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腐败”问题是个硬骨头,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公车改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推进标本兼治,让“车轮上的腐败”无处遁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严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严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看三地如何严查)

严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

“车轮上的腐败”问题是个硬骨头,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公车改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推进标本兼治,让“车轮上的腐败”无处遁形。

“一张椭圆车贴” 让全市公车亮明身份

日前,在北京市顺义区,群众发现不少车辆车窗右下角都贴有一张椭圆形车贴。

“这是公务用车标识,不同类别的车辆对应不同颜色标识。”顺义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顺义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300余家单位计划标识化2659台车辆,100%完成公务用车标识化管理。

“标识具有防伪功能,一车一编码。一旦标识损毁丢失,须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补发,不得无标出行。”北京市公车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北京全市8万余辆公务用车全部统一车窗标识,年内公务用车将全部安装北斗定位终端,非工作时段用车将自动报警。市民拨打“12345”举报的违规用车线索将直接转到纪检监察组织。

北京还将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保留车辆进行统一标识,并全部纳入信息化平台监督管理。信息化管理监督系统可以多维度统计分析系统内各项数据,包括车辆使用统计、车辆维修统计、用车事由统计、违规实时告警、车辆燃油统计、车辆保险统计等。

“一组数据比对” 使车轮腐败无处遁形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车牌号为京A81436的公务用车、北京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车牌号为京NQ4378的公务用车、中国戏曲学院车牌号为京N62Q59的公务用车……”今年元旦节后第一天,北京市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清风北京”发布了元旦期间违规使用公务用车情况的通报。

北京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元旦期间,该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16个区、市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市属高等院校公务用车高速公路通行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共发现10个单位存在违规使用公务用车问题。随后,相关责任人员受到严肃处理。

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过程中,北京市纪委监委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保障室,建设北京纪检监察大数据中心,获取人员身份等8大类60余项信息数据,并向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供公共信息核查。

“这次专项检查,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大数据中心存储的车辆行车轨迹信息和公车号牌进行数据比对。五分钟时间,就完成市属单位公车的检查,发现了个别涉嫌公车私用的情况。”北京市纪委监委信息技术保障室副主任陈兴华表示,这样的速度,是用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信息技术保障给整治“车轮上的腐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份监察建议” 从源头遏制车轮腐败

“根据公车管理相关规定,这两辆公车应当封存一段时间了,为什么车身这么干净?”

“确实应当封存,但因为单位用车紧张,就一直在使用,这两天才又贴上的封条。”不久前,针对全区教育系统二级单位公车使用管理情况,石景山区纪委监委组织了一次专项检查;面对检查人员的提问,区教委某二级单位负责同志硬着头皮答道。

“其实,关于公车有关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现,区属某小学后勤主任蔡某,因春节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才被通报。”检查组有关负责人说。

“针对检查发现的公车使用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甚至个别公车私用等情况,我们几次和区教委沟通,把脉问诊。”石景山区纪委监委第七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刘月明介绍,检查结束后不久,区纪委监委向区教委发出一份监察建议,建议明确专门管理机构、统一张贴封条、及时通报违规使用公车情况等,进一步加强公车使用和管理。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3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40人。从查处问题类型看,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95人,占比较高。”北京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开展公车私用、公卡私用等问题专项整治,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照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完善公车使用、公卡管理制度,严格制度执行,切实加强公车日常管理,从根本上消除‘车轮上的腐败’。”(北京市纪委监委 李兵 || 责任编辑 张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