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

1月14日,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也是春运的第8天。在前往北京南站的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包小包的行李、各具特色的年货,处处讲述着“年”的故事。

小到一张“福”字,大到一对灯笼,返乡人们手中的年货里是掩不住的归家惊喜,更反映了轻工消费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文/摄

冰箱贴里藏温柔

上午11时30分,在前往北京南站的14号地铁线车厢里,一位刚给拎着两个箱子的老人让座的女士一手紧紧拉着吊环,一手轻轻抚摸着一个小物件,惟恐弄坏。

与周围或拉着行李箱或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不同,35岁的李玥(化名)只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包里放着笔记本电脑,她的目的地是天津。

“这个兔子冰箱贴是我给女儿带的小礼物。”谈起手中拿着的冰箱贴,李玥眼里的温柔藏都藏不住,“我的工作需要在天津和北京来回跑动,现在准备回家过年了。其实距离自己今早离家也不过半天,但每天回家,都会给女儿带个小礼物、小玩具,和她一起玩、一起聊天。”

李玥的女儿刚满5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在李玥的讲述中,女儿乖巧可爱。她每次回家开门首先迎来的就是孩子的拥抱。她和丈夫两地工作,便也定下了每日送孩子小礼物的约定。

“今天回程有点着急,在路上小商店里买水时,一眼就看到了旁边的冰箱贴,红兔子既喜庆,巴掌大小也正合适,而且可以贴在孩子的书桌上。”李玥说,“事实上,女儿书桌上已经有不少冰箱贴了,我买的第一个冰箱贴到现在都记得,是长城。当时去爬长城时便被礼品店里各式各样的冰箱贴吸引了,那会的感觉就是,没想到小时候玩的贴画升级了,不是纸不用胶,各种精美图案可以随便贴在家里合适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脱落。”

李玥在女儿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把贴画的故事告诉了她,顺带加上了冰箱贴的故事。在她看来,从贴画到冰箱贴的转变是行业不断创新的结果,满足了人们对各种场景的需求。“春节的礼物只要有心意就好,女儿的冰箱贴又多了一个。”

红灯笼中现惊喜

中午12时,前往山东威海的列车不断在调整着出发时间。在北京南站候车室里,14A检票口前的长队里不时有人退出,一个大大的红色纸箱让25岁的林小涵在众多候车人群中格外显眼。

与周围旅客拎着的包装精致的坚果礼盒、烤鸭礼盒、糕点礼盒不同,这个长1米多、宽和高约0.4米的红色纸箱上,印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红灯笼图案。

抱着灯笼的林小涵来自山东威海,刚毕业就来到北京工作的她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在北京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她见证了一线城市的繁华和忙碌,也更加明晰了对家人的情感。

这对红灯笼就是最好的体现。

林小涵购买这对灯笼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精心挑选。

“去年冬奥会时,我爸在电视上看到了冰墩墩主题的灯笼,十分喜欢,然后问我‘能在北京买到吗’我也到处找了找,确实没找到那种类型的灯笼,就和他说这种灯笼可能不是对外销售的。他当时就说‘很可惜,太想买两个灯笼回去了’,我自己也感觉需要做点什么。”林小涵一边拢了拢放灯笼的纸箱,一边说,“去年没办法给爸爸买到他心仪的灯笼,今年在逛山姆会员店时,一眼就看到了这款宫灯,就决定买它了。”

挂灯笼是中国人过年的必备,灯笼的种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行业的发展也让过年时家家户户挂的红灯笼拥有了新气象。

林小涵对自己买的两个灯笼就颇有感触。“在商场看到这个灯笼我也挺惊喜,灯笼既可以旋转,又有多种灯光颜色,材质还是仿羊皮,打破了我对灯笼的传统印象。”林小涵说。

这是林小涵第一次买灯笼,在她的记忆中,家里大门口挂着的红灯笼都是传统的绸布包裹,有圆的有长的;有的灯笼没有花纹只是大红色,有的灯笼会描着金边或一些字和图案。

“买这对旋转灯笼我没有告诉爸妈,想要给他们一个惊喜。”林小涵在说到这句话时,声音里流露着兴奋和愉悦,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家人见到灯笼时露出的惊讶表情。

灯笼承载着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而选择将灯笼带回家的林小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拥有冰墩墩灯笼的心愿,更是为了家的温暖。

“其实,灯笼不是说要单独送给哪个人,它可以给爸爸,给妈妈,也可以给奶奶,是可以全家一起享受的一件礼物。”林小涵说。

下午13时30分,候车室响起工作人员的声音,“开往威海的列车即将开始检票”。林小涵拽着这个颜色醒目的箱子渐入人群中。

卧室放红灯笼好不好(冰箱贴红灯笼小物件里见情浓)(1)

卧室放红灯笼好不好(冰箱贴红灯笼小物件里见情浓)(2)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