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朱的皇帝有:

1、梁太祖朱温

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开平元年(907)到乾化二年(912)在位。朱温先是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乾化二年(912),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

2、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年幼时家境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来走投无路,躲在一个连门都没有的小寺庙当起了和尚,最后连和尚也要挨饿,17岁的朱元璋开始三年的乞讨生涯。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历史上有几位姓朱的皇帝:历史上有几位姓朱的皇帝(1)

3、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后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4、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第四子,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明朝建立后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明世宗时改庙号成祖。

5、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

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后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