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区位、资源、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制约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由此经济发展往往形成板块化,并随着某些因子的变化而演变不唯领土广阔的国家如此,仅13万平方公里的英格兰亦不例外,从中世纪至21世纪,其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英格兰的经济是独立的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英格兰的经济是独立的吗(英格兰经济地理格局的历史演变)

英格兰的经济是独立的吗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区位、资源、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制约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由此经济发展往往形成板块化,并随着某些因子的变化而演变。不唯领土广阔的国家如此,仅13万平方公里的英格兰亦不例外,从中世纪至21世纪,其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中世纪英格兰的“胡焕庸线”

英国经济史家曾针对中世纪英格兰经济发展状况画了一条线,类似中国经济地理上那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英格兰的这条“胡焕庸线”,从东部偏北沃什湾岸边的波士顿,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线两边的面积大致相等。线之东南,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农牧混合经营,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线之西北,土质较差,不适合种植农业,畜牧业虽是其主业,但发展水平却不如东南地区。

中世纪英格兰出口的羊毛,主要产地在线之东南,羊毛输出港口也主要在东南,北方仅一两个出口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呢绒业的发展,也以线东南为主要产区,呢绒出口量表明了这一点。14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线西北港口出口呢绒仅占全国呢绒出口总量的10%左右,15世纪70年代才增加到将近20%。线东南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北城市则数量少、人口少,经济落后。1377年,英格兰能上缴人头税的15个城市中,线西北只有3个城市;1478—1482年,英格兰15个主要港口贸易总额中,线西北两个港口占比仅为4.52%。

16、17世纪偏倚的伦敦经济体系

16、17世纪是英格兰初步崛起时期,一方面它开始较多地参与欧洲国际贸易、大西洋贸易;另一方面也逐渐整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不过,这一经济体系完全是以伦敦为中心的,是偏倚的,甚至可称为伦敦经济体系。在对外贸易方面,伦敦依靠国王特许垄断了呢绒出口权。各地呢绒出口须先从海路或陆路运到伦敦,再从这里输出。16世纪初伦敦呢绒出口量尚为全国的60%,16世纪中期便达到了90%,17世纪中后期仍在70%以上。伦敦也是主要进口口岸,货物从这里上岸后再分发到全国各地。英国各个国际贸易特许公司的总部大多设在伦敦,国际贸易利润主要回流伦敦。伦敦还是国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国内贸易体系都向着伦敦这个“心”。流往伦敦的商品,除伦敦消费一部分外,余者再发往国内各地。因此,这一时期伦敦的繁荣主要在于其攫取了全英格兰的财富。16世纪末法国人在一场与英国人的辩论中说道,在你们英国,除了伦敦,还有哪个地方称得上是城市呢?伦敦之重要,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17世纪英国内战就是伦敦与国王的博弈。伦敦很快成为欧洲第一城,繁忙而富有。时人云:“你若厌倦伦敦也就是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提供了所有的生活。”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就像一把张开的雨伞,或像一面斜坡,伦敦好比伞尖或坡顶,离伦敦越远,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虽然那条“胡焕庸线”模糊了,但英格兰东南地区(离伦敦近)比西北地区(离伦敦远)发达的旧有格局并没有改变。

18—20世纪英格兰经济发展的三大板块

18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格局开始发生改变,表现为线西北三大乡村工业区的形成。一是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夏纺织区,包括毛纺业、麻纺业,以及作为后来工业革命之先锋的棉纺业;二是以利兹为中心的约克郡西莱丁毛纺区;三是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黑乡”铁工业区。这三个乡村工业区形成了英格兰西北部工业(第二产业)发展极,工业革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西北部工业区还兴起了许多工业城镇,甚至成长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利兹、设菲尔德等。

这一时期,南方的伦敦是以商业、国际贸易、金融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极。南北两极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区,在工业革命前就发生了农业革命,逐步演变为商品化农业(第一产业)区,以农产品来供应南北两极。19世纪中后期英格兰还兴起了“工业南下”运动,在中间农业区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门。这就基本上改变了英格兰经济偏倚伦敦的原有状态,而是南北两极工商业发达,中间有为两极服务的商品化农业和轻工业。这种在经济地理上较为平衡的三大板块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晚期。

20世纪末以来西北老工业区的落伍与经济转型

从20世纪末开始,受资本外流的影响,英格兰西北老工业区如同美国的铁锈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工作岗位减少,居民收入大大降低,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还不如中间地带的乡村。2004年,西北老工业区三个重要经济区的人均GDP指数,均低于全英格兰平均指数(100):曼彻斯特、利物浦所在的西北区(89.9)、伯明翰所在的西密德兰(90.3),不到伦敦(156.2)的六成,利兹所在的约克郡更低(86.2);以工业为主的西密德兰还不如中间地带以农业区面貌呈现的东密德兰(91.7);它们也远低于东部区(96.2)和东南区(109.9)。中间地带乡村区,有的地方因向新经济转型而变得富有。如西南区的科茨沃兹山区,因发展旅游业而使户均收入较高,仅低于伦敦而高于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大城市。因此,英格兰再次出现经济水平东南方向高、越往北越低的局面。

老工业区的主要城市也力图在经济上转型,然各有千秋。利物浦向文化、旅游等方面转型,但受到挫折。它为吸引游客而过度开发老船坞区,如在海关大楼侧前方修建一座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博物馆,割裂了港区视觉天际线,其世界文化遗产“利物浦海上商城”2021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名。伯明翰向商业(2004年建成当时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业中心“公牛铃”)、旅游(开发英格兰运河网中心资源)、体育(曾有5支足球队踢过英超)等方面转型,比较成功。曼彻斯特向体育产业等方面转型,如涌现两个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即曼联队、曼城队。设菲尔德向体育和文化产业转型,利用其优越地理位置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其文化产业区则聚集了新媒体、摄影、设计等多种类型的创意产业。

英格兰经济地理格局之所以几度演变,在于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各区域对这些因素的利用程度。中世纪农业经济受自然因素制约,自然条件好的“胡焕庸线”东南也就高于线之西北。16、17世纪国际贸易成为促进英格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基本垄断国际贸易的伦敦便成为全国经济体系的核心。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它是在英格兰西北部发端的,由此在英格兰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发达、中间有商品化农业和轻工业的地理格局,并在整个工业化时代一直延续。20世纪末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一方面是伦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与国际社会互动,全面发展服务业,经济水平再次冲高;另一方面则是西北老工业区资本外移、产业空心化,经济水平再次下降。虽然它们力图在困境下接受挑战、努力转向服务型经济,但收效不显著,因而滋生了一定的反全球化情绪,成为主张脱欧的基本区域。

(作者:刘景华,系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