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杜甫诗圣杜甫妇孺皆知,但杜甫生前并不以诗名著称,他是以献唐明皇《三大礼赋》走向仕途为人称道的,反而他的旷世诗才被埋没了此后其诗名一直为赋名所掩,这才是唐人选唐诗时不选杜诗的根本原因杜甫诗被后人誉为诗史,称为人民诗人,他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用他高超纯熟的诗性语言和体察入微能力,博古通今渊博知识,写就古今传颂诗史的,也填补了历史空白,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历史真实事件的细节,无异是对历史有益补充我们所知道正史记载的更多的是王侯将相、宫廷内外等人物活动,对社会风貌、万民生存状况着墨不多杜甫诗为处于底层人发声的,振聋发聩,确未引起当时的人反响和共鸣,着实令人遗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杜甫的真实经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真实经历(谈一下杜甫)

杜甫的真实经历

谈一下杜甫

诗圣杜甫妇孺皆知,但杜甫生前并不以诗名著称,他是以献唐明皇《三大礼赋》走向仕途为人称道的,反而他的旷世诗才被埋没了。此后其诗名一直为赋名所掩,这才是唐人选唐诗时不选杜诗的根本原因。杜甫诗被后人誉为诗史,称为人民诗人,他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用他高超纯熟的诗性语言和体察入微能力,博古通今渊博知识,写就古今传颂诗史的,也填补了历史空白,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历史真实事件的细节,无异是对历史有益补充。我们所知道正史记载的更多的是王侯将相、宫廷内外等人物活动,对社会风貌、万民生存状况着墨不多。杜甫诗为处于底层人发声的,振聋发聩,确未引起当时的人反响和共鸣,着实令人遗憾。

杜甫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可是他一生坎壈,多数时候处于颠沛流离潦倒状态,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常常蹭饭吃。但他位卑不敢忘国忧,为国为民发声是他诗的主体。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常会以诗歌形式纪录下来的,留下大量辉煌诗篇,有声有色的描述了祖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与老百姓共情,体现其亲民爱民自觉的意识。与此同时,也为安史之乱中官军强拉兵役服劳役给予一定理解,因为平叛需要有时也不得已而为之,但肆意侵害老百姓行为他会予以严厉鞭挞的。

李白自称是皇室后裔是存疑的。但杜甫皇家血统是确定无疑的,有据可查的。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李琮是唐太宗李世民嫡孙,外祖父之母亲是唐高祖李渊之孙豫章王李亶之女,可见杜甫外祖父外祖母都是皇家直系血亲。杜甫远祖杜预是晋朝大将军,为晋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杜甫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唐诗三百首》就选了他几首诗,所以杜甫本人对自己诗非常自负的,自言“诗是吾家事”,杜甫集各种体材诗之大成,七律、排律更是无人可及的,没有杜甫中国文化会黯然失色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杜甫我们只有敬仰、膜拜。

存在我们意识中杜甫应是一副文弱书生样子,实际上杜甫是弓马娴熟的,年轻时不时打猎,练就骑射一流的。有唐一代,很多文士都是文武双全,血性十足的。杜甫忠诚履行职责,为贤臣房琯被贬之事,当时身为左拾遗(谏官)他犯上直言,还差一点丢了性命,即便如此他也无悔,皇帝从此冷落了他,他的仕途更是暗淡无光了。

744年李白赐金放还,在途中结识了小他11岁杜甫(杜甫712年生),两人一起(中途大诗人高适加入)在齐赵游历断续有两年,那时杜甫是个白丁,常外出穷游。李杜两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乃至闪耀中国诗坛最伟大的双子星相会是中国文学史可喜可贺的重大事件,他的意义非同凡响,影响深远。李白那时名声日隆,也非当时杜甫可比,李白能够携杜甫寻山访友,修道炼丹,是杜甫自身魅力、才华吸引着李白,李白是酒中仙,而杜甫在喝酒上也是不遑多让的。后人发现,安史之乱(755年)前杜甫诗只留有不到五十首,说李白诗九丧其八,就是说有不下九千首只留下一千首,那么留存有一千五百首诗的杜甫,据信也曾写有两千五百首诗,这些丢失部分令人扼腕痛惜的。李白看淡仕途,心灰意冷准备南行,而意气风发杜甫要进京(长安)求仕途,两人不得不告别后再也没见过面。虽然两人相交相知不足两年,但重情重义杜甫对李白终生怀有深厚感情的,写怀念李白诗现存可查十九首之多,在李白深陷囹圄时,人在千里之外杜甫为之鸣不平,为之提心吊胆,担心他有性命之忧。

杜甫诗名声望起来,与一个人有直接关系:大诗人元稹。元稹有个在朝廷当大官的岳父韦夏卿,而韦夏卿之父韦迢曾任潭州刺史与晚年杜甫过从甚密,因为这层渊源,杜甫逝世四十三年后(813年),当杜甫之孙杜嗣业请求元稹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时,元稹毫不犹豫欣然应命,并在墓志铭中给予杜甫非常高的评价,要知道唐代人为人撰写墓志铭的润笔费用极高(李白部分收入也有为人写墓志铭),普通人家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当时的杜嗣业极为贫困 ,为了把祖父灵柩运回河南偃师已经到了“收拾乞丐”的程度,根本无力支付高昂费用,显然元稹并未向杜嗣业索取这笔不菲的酬劳,就是因为有韦迢与杜甫这层关系,找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再合适不过了。多说几句,元稹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裔,长得高大俊美,风流倜傥,又有出众才华加持,是颇有女人缘的。元稹就凭为杜甫正名这一举动就是大功一件的。

中唐诗人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学习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国计民生,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诗派。韩愈在《调张籍》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白居易等人对杜甫重视和学习,标志杜甫在中唐的地位已经提高。到了宋代杜甫逐渐被推崇为诗圣,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大力推崇杜甫。到了明代杜甫正式尊崇为诗圣。近代的康有为和陈独秀二人皆钦仰杜甫,能一字不遗地背诵全部杜诗。鲁迅曾经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大学者陈演恪也说:“少陵(指杜甫)是中国第一诗人”。杜甫诗名早已蜚声海内外,国内国外都兴起对杜甫研究。

杜甫是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良心,他的诗歌至今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