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花园怎样才能建设好看(做屋顶花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1)

屋顶园林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式,它是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园林景观的一种空间绿化美化形式。因此,在屋顶园林的设计与施工中,还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技术问题:

◇减少荷载

荷载是衡量屋顶单位面积上承受重量的指标,是建筑物安全及屋顶园林成功与否的保障。用于园林造景的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有条件者,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一般情况下,要求提供350千克/平方米以上的外加荷载能力。同时在具体设计中,除考虑屋面静荷载外,还应考虑非固定设施、人员数量流动、外加自然力等因素。为了减轻荷载,应将亭、廊、花坛、水池、假山等重量较大的景点设计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同时尽量选择人造土、泥炭土、腐殖土等轻型材料。

◇水体设计

水是绿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园林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屋顶载荷允许范围内,可以考虑设计水体,屋顶绿化中,各种水体是重要组成部分,水体更是常用的造景手法。水池:屋顶花园中的水池因受到场地和承重限制,多建造成浅矮小型观赏池。其形状随造园基调可建成自由式或各种几何形,池深度为300-500mm。为了保持屋顶池水质清洁,水池底可用水泥抹而、马赛克或而砖饰而。屋顶水池的水体积较小,为保证其水质洁净可以结合喷泉,使用循环水系统,既可节约用水,又可经常保持水质清澈。

楼顶花园怎样才能建设好看(做屋顶花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2)

◇防水设施及排水系统

屋而绿化适用于坡度不大于3%的平屋顶,屋而防水等级为1-2级,耐用年限为25年以上。防水层应选用耐腐蚀,耐穿刺性能好的材料。平屋顶宜采用结构找坡。天沟、檐沟纵向坡度不应小于2%,沟底落差不得超过200 mm。种植屋而四周应设围护墙及泄水管、排水管和人行通道。种植屋而上的种植介质四周应设挡墙,挡墙下部应设泄水孔。种植土厚度:种植草皮时100-200 mm;种植灌木时300-500 mm。平屋顶檐部做法指与屋而交接处的做法。这部分不但应满足技术方而(如排水,绿化覆土防水)的要求,也要考虑建筑艺术方而的要求。

◇路径建设

路径的设计也很有学问,一般路径宽50至70厘米,弯弯曲曲的路径将把整个屋顶面分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片区。路径的路基可用6厘米宽的砖砌成,每隔1.5米左右砌留贴地暗孔道排水,暗孔宽约7至8厘米。用水泥砂浆作为路基,在路基上铺贴鹅卵石,使小路呈古朴风味。此外,有些屋顶面的落水管、排水管等与园林气氛极不协调,可用假山石将其包藏起来,也可用雕塑手法把它隐裹塑成树干等。

楼顶花园怎样才能建设好看(做屋顶花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3)

◇种植层

种植土的选用和配置应满足重量轻、持水量大、通风排水性能好、营养适中、清洁无毒、材料来源广、且价格便宜等优点。本文采用的人工配制种植土种类有:

(1)黄泥、泥炭土、珍珠岩人工合成土,按体积比6:2:2配制,其容重达800-1000 kg/m²。

(2)泥炭土、微生物有机肥、珍珠岩6:3:1比例组合的无土栽培配方。其干重为200 kg/m²,饱和湿重为450 kg/m2。

(3)种植层厚度选择:花草、蔬菜等浅根系植物15-750px(还可据花草种类不同选择超薄型如生态袋或浅埋土层250px厚);小灌木35-1250px(如设置生态袋树池可减少覆土至50750px);大灌木101500px;乔木根深、冠大需覆土1 m左右或设置生态袋树池可减少覆土至30-1250px。

◇种植区

屋顶绿化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植物,就必须在屋顶上建筑能使各类植物赖以生长的种植区。花池(坛、台)见的有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梅花形等,采用哪种图形,应根据屋顶具体环境和场地选用。池壁高度要根据种植物品种而定,植被只需10-20 cm的种植土即可生长;大型乔木需2500px以上的种植土,才能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环境,适合于各种植物的特性。种植池的高矮还与屋顶承重能力有关。自然式种植区:在一些大型屋顶花园中,特别是与建筑物同步建造的屋顶花园多采用自然式种植池,提供了较大的植物生长环境,适合于各种植物的特性。种植区是屋顶园林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占地而积大,工程量大,而且关系到屋顶花园主景—植物的生长。

楼顶花园怎样才能建设好看(做屋顶花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4)

◇生态袋

按照植物对土壤的要求,种植土层失水过速,植物容易缺水干枯,种植土层含水过量又会造成植物烂根而影响生长。所以,以往设置排水层为125px厚河卵石,河卵石上铺一道滤水层,上而再铺3-125px厚膨润土,以达到储、排水之目的。夏热冬冷地区采用的生态袋是一种无纺织的土工布料,它是由聚丙烯人造纤维材料针刺成网的高强度平而稳定的材料。这种特殊配制的聚丙烯能抗紫外线的侵蚀,不受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影响。

楼顶花园怎样才能建设好看(做屋顶花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