉得没必要,依旧每天清理粪便,储存干粪饼,还为路过的行人提供凉白开,让他们好生休息。

斗转星移,等到冬天,为了驱赶严寒,其他人家要么花钱买炭,要么四处拾柴,而这家人却有充足的粪饼烧。一家人围着暖炉谈笑着,这一刻,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初的用意。

很多时候,我们在当下做的事,可能看不见回报,但这些并非是无用功。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不必争朝夕,只需在时间的浸润下,把过程尽善尽美便好。那些春天播下的种子,等到秋天,自有它的意义浮现。

这便是“事缓则圆”的处事智慧。

人生行进途中,总有人想走捷径抄近路,所作付出恨不得下一秒就获得回报。然而真正的智者,都会把目光放长远,不为争一时之利,在小事上纠结。

他们不急于追求结果,不紧于到达终点,而是放缓脚步,着眼当下,遵循规律,徐徐图之。

成功最忌讳的便是急功近利,唯有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才能循序渐进,步入佳境。

闲时定心忙时守心难时修心(夜读遇事要稳住)(4)

心缓则明

人生途中,总要经历一些事情。这些事或成或败,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看清事态。

倘若你镇定从容,不慌不忙,不受情绪和环境左右,以局外人的冷静敏锐分析,那么在处理事情时自然不易出错,顺利过关。但凡心一慌,一着急,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无形的圈中,跳不出来,便不能看清事情的原面目,自然也就昏了头,坏了事。

人生的真相之一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办好一件事,而是心受到了影响。若心能缓之,世事皆清明。

听过一个故事。有个木雕工手下带两个徒弟,老大聪明心眼儿活,学东西很快;老二木讷嘴笨,虽不如老大机灵,做起事来也很踏实。

一天木雕工把二人叫过来,说要传授最后一门技艺。老大兴奋地搓搓手,等着师傅授艺;老二没说话,但眼里盛满求知欲。

木雕工将二人反应尽收眼底,缓缓道:“不急,讲课之前你们先用松香木雕做个实心小球,再来找我。”

听完,老大火急火燎去赶工了,没过一会带回来一个表面粗糙的小球。三个时辰后,老二才慢悠悠从房里出来,手上的小球不仅光滑无比,连表面的木刺也尽数剔去。

两个球摆在一块,孰好孰坏,一看便知。而往日总高出老二一头的老大,脸腾地红了。

这时,木雕工语重心长地说:“我教给你们的最后一门技艺,叫慢工出细活。”

《菜根谭》里写道:“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勿躁急以速其忿。”所谓“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正是告诫我们,不着急,不慌张,沉心思考,眼观全局,才能把握整盘棋的走向。

在事情发展之初就做好准备,方能避开陷阱错误,游刃有余地迎接、并一一拆解。

朱自清说:“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我们不可能一气呵成跑到终点。越是心浮气躁,越容易在中途倒下。

有句俗话叫:“语迟终富贵,步紧必贫穷。”不是说话慢了就能富有,走得快了就变得贫穷,而是要我们学会慢慢来。

事要缓做,心要镇定。唯有如此,才能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悠然漫步在人生大道上。

闲时定心忙时守心难时修心(夜读遇事要稳住)(5)

主播:郭凯宁

卷纸沉香,用声音传递温度和力量

文章来源:慈怀读书会(ID: cihuai_dushuhui)

作者:慈怀慈心,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