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这段时间曾陆续为大家介绍了许多国宝重器的传奇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黑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代铜坐龙。

国宝级金代铜座龙(上世纪偶然出土的金代铜龙)(1)

▲上世纪东北农村

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尔滨市阿城区南城村,一位老汉在挖掘自家菜窖时,意外挖出了个铜疙瘩,经过清洗,才发现是一尊高19.6厘米、重约2.1公斤的铜坐龙。一开始,老汉并没有将铜坐龙立即上交给文物部门,而是私藏在家中。过了一个多月,老汉觉得事情已经平息,才把铜坐龙拿出来放在窗台。谁知铜坐龙重见天日后,竟发出了“呜呜”鸣啼之声,吓得老汉赶紧将它给收了起来。然而只要一把铜坐龙拿到窗台上,它就会发出鸣叫声。老汉心里越想越怕,担心这是龙神显灵,于是最终将铜坐龙上交至当地文管所。

国宝级金代铜座龙(上世纪偶然出土的金代铜龙)(2)

▲阿城出土的金代铜坐龙

文管所得到铜坐龙后,专家们如获至宝。经过仔细鉴定,这尊铜坐龙以青铜铸造而成,全身呈现弓身踞坐样式,龙尾上翘,龙云纹卷成旋状分布。铜龙右爪着地,左爪抬至一块祥云之上,并与后爪相连。整条铜坐龙,龙身整体造型流畅,做工极为精美考究,龙鼻更是为人鼻状,鼻孔朝上,显得极为霸气。专家从铜坐龙的样式,推断其不属于汉族传统四大龙型,倒是与女真后裔所建的清宫屋檐上的镇邪神兽、宫门华表上的龙形神兽极为相似。再加上南城村又临近金朝上京会宁府遗址,因而最终确定其为金代文物。

国宝级金代铜座龙(上世纪偶然出土的金代铜龙)(3)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遗址

至于其鸣叫原因,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神秘,金朝工匠在制作这尊铜坐龙时,利用机括与响铜,在龙背雕有缝隙,每当微风拂过龙背时,铜坐龙就可以发出鸣声。专家经过研究发现,金朝工匠在制作铜坐龙头部时,刻意将其微向上抬,并一反常态地将鹰态龙嘴大胆拉直,使其成为三角形样式,而不是平常的弯钩状。至于女真人为何要用鹰嘴替代龙嘴,这其实是女真人对海东青(神鹰)崇拜的一种反映。在女真人看来,海东青是其英勇顽强与智慧的象征,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

国宝级金代铜座龙(上世纪偶然出土的金代铜龙)(4)

▲元朝脱脱所撰《金史》

铜坐龙的眼睛,则受唐代龙型影响,呈凤眼微笑状,古人常用凤眼来体现统治者仁慈华贵,并祈愿金朝国运昌盛。至于铜坐龙口中上下两对如同猛虎一般的牙齿,则寓意神龙威猛凶悍,象征女真人不可侵犯。据专家考证,铜坐龙在使用时,口内还应叼有一个铜珠,可惜的是,老汉发掘之时并未随之出土。据《金史》载,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十二月,金帝下旨将金辂(lù)“轼上坐龙改为凤”。由此反映出,铜坐龙乃是用于皇帝御辇的饰物,放置在车顶轮部以示皇威,至于使用年代,应处于金熙宗至金世宗时期。

国宝级金代铜座龙(上世纪偶然出土的金代铜龙)(5)

▲金代中都遗址出土的铜坐龙

无独有偶,在1990年,北京金代中都遗址宫殿内也曾出土了一尊金代铜坐龙,为金代贞元元年左右文物,明显晚于阿城区出土的铜坐龙,而且与阿城铜坐龙相比,这尊铜坐龙似乎缺乏了一种发自灵魂的勇猛与威力。也就在这一年,阿城铜坐龙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来更是成为黑博的标志与象征,江湖人称“龙哥”。

参考资料:

《金史》《金代“铜坐龙"与历代龙形纹饰比较性研究》

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