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头镰——散文作者:袁炳纲原创

农民忙着收割麦子一片喜悦的景象(那时的麦子全部是人工一镰一镰收割的)(1)

现在的麦子全用收割机收,并且连打碾一次完成,多轻松啊!许多农民,三夏大忙时,闲得跟先生一样,穿得跟新客一样,一点儿看不到忙碌的样子。

家在渭北早塬,梯田里全是麦子,一年一料。麦黄一晌,蚕老一时,那时我们生产小队,三百多亩麦子全是社员用收麦的专用木镰,一镰一镰用手收回来的。一个收麦的大把式一天可收三亩多小麦。

农民忙着收割麦子一片喜悦的景象(那时的麦子全部是人工一镰一镰收割的)(2)

队上有男女社员五六十名,一块地开始收麦前,第一个搭镰收的叫搭头镰。

搭头镰的要绝对是把式中的把式。头镰割开后,紧挨的是二镰三镰……

搭头镰的不光要速度快,而且要质量高。因为速度慢,会阻挡后边紧挨的二镰三镰……

收麦的行当是有纪律规定的,头镰如果阻挡了二镰,要主动退让,让人家二镰上,转化为头镰,依次累推。

人人都想搭头镰,可个个怯火,怕自己实力不行。

一块麦田割完要快,头镰的功不可没。头镰在前边拽起,后边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生怕后边的赶上来。有的时候,后边的撵上来,镰刀在前边的屁股底下飞舞不止,前边的人如果不急速前进,很快拉开距离,只能退让其位了。

有的人,镰把不行,又恐落在后边距离不断拉开,往往夹在中间,让前边的带动,后边的催促。

其实,人工收麦除了力气大外,还要有技巧。首先是镰每次伸出的距离要尽量长。所以,观察你是不是收麦的把式,在后边看先看你的屁股蛋子是否全挨在脚后跟,如果全挨在脚后跟,你每次伸出的距离不够长,速度自然不快。下来,还要看你每镰割几行,要求是每镰割二行。

割麦的大把式并不是镰抡得多欢多快,而是每镰割二行,每次镰向进伸得较长。

割一趟麦,每人的宽度是七行麦子,三镰割六行,最后那一镰割一行的同时,把手中的麦子顺势向前推动一大截。

会割的把式,看起来不快,其实他没做一点无用功,每一镰都足够的效益。

农民忙着收割麦子一片喜悦的景象(那时的麦子全部是人工一镰一镰收割的)(3)

不会割的人,看起来镰抡得很欢,但每镰伸出的长度不够,割的宽度也不够,故赶不上人,弄得脚底踏的,手里拔的,慌乱一片,遗留不少。

割麦的质量主要看麦子断了的茬口。这麦茬一定要留在理想的高度,太高是麦秆的相壮部,费力不说,茬还戳你的脚手;太低,木镰刃老接触地面,割不了几下,镰刃便老了,需要磨了。

搭头镰的其实相当于领跑的,也就是羊群中的头羊。

割麦是一趟一趟的。头镰一趟割到地头,便踅过来,另来下一趟。

割麦虽很苦很累,但会割的把式会使巧劲,搭头镰的便是如此。如果要评选大国工匠,搭头镰的必是。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搭头镰的把式在路边割麦,一个妇女哭哭泣泣、涰涰噎噎穿一身孝服去奔丧,结果两个人同时到了地头。

……

麦客了把,婆娘生娃,这句俗语说人最难受的两个时候。家乡每年开割到割完,一般需十几天到二十几天,临完的时候叫了把,这时,社员们的力气精神极度匮乏,青蛙支桌子硬撑,才有这话。

农民忙着收割麦子一片喜悦的景象(那时的麦子全部是人工一镰一镰收割的)(4)

现时,用镰刀收麦已较少或很少有人为之,许多农民已不会使用镰刀了,可我总想那时割麦的情景,总羡慕那些搭头镰的大老把式。

常听到一些老人骂训年轻人,如果放到那时用人工手工割麦,你娃哭起来都没眼泪……

机械化在农村,代替了许多人工,娃不用哭了,也不流眼泪了,只是戴着草帽看那块地的麦子黄了,打电话联系联合收割机!

现代的农民真幸福幸运,遇到了这么一个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