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子弹头结构图(战略武器中的1斤半)(1)

前两天谈到,超级大国在设计战略武器的时候,认为用5公斤级别重量的金属环就已经达到物理极限,结果对外吹嘘他们可以用3公斤就实现了全部技术要求,结果某方的大家最终只用了0.75公斤,这种完全突破极限的用量还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于是这种特殊的设计就被称为是一斤半。说到这里,不少人说你用金属环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或者出现了错字,把金属钚写成了金属环?其实这里完全没有用错,因为这个战略武器的核心就叫金属环。因为其外观,就是一个远看像加厚手镯一样的金属环状物,所以超级大国专业的叫法就是叫核心金属环。当然这个金属环的最主要成分,一般就是特指丰度在92%以上的钚239,因此这个金属环也可以叫做金属钚环,或者干脆就叫做钚环。那么现代化的战略武器的核心部分,

巴雷特子弹头结构图(战略武器中的1斤半)(2)

为何一定要用金属钚环呢?这主要在于,几十年来,战略武器设计和应用技术进步而导致。首先这里要声明,关于金属钚环的这些信息,都是公开资料可查的,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秘密,也绝不会有什么还没有突破高端战略武器的国家,看到这种常识性的文章后,就会突然思路大开,完成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实现的突破。其实这都是在战略武器领域的最基础性的常识,只是一般观众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而已。金属钚环出现以前,最早的原子弹的有效核装药,不论是铀235还是钚239,都是尽量地做成两个标准半球的状态,然后在爆炸的核心让两个半球高速碰撞在一起,或者用炸药将两个半球迅速压缩。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2种原子弹。也就是所谓的枪式原子弹和内爆型原子弹。但是这两种原始的原子弹,

巴雷特子弹头结构图(战略武器中的1斤半)(3)

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这就是昂贵的核装药,使用量很多,但是真正发生核爆炸反应的比例却很低。比如全球第一颗实战原子弹就是两个半球瞬间压缩在一起的枪式原子弹,采用了65公斤级别的近乎纯铀235,但是实际爆炸后测量其当量,反推只有1公斤上下的铀235发生了完全的反应,剩余的接近64公斤的铀235都被炸飞了没有起作用。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因为就算是到今天,成功提炼1公斤武器级的铀235都是要耗费巨大的电力和人力成本。有时候挖空一座小型天然铀矿,也就是等于掏空半座山,可能最终也只能得到1到2公斤的武器级浓缩铀。而在实战中64公斤都被炸飞了,让财大气粗的超级大国也肉疼得跺脚。于是在普遍的成本压力之下,各大国都在研究,引爆原子弹,是否一定要采用两个半球的模式。

巴雷特子弹头结构图(战略武器中的1斤半)(4)

后来有人提出,要引发剧烈的链式反应发生核爆,未必一定把主要的核装药设计成实心球体。其实可以把这个核球看做一个西瓜,要引爆只需要西瓜皮部分就行,大部分西瓜瓤都是无关紧要的,有它没它都可以。然后又进一步发现,这些“西瓜皮”也不一定非要做成球型外观。提前铸造或烧结成形状更简单的金属环状物,也有同样的引爆效果。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进步。毕竟一个实心的金属球和有基本相同的外体积的中空的金属环,两者的用料差距可算是差别大了去了。而且铀235和钚239都是真正的“超级贵重金属”,因为它们的密度都很大,价格更昂贵。这两者的比重都在19以上,和黄金相差无几,但是生产它们的成本是纯金也不能对比的。因此最早的原子弹上用的65公斤级别的金属铀235球体,就可以看做一个标准排球那么大的纯实心金属球。

巴雷特子弹头结构图(战略武器中的1斤半)(5)

而改进到用金属钚239环代替纯铀球之后,实际用量迅速下降到10公斤左右,就可以制造一个金属钚环,相当于只用一个普通的实心苹果大小的实心金属。每生产出任何一枚核弹前,都必须先生产出一个钚环,这个程序是所有类型的核弹都必不可少的。而最终突破到所谓1斤半,就相当于只用一个比高尔夫球还小,或者说干脆说是半个鸡蛋体积的钚239,就可以实现所有功能。半个鸡蛋对比最初的一个实心排球的用量,几乎差了2个数量级。而钚239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需要生产堆来生产。因此各大国基本都用钚239制造核心金属环;内行就把钚239叫做“好料”。到了三相弹甚至中子弹的时代,金属钚环作为引爆扳机,体积用量越少,这样的战略武器越“干净”。因此说0.75公斤级别的钚环技术堪称逆天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