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头条看了一篇文章,是陆琪老师的《“当我问妈妈不结婚可以吗?”妈妈的回答扎心了》,里面提到微博上有一个热搜,是#我问妈妈不结婚可以吗?#里面有一个温情的回答,说的是:
“如果外面烟花四起,街坊邻居饭味溢出,大街上一家人手牵手出行,你能忍住不哭就可以。”
突然想起来前不久回家,我也问过妈妈同样的问题,但我妈妈的回答,很现实,也是很多人想不结婚却又不得不顾虑的一点,她说:
“你不结婚,年轻时好手好脚当然好过,可当你老了呢?谁来照顾你?”
这是一位母亲最本能的回答。
只是,我心里也生出疑惑:结婚,真的只是为了老有所依吗?
我和妈妈一样,是一个安全感不多的人,曾经有一度,我认为自己患有“结婚恐惧症”,我担心婚姻带给我的一切挑战,会令我应接不暇。
那时候,我认为,很少有人会有我这样的焦虑。
后来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位很优秀的自媒体写作者,公众号做得风生水起,长得也很漂亮,公公婆婆喜欢,男朋友对她也是疼爱有加。但在结婚前,她写了一篇自己恐婚的文章,而我刚好看到了。
我也是看了她的文章才明白,不是你足够优秀,就可以消除恐婚。
不过,我知道恐婚的真正原因所在,是在去年,龙哥的“尚龙读书会”有一期彩蛋,就是对话《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约翰·格雷,有小伙伴在提问中提到了“恐婚”这个话题。
约翰·格雷的答案是:“我们之所以恐婚,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婚姻幸福的榜样。”
那一瞬间,我的大脑条件反射般,自动搜索自己身边的很多夫妻现状,发现很多关键词都是“吵架、出轨、离婚”。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那些焦虑与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网上有个很搞笑的对话:
女孩子对男孩子说:“你让我很缺乏安全感。”
男孩子问女孩子:“你说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女孩子说:“我也不知道。”
这两年,我看过一些书籍和文章,也听过一些身边人的诉说,其实就像我妈妈说的,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与其把安全感的建立寄托在别人身上,倒不如自己建立安全感。
去年我看过一本书,是乔一的《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说实话,我很羡慕乔一和F先生,他们从校服到婚纱,不是一帆风顺,但是那种认定彼此的坚定,真的很难得。
书的蓝色扉页上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什么都善变的人世间,我想和你看一看永远。”
整本书都充斥着“狗粮”的味道,但的确很温暖。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爱情和婚姻,都能让人成长。这种成长,和所有你上过的课、看过的书都不同,因为所有的道理,都得由你自己来告诉自己。
这两年,“独处”这个词越来越火,打开小红书全是博主们精致的单身生活,令很多人心生羡慕。
然而,不管何时聊到“单身”和“结婚”的话题,仍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人真的是个矛盾体,一边恋慕着独处的自由与洒脱,一边又想着寻求恋爱的甜蜜关怀。
但世间之事,哪有万全。
我前阵子和一位朋友聊天,我们聊到了独身和结婚这个话题,她说:“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自己不是那种特立独行,决定了要一辈子一个人过的人,那你还是选择结婚。”
并且,她认为,人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她履行完结婚生子养育女儿的责任后,现在全身心奔赴在挑战自我的路上,做视频号、读书、写文章,过得很充实,也觉得很有意义。
我很欣赏一个观点,结婚和单身,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了哪一个,就坦然去接受,你享受孩子带来的欢乐,她享受独处的精致和自由,谁都没有对错。
毕业以后,我发现,原来恋爱这门课,才是终身之课。上学时,父母、老师杜绝我们恋爱,却一毕业就催我们找对象结婚,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该怎么和另一半相处?”
“结婚是为了什么?”
“婚后的鸡零狗碎是什么模样?”
“该如何教育孩子?”
“什么是亲密关系?”
前几天,比尔·盖茨和结婚27年的梅琳达离婚,很多人也只是关注,妻子能够分到多少钱。而不是去反思,导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写作,我看到了很多幸福婚姻的榜样。他们给我呈现的关于幸福婚姻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付出,学会为另一半付出,为孩子付出,为整个家庭付出。当然,这种付出是相互的,以爱为依托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会索取,那其实是不适合踏入婚姻的。
我曾经说,我在恋爱里学到的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降低对对方的期待,转而提高对自己的期待。”尤其是结过婚的人,对此很是赞同。
因为人无完人,就算再爱你,想要把你捧在手心里,然而生而为人,不是只有爱你这件事,还有许许多多生活的琐碎。
而结婚,就是你因为爱一个人,也因为另一个人的爱,愿意和Ta共同去应付这些鸡零狗碎。
希望我们选择独处,不再遭受冷言冷语。我们选择结婚,也不是因为年纪到了,而是爱情到了。
我是半糖心,如果你喜欢我,欢迎关注我,不迷路哦。也欢迎在下方留言留下你的婚恋观,给我一些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