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挥洒赤诚心(一身风骨写文章)(1)

一身风骨写文章

文/李彬

这些天编校雷珍民先生楷书的《文心雕龙》,常常遇到古人强调“风骨”一词。风骨是什么呢?仙风道骨的修炼,心如止水的平常,抑或是力求完美品行的道德标签。这些都是皮毛外相。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文心雕龙》一书中对“风骨”一词是这样描述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正,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通俗点讲,风是富有感情色彩和音乐节奏的语言;骨指文章有正确美好的思想内容。骨为志,即情志。风骨的反义词就是媚骨,这个词过于恶心,易于理解,就不再引经据典、考源溯流了。风骨少了,媚骨就多了;没有了风骨,文人和文章就失去了格局、气象、境界,就“不足观”了!而因为媚骨横行,所以奴才、谎言、狡诈遍布社会;因为媚俗盛行,所以虚假、矫情、做作、欺骗遍布社会。坚持良知,坚守风骨,这是社会公序良俗的源泉,也是文化风清气正的基石。

雍正三年,功高震主的大将军年羹尧被雍正下令赐死,抄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雍正打开一看目呲尽裂,怒发冲冠,原来里面有当朝文臣汪景祺写给年羹尧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拍马屁的文章一般都是以说好话为住,人情往来,可以理解。但汪景祺太过分了,里面的话估计他好意思写你都不好意思读!不仅称年羹尧是“宇宙第一伟人”,又说历代名将如郭子仪、裴度等人“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意思是说,历朝历代金戈铁马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年大将军一比,他们都是渣渣毛毛,简直不值一提!雍正气得没有笑,恨之入骨,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在家里吟风弄月开诗会的汪诗人拉出来枭首示众,脑袋被悬挂在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风吹日晒,一挂就是十年,几乎成为京城一景。雍正虽然小题大做到残酷,但孔孟之道熏陶的读书人汪景祺马屁拍到礼义廉耻都不讲的程度,基本上就不是人了,死不足惜,活着也没有什么价值!

才子挥洒赤诚心(一身风骨写文章)(2)

最近文坛很热闹,诗歌包括文学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被赤裸裸地拉在大街之上游街示众,让人评头论足,让人瞠目结舌。那些为了蜗名微利说假话说谎话说瞎话的评论家不仅侮辱了自己,也玷污了文学,其结果就像汪景祺一样被一丝不挂地悬挂文学的耻辱柱上,可能还要悬挂好长时间。不光是文学,中国学术历史上,当今应该是最可悲的时代。这个时代炮制而出的绝大部分显赫耀眼,快如流星一现,什么都留不下。即便是那些流光溢彩被供在殿堂里的煌煌大作,最后也会被证明不过是包装精美的文化垃圾。至于那些东拼西凑堆出的著作,东讨西要拿到的荣誉,奴颜婢膝换来的地位,三年五载以后就会化为一股青烟,不知不觉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时间会冷峻地告诉我们,今天辉煌耀眼荣誉满身的名家,是经不起岁月淘洗的,很快就会被人发现本质是一些玩权术、玩学术、玩技术,甚至玩女人的“玩家”。这样的玩家虽说形式不同,面目各异,却有一个共性,就是习惯性的谄媚;膝盖比较软,腰杆没有骨,补钙都补不进去——对这些人,就不能奢谈风骨了!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多如毛。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每天发生的各种奇葩人事,何止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但是,要洞察其中的起落浮沉成败得失,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真诚”二字;一“真”可以破百“伪”,一诚可以待万人。就文人而言,真诚就是文如其人。作文为人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自自然然,踏踏实实;有多大力,发多大光,对生活和艺术都不要奢求,更不能强求!人的欲望小了,腰杆子就硬了,古人说的“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其次,中国的文人写作不只有自由抒情传统,“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传统也是重要一脉。激浊扬清、革故鼎新,以思想争锋见长,深刻介入时代现场,对时代痼疾做批判与反省,对被遮蔽的真实做理性诉求与自我审视等等都有源可溯、有迹可寻。这一脉文风在鲁迅作品体现的极为强烈。当然,环顾四周,寂寞的先生也很感慨,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殆至今日,每况愈下,朱大可先生痛心疾首地说:“我现在基本不读文学作品,我跟文学的离婚已无可挽回。这不是因为我辜负了文学,而是文学辜负了我的期望”。 作家是社会良心的基石,一旦缺少了起码的良心和责任,缺失了必要的风骨和气节,文化文明也就失去了前进动力的一个重要轮轴。

腊鼓催春,盘点旧岁:该读的圣贤经典读了,该写的文艺评论写了,该发的杂文随笔发了,该敬的鲁迅先生敬了,该交的良师益友交了,该骂的贪官污吏骂了,该批的歪风邪气批了,该说的真话实话说了——快意恩仇,夫复何求!从今天开始,给心灵放假;白天晒太阳,晚上数星星。春节过后,亦如既往;一身傲骨写文章,满面春风过日子!幸甚至哉,此乐何极!

才子挥洒赤诚心(一身风骨写文章)(3)

作者简介:

李 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为多个社科类选题学术带头人。现为西安国学院院长、《国学》文化期刊主编。著有《听那立体的乡愁》《风中的灯有多美》《为花堪惜风雨》《言淡如风》《大爱无疆》《本色红亮》《春秋繁露》《一钩新月天如水》《水中吐火 火中生莲》《最后那片竹林——吴三大评传》《美乡醉梦人——茹桂评传》《天容海色——雷珍民评传》《人民艺术家——石宪章评传》《阆风游云——草圣张旭评传》《花盛自心——乔玉川画传》等散文评论集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