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东瓯智库城市书房(山海同歌红树林)(1)

红树林幼苗扎根在围塘边。 刘伟 摄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越 孙余丹

你听过红树“胎生”繁衍的声音吗?

初冬的午后,阳光穿透过层层云雾,洒在乐清湾上。在潮水的一退一进中,湾滩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逐波浮荡。不一会儿,潮退了,成片的红树以弯曲别致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整齐划一的挺立于乐清湾沿岸,仿佛是大自然在这里写下的最美诗行。

“啪,啪啪…”突然,树枝作响,只见母树上直直脱落下一株小苗,落在滩涂上,插入泥土里。这响声,就像当年莫言在红树林中所听到的,他在《红树林》一文中这样写道: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红树林里,成熟的种子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极短的时间里就能扎根发芽,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红树的“胎生”繁殖。此时,红树林的另一边,传来了“沙沙”声。循声望去,只见穿着高筒雨靴的渔民们,正在围塘里捕捞海瓜子。手握长耙猛的一击,“嗖”地一下捞起,抖抖泥在清水中漂洗几下,色泽通透、肥美鲜嫩的海瓜子瞬间“展露”真容。岸上,来自温州市区、宁波、杭州、上海的批发商早早等候,借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到半日,这一口“鲜”就将登上市民的餐桌。嘬一口,咸鲜的汁水在唇间跳跃,满嘴留香,激发出味蕾的无限想象。

就在食客们沉醉在“海的味道”里如痴如醉时,乐清清江村养殖户林学海细数起今年的收入,心里美滋滋的。“按照当前市面上每斤110元的价格,收成能比去年至少增加三倍,而且个头和品质比往年都要好。”林学海盘算着,明年再跟村里多租几亩围塘,扩大养殖。但在两年前,林学海却还在为生计发愁。作为当地最早一批养殖户之一,林学海见证了养殖业的兴衰。“早年旺盛的时候,年收入二三十万不在话下,可前几年的低潮期,每年赚个七八万都很困难。”林学海所说的低潮期,就是海瓜子养殖死亡率特别高的时候,不仅个头长不大,而且一抓有半数死亡,需要不停地重复放苗。

一辈子“靠海吃海”的渔民,谁也弄不明白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直到去年政府在当地种下红树林,仅一年多的时间,渔民们惊奇地发现,伴随着红树林长大,自家的海瓜子死亡率大幅降低,个头长势喜人。不仅如此,栽种红树林的地方,白鹭飞来了,跳跳鱼重现了,就连小螃蟹也变多了。清江沿岸,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大家伙叫不出名字的生物。

从亘古的时光中流淌而来,乐清湾上冉冉升起一片“世外桃源”。追溯这片神秘的植物王国,还得从乐清西门岛说起。原雁荡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建清从老一辈人的口中了解到,1957年岛上村民从福建运来了几船的红树苗种,进行大片种植,打破了福建福鼎是我国天然红树林分布的北界。2005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获批建立,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至今,中国最北纬度的红树林就在乐清西门岛。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秋夏博士一语道出红树林向北突破的重大意义:“红树林兼具湿地和森林的特征,在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2018年,一纸《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对优化海岸线功能、推进受损海岸线修复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乐清湾沿岸由于经济发展及海洋开发,不断被破坏一度大面积萎缩的红树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近12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滩涂间、田埂上,新栽种下的红树林迎风摇曳。长期适应潮汐,能够抗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乐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潘建斌,用“海洋卫士”来形容红树林,清一方碧水,护一片青山。

乐清湾流经玉环、温岭、乐清和洞头,其中57%的流域面积在乐清境内。乐清人深知,保护乐清湾,就是保护绿水青山。温州市生态环境局乐清分局副局长王金南说,海洋生态修复需要水岸同治,更要全民参与。如今,乐清创新成立浙江省第一支民间湾(滩)长的消息传遍街头巷尾。活动发起者乐清市环保公益协会会长李雷,带领民间力量,实现从岸上观望到下滩治水的转变。

根据2020年1月-10月监测结果,乐清湾水质优于2019年同期。水质富营养化较去年下降18.9个百分点。

从碧水到青山,哪里有污染,生态修复就推进到哪里。乐清人以“铁腕般”的决心,在钢筋和机器的轰鸣声中,打造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诗与远方。

与此同时,生态的“红利”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今年十一开张的“铁定溜溜”,一天就涌进了5000多名游客,这对于大荆镇下山头村的村民来说,简直是“百年一遇”。原先村民们都依靠着村里的铸铁厂生活,污染重还收入低,现在铸铁厂的原址上相继建起了铁皮石斛田园综合体和溜溜乐园,投资者方玉友把一产卖石斛延伸到二三产,盘活了2600多亩土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1万元,解决了700多名村民就业。通过租金收益、股金分红,薪金收入,大家的日子开始变得火红。

“青山”变 “金山”,在大荆,一个个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生态示范样板呼之欲出。

在今年的第13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龙西石斛谷森林康养基地产出的金传高铁皮枫斗获得金奖。在龙西乡,这些走出大棚的石斛,被种在了树林和岩石上,模拟野生环境种植。一亩山的铁皮石斛,种出了万元钱。石斛谷基地也撬动了欠发达乡的发展,乡里水泥路变沥青路,家家户户进行立面改造,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夕阳闪动着跳跃的余晖,鳞浪层层。滩涂上的红树林舒展开来,织成一片盎然的绿意。盘根错节的间隙,弹涂鱼猛地蹦起,招潮蟹挥舞着大钳子,急匆匆地前行。海天之间,雪白的鸥鹭遥遥飞来,在空中轻轻一折,落入林中。期待来年,扎根在滩涂的红树幼苗长成大树,汇聚成林,用一曲林间传出的合奏,为绿水青山放歌。

来源:瓯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