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辽宁东戴河回来,有朋友问我东戴河怎么样,我回答说很美,我被感动了。我还真被那里的海滩、碣石、还有新区的建设感动了。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往往是寄情于景、融景于情的,自然天成的山水,一旦和人文非常融洽的胶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景观就会变得内涵丰富,就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而魅力无穷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1)

据当地朋友说,碣石位于绥中县城西56公里处的东戴河新区止锚湾海滨。这里的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鸥翔碧水、浪逐白沙,透着北国滨海的浪漫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于是,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站在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

初夏的海风吹过,会带来一阵阵清爽,而海水则散发着淡淡的气味,使你好想给她一个拥抱。于是脱掉鞋袜、卷起裤管,踩过细细的、柔柔的银沙滩。脚下的海水一浪又一浪地涌来,感觉被海水吞噬着的温润,感觉回流的海水带走细沙的掏空感,与抚摸脚底的柔情感。那一刻我最想自己化身为一条鱼儿,与大海相拥相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2)

望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环境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喧嚣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3)

就在距岸边约二百余米的海面之中,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20余米,民间传说这里是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近年来,经过考古发现证明,姜女石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这里还发现了秦汉皇帝巨大的行宫遗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4)

韩愈说“碣石苍苍,溟海茫茫,佳气孕灵,宜有磊落奇伟任大任者,崛起于其乡”。东临碣石的人自古以来不少,但面朝大海而内心却有共鸣的人却不多。大海以它的涌动之洪波,千百年来一直等待着,有人内心的洪波与它相呼相应;碣石则以它的竦然独立,千百年来一直等待着自己的知音与代言者。

去年的一天,摄影家陈景朝先生踏冰拍碣石景观时,有了新的重大发现。那天陈先生踏着海冰,徒步深入海中五百多米,迂回到碣石东南面,当他仔细观察碣石在不同角度与天光下的变化时,惊喜发现碣石清晰显现出两人相拥的形象:左侧一个体态娇小、青发高挽,形似孟姜女;右侧一个身材魁伟、高高的额头、坚毅的下巴,状如范喜良。形似神足,真是大自然的杰作,摄影家惊喜地将这一发现摄入镜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5)

千百年来,人们在诗文中着力塑造孟姜女孤苦凄凉、坚贞守望的形象,渲染浓重的悲剧情调。而清代道光皇帝的一首诗却与众不同,“当年抗节塞门风,凄惨孤芳付海东。一点灵犀通冥漠,想他好合两心同,”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想象孟姜女与丈夫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两情相悦,和美相处。姜女范郎相拥形象的发现,使这一闪耀人性之光的善良愿望又有了自然景观实体与之相对应,从而增加了碣石文化的凄美内涵。

我始终觉得景中有魂,这景便“活”了。而赋予山水景点灵魂的,则是那穿越时间和历史的文化,而文化的灵魂则是情了,真情是最为感动人的。当然你说不清楚,这里的碣石是因为感动才露出了本来面目,还是人们因为感动而发现了本来面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戴河碣石)(6)

碣石是孟姜女哭长城时为止锚湾的留下的千古绝唱,是静止的音符。《观苍海》则是为历代吟咏碣石诗中,最早概括描绘碣石风貌的一篇佳作。这脍炙人口的华章,随着止锚湾的海水浪涌成为不朽的经典,碣石也因此作而名扬天下。

当然,令人与碣石感动的还不只这些,据说这里将建成一座新城区,届时碣石将与50万人作伴,这怎么会不让人感动呢!被感动的我作了一首小诗来做记念:

大海吟歌浪有声,幽燕度影御风轻。

波涛长撼行宫外,碣石犹存姜女情。

来源 荆门日报,东戴河360编辑

东戴河360,知晓东戴河从这里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