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八大能力准备

幼升小幼小衔接(育红小学幼小衔接)(1)

幼升小幼小衔接(育红小学幼小衔接)(2)

孩子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是成长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适应与挑战。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学部委员钱志亮教授团队提出了幼小衔接八大能力准备,全面对接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让我们一起了解:

1视知觉能力,负责读写。

视知觉能力是什么呢?视知觉能力由空间知觉、视觉记忆、辨别功能、视觉想象、视觉注意力构成。视知觉能力不足会关系到孩子的阅读、书写、观察和视觉能力,和未来的学习都有着密切联系。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小学后发现,他们都存在“认字难”、“读错字”、“漏读字”等现象。其实这不是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或者粗心大意太笨了,其实这都是视知觉能力欠缺造成的!

那家长平时应该怎么有意识训练孩子视知觉能力呢?

1.七巧板拼图游戏。

2.找不同游戏。

3.匹配游戏,通过匹配游戏让儿童对字母、数字、简单词语进行匹配和辨认,一边锻炼视知觉一边学习阅读准备技能。

幼升小幼小衔接(育红小学幼小衔接)(3)

2听知觉能力,负责听说。

听讲能力又叫做听知觉能力,是儿童的重要的学习能力。听知觉能力关系到孩子的拼音学习,听写记忆,语言表达听说理解等与听觉有关的能力。很多孩子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有心事,不会听讲,多动等,其实就是孩子的听知觉能力没有发育好。

为了训练这个能力,家长可以这么做:

1.多听故事少看电视,带孩子出门多交朋友。

2.多跟孩子讲话和交流,背诵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古诗。

3知觉转换,负责对包括课堂听课在内的指令执行。

知觉转换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它涉及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能力,是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语言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关系到孩子的读写水平、听写水平、看图说话水平、作文描写水平等。知觉转换是将一个通道的信息转换到另一个通道的神经活动过程。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往往需要把听觉输入系统接收的信息转换或整合到视觉与动作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听觉---动作---视觉的“通道间转换”过程。

4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涉及孩子的大肌肉运动和精细肌肉运动,如果孩子跑步姿势不协调、易摔跤、不会跳绳、体操动作记不住、唱歌跑调、咬字不清、写字歪歪扭扭、作业纸脏乱不整齐、书包杂乱肮脏等,都是运动协调能力不足的表现,甚至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打篮球、跳绳、钻筒、滑梯、平衡木等肢体协调能力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做家务活也可以很好地平衡孩子的左右脑。擦桌子、扫地这种事,对我们来说轻松,对孩子来说,却需要充分调动左右脑,才能够协调和完成这个动作。

5语言能力。

语言沟通影响着孩子生活的诸多方面,考量着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口语表达、语气表达、情感语言、音量、词汇积累、态势语言、看图讲话、言语理解。

幼升小幼小衔接(育红小学幼小衔接)(4)

6数学准备能力

0-6岁是孩子的一个敏感期,也是培养孩子数感的一个最佳阶段。

如果在孩子更小的时候,你没有带孩子做数学启蒙也没关系。在幼小衔接阶段,也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游戏来进行数感培养。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量感?

1.“量一量”,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测量一下,通过动手,让孩子更直接地感受长短。

2.“比一比”,比如可以将彩笔分成两堆,让孩子感受总共的数量是没有因为时间、位置发生改变的。

3.“分一分”,将买回来的水果让孩子去分一分,让他们看哪一堆多或者少。

想要在家培养学龄前孩子的数感,玩准游戏是非常关键的。学龄前儿童在家培养数感推荐了几个小游戏。

1.“开小卖部”,让孩子来当店老板,

2.“零食管理员”,将家里的零食交给孩子保管,让孩子负责给家庭成员分吃的,让孩子掌权。

3.“数座位”在孩子坐公交车,或者坐汽车的时候,让孩子先数有多少个人,再数有多少个座位,问问孩子会有多少个人坐不上位置?或者空了多少个座位?让孩子用生活中看得见的东西感受做减法。

4.“以物易物”和孩子玩交换的游戏。

7社交情绪能力。

幼小衔接阶段,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情绪教育”。毕竟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没那么强,有情绪非常正常。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被纳入幼儿学前准备的范畴,具体包括自信心、坚持性、自我认同、情绪表达、遵守社会规则、助人问题、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而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8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进取心注意力等在内。

这个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只要这些能力准备好了,小学学习自然就会轻松,学习成绩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孩子在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活动丰富多彩,趣味性极强,而到了小学,大量的文字、数字和符号代替了图片,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因为每个孩子个体发展有差异、不均衡,必然会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不同的表现。我们家长要多学习,不断提高育儿能力,以合适的方式,适量的对孩子进行入学适应准备。

来源:育红小学

编辑:李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