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逛街,路过一个小吃店,广告牌上写着“河捞面馆”,刚好我有点饿,就吃这个吧!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1)

进门落座后,面店老板热情地招呼我:“要大碗还是小碗?”放在几年前,我肯定是要大碗,现在岁数大了,小碗就可以了。

老板对着里面的厨房喊道:“小碗河捞面一碗!”里面答应了一声,揉了一个面团,放进手摇压面机里咯吱咯吱地压了起来。

我随口问了句:“河捞是什么面?”把老板问得给愣住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对我说:“白面呀!”我急忙为我的问话打圆场:“我以为是红面的。”话说出口连我自己都不信。

老板笑了,打趣说:“想啥呢?红面比白面还贵呢!不过我们这儿有荞面河捞,您吃吗?”“算了吧,都已经压成白面的了,下次再说吧!”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2)

走出小饭店,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每家只能分到百分之三十五的白面,剩下百分之六十五一大半都是“红面”,也就是高梁面。想吃河捞面的话,只用一种红面是压不出来的。聪明的老百姓会把红面加工成钢丝面——这种面和河捞面差不多,因为是用高速运转的机器压出来的,面出来后几乎都是熟的了。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3)

顾名思义——“钢丝面”,这样压出来的面特别硬,吃多了不好消化。那时候成天吃这个,吃得人们都发愁。现在再想吃一回红面河捞吧,竟然红面比白面价格高,如果没有特别要求的话,饭店是不会给做红面的。

在我的家乡,高梁种得不多,从来也没有哪个生产队把整块的地都种上高梁,最多就是谷子地里套种几棵高梁。到了秋天,收获的有限的一点儿高梁会用作饲养院喂牛马的饲料,甚至当地老百姓有的都不知道红面是什么。

老家没有红面,但是有红薯面。老家的土地特别适合种红薯,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土地种红薯。六七十年代,除了交够国家收购红薯的任务,还会剩好大一部分都分给社员。

红薯不太好储存,乡亲们把红薯一部分做成粉条,一部分切成薄片,晒成红薯干,然后磨成面,这样好保存。

红薯面的最佳吃法就是压河捞,吃红薯面河捞一般都是在秋后或者冬天。

六十年代,我在家乡住的时候,奶奶家每到冬天最少吃两次红薯面河捞。每逢吃河捞的时候,奶奶就会让我跑到河对岸的舅爷家,把舅爷和大伯都叫过来一起吃,还有两家要好的邻居也一并叫来。奶奶说做河捞面太费事,做一点儿不值当的,既然做一回就叫大伙都尝尝。

做河捞面的时候,邻居大婶会过来帮助和面,把红薯面捏成窝头状,然后上笼蒸熟。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4)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5)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6)

最费力最热闹的事情就是压河捞。一米多长的大河捞机摆在地上,河捞机下面放着一个高粱杆编成的篦子。蒸熟的红薯面窝窝塞进河捞机里,吱吱呀呀地往出压,特别费力气。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7)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8)

有时候大人压不动了,我就直接坐在长长的河捞床把儿上往下坐,长长的河捞面像山中的瀑布一样被挤了出来,这时候家里会飘满红薯特有的甜香味。热气腾腾的红薯面河捞配上自己家腌的酸菜,就不那么甜了,那真是天然的绝配味道。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9)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10)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11)

亲戚朋友们你一碗我一碗,吃得那个香呀!那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过年。不知道是哪位文人,写了一首七律的诗词来赞美井陉的红薯面河捞。

大锅饭河捞面(红面河捞乡情难了)(12)

农家红薯磨成面,拌水和揉劲道足。

巧手轻捏环玉眼,蒸锅热透紫金屋。

合规始可凹槽入,压力方催细瀑出。

臊子一浇香郁郁,蓬门待客亦绝殊。

思绪再次回到现实,匆匆几十年过去,老家那关于红薯面河捞的回忆、那热闹的场景,成为了我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