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各大电视台轮流重复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出现频率很高。于今我们都很熟悉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情节大多耳熟能详。无论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战胜沿途无数妖魔鬼怪。电视剧主要展现的就是丰富的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神通广大而又机智幽默的孙悟空,悲天悯人中带着软弱的唐僧,任劳任怨的沙和尚,好吃懒做而又有点小聪明的猪八戒。这就是不少人对《西游记》的印象,但书里的内容真得只有这些吗?

《西游记》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它是由玄奘取经真实事件不断神化,最终定位在"幻"上。玄奘口述、门徒辑录而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异国风光,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空间想象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们对西域的种种瑰丽想象使得取经这件事越传越奇,后来的说话、杂剧等相关民间作品中开始出现取经队伍的雏形。比如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猴行者的形象,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名著,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仔细探讨。

西游记的主旨和启示(西游记主题的多元解读)(1)

1、 历代大家对《西游记》的评价

明末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就文本提出"极幻之事,即极真之事。"认为幻想的情节和真实之间有关系,承认了小说虚构的功能。他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则没有文学这回事。小说这一文体出现的初期主要是"传录舛讹",主要是记录人物风姿以及世间怪异之事,并没有作者自己的再创造。直到唐传奇中才认可文本与现实的区分,在作品中作家可以拥有自己的主导权和创造权。在不断的创作中,文学理论家也能系统地提出相关总结性地理论。袁于令能看到书中诡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编造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亦能看到时空间再怎么扩大,仍是遵照现实世界因缘铺写。

而至于小说的情节内容,袁于令注重取经中"魔"与"佛"之间的斗争关系,认为"未佛皆魔","魔非他,即我也",取经中斗战胜佛的过程即是不断修炼自我的过程。各路妖魔鬼怪既有自然灾害的象征,也是内心恶的情绪外化。"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战胜魔的同时,亦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此书运用的讽刺手法,"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天宫是人间朝廷的缩影,妖魔类似民间的恶霸。取经途中每每遇到些不可理喻之事,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其实是影射对当时厂卫密布的黑暗社会。观音菩萨借净瓶给孙悟空时,还要他拔出脑后救命毫毛做抵押,以戏笔消解神佛庄严。此等笔法,书中处处皆是。

"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痛世故。"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等因素,涉笔成趣。猪八戒一路上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贪吃、好色、怕事,但遇到危险时还是会站出来。。罗丹认为,"喜剧应该是一个教人学好的学校,暴露人类的弱点只是为了改正这些弱点。"各种妖魔鬼怪都有着人类相似的喜怒哀乐,普遍有着类似神性的本领,又是物变化为人形而来,神性、物性和任性完美结合。

胡适先生也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显然也认识到了此书中的讽刺笔法。

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结合,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恨分明和高潮的语言运用能力。既不乏含蓄朦胧旨微语婉,也能酣畅淋漓嬉笑怒骂,是《西游记》独特的风格艺术。

张书绅先生则认为,"《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是从《西游记》的主旨对此书进行评价。这本书有多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都不为错。儒家之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西游记》的主旨重在修身炼心,也不失为儒生本色。小说虽为末流,在明清时代也逐渐为知识分子接受。抬高小说的地位,将小说与儒家所秉持的教化理念联系,无疑是最简单的方法。后来的小说界革命亦是如此,让小说担负了太多的政治社会责任,从边缘位置逐渐向中心靠拢。

西游记的主旨和启示(西游记主题的多元解读)(2)

2、 《西游记》的多元解读

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它"传《华严》之心法",即主旨在于宣扬佛理,认为取经之路在于治心。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全书以取经为线索,本就是尽佛家之事。唐僧所取"悟空"、"八戒"、"悟净"等名皆是佛教术语,书中也不少佛禅诗,如"一粒沙含大世界,一个身心万法同。"、"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等等。书中涉及丰富的佛教知识,理论家从这方面去理解,亦不能说偏离主旨。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提到:"《西游》为证道之书,……以心猿意马为根本。"前人认为书中"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是道教的集大成者。小说中的太白金星、哪吒、赤脚大仙等人物形象皆出自道家,具体情节中也不乏道教用语。如第7回目: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二回中,菩提祖师教授道法口诀,"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做佛和仙。"表现丰富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相关知识。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比如孙悟空就是三教合流的缩影。跟着道家菩提祖师学七十二变,佛家菩萨让他去取大乘佛经,与唐僧秉持儒家的师徒之礼。书中佛道儒三教合流处处皆可见,苏轼先生有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观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吸收了儒道两教的相关教义得以发展。儒家的入世情怀,道家的自然无为,释家的妙悟真如,看似截然不同,也能兼收并蓄。南怀瑾先生认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佛道儒是中国士大夫的思想哲学,在出世与入世的得失之间寻求心理平衡,是人生的大智慧。《西游记》中所显现的三教合流也是大势所趋。

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换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读者的角色和经典本身同样重要,如何去理解、阅读经典,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不是经典本身能够完成的事情。必须通过读者自身的精神思想境界、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孙悟空,有一千种关于《西游记》的解读。这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是你理解中的《西游记》,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深度。

西游记的主旨和启示(西游记主题的多元解读)(3)

3、 孙悟空的原型精神

原型源自心理学家荣格,指神话、宗教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某种意义上它和母题相近。在不同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为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尚且不提,其中的两种精神原型却是人类的普遍精神,是两大重要的原型。两者对立中可见统一,是通过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

孙悟空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不自觉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原型。刚开始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原型是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追求个人主义。"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甚至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极端声音。是明代后期泛滥的"心学"在文学中的表现,强烈都追求个人价值。但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原型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积极探索追求精神,为取大乘之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普度众生。将这两种原型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即是将极度膨胀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约束在为社会贡献的框架内,避免人的毁灭而升华人的精神价值。这其中包含着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所概括的内涵丰富,作为读者,不能只注重情节,应该从多方面阅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本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