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登荣

《考古的另一面》一书中,共收入作者撰写的76篇短小精悍的随笔。这些文字又有“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等5个方面组,题材多样,行文冷峻,情理兼具,自成一格。综合了作者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兼容并重,让人从中收益良多。

细思极恐的考古发现(冷冰冰无生机的考古变得生动亲切起来)(1)

这本书以老屋、廊桥、牌坊、戏楼、渡口、亭台、庙宇、碉楼、摩崖、陶俑、坟冢、墓碑、花瓶、等古物器具为由头,用浅显的文字,介绍那些在沧桑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物品遗迹的象征意义、概括意义、思想意义、文化意义。

同时,对不少早已消失的历史、文化、习俗、礼仪、遗址、古迹等,加以通俗的解析。如在“城隍庙”一文中,作者把“城、隍、庙”三者之间的由来、关系进行了溯源,让人们在幽默俏皮的文字中,得到了知识的熏陶。

再如在“砖头”一文中,作者凭借考古的专业知识,对“砖”的演变过程,“砖”曾经的历史等,进行了介绍,让人们知晓今天广泛用于建造房屋的砖,在隋唐以前,却是逝世者修建墓室的物品。

作者这种用随笔方式写就的考古心得,无疑起到了科学普及的作用,也拉近了考古这个冷门学科与一般人的距离,使以前让人感到冷冰冰无生机的考古,变得生动亲切了起来。

《考古的另一面》的作者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故纸堆的人,他总是把对现实的思考融入到考古中,又通过对考古的发现,把历史与现实这两扇门有机地连接起来,从古物中发现历史的败笔,从历史中发现现实的弊端,从现实中反观历史的遗憾,从历史中思考现实的方向。让这些朴实的文字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浓烈的人文色彩。

如在“城隍庙”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不喜欢城隍庙……城隍庙唱着道德的高调,却又弥漫着暴戾、肃杀的气氛。今日网络上的一些人,以道德的名义对别人口诛笔伐,正是城隍庙的味道。人性是复杂的多面体,动辄将别人打进地狱,其实也就是跟自己的幸福过不去。”

本来是维护百姓安全“守护神”的城隍,一旦被人修建“庙”供奉,就变得“暴戾肃杀”。这大概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吧?道德的变异是可怕的。城隍如此,现实中那些以维护道德为名讨伐不同意见人的人,同样如此。

在另一篇“以地之名”的文章中,作者说,过去的地名县名,多有来历。接着他例举了浙江金华市的兰溪、浦江、永康、东阳、义乌、武义等一一加以说明。然后笔锋一转说:“比较起来,现在的地名就不太讲究了。”然后也举出具体事例佐证。

作者发出呼吁:“希望参与命名的人,态度慎重点,遣词造句讲究些。”这虽然说的是个地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历史传承问题。现在,一些地方不仅街道命名随意,没有文化味,也不尊重文化传统,连一些已经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具有强烈文化印记的地名,也有人自做主张一改了之。这样的现象,反映的还是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这篇“以地之名”可以说敲打到了点子上,可以引导人们透过这一现象去反思许多问题,寻求更大的共识,一起捍卫我们的历史文化、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

《考古的另一面》郑嘉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