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古诗助读·盛唐诗歌(十六)

高全成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1)

唐代诗歌

【文学常识简介·唐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盛唐诗歌(十六)

崔颢、高适、刘方平 五首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2)

1、崔颢 黄鹤楼

【作者简介】崔颢(hào)(约公元704——公元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 。唐玄宗天宝初年,入朝为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描写妇女生活,风格轻艳;后来的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

【题意简释】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的黄鹄(hú)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石滩)头,俯见长江,面对北岸的龟山。相传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人,在此乘鹤登仙。参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题意简释”。

【背景简介】诗人登临黄鹤楼,即景生情,创作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内容简介】这首七言律诗描写黄鹤楼的传说和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深切怀念之情。传说此诗曾使李白折服。严羽(宋)《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1),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2),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何处是(4)?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这个地方空空地只余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一离开就不再复返,千年以来空余天边的白云悠悠地飘荡。

晴朗的原野中,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分明,江中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浓绿。

暮色中哪个地方是故乡?烟波浩渺的江上使人愁。

【注释及有关提示】(1)去:离开。(2)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3)萋萋:形容草木茂盛。“萋萋”含有《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意,隐含思归之意。鹦鹉洲:在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称鹦鹉洲。“鹦鹉洲”是东汉末年祢衡被黄祖杀死后的埋葬处。崔颢特别提到“鹦鹉洲”是由眼前景物引起的心灵的微妙悸动,诗人自然联想到祢衡那充满辛酸和血泪的遭遇,进而由叹惜古人之不幸引起自己的乡愁。(4)乡关何处是:即“何处是乡关”。乡关,故乡。

【四联大意】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用“以无作有”写法,抒发世事渺茫之感。

颔联:继续用“以无作有”的写法,承接首联的意思抒发岁月不居(停留)、古人不可再见之憾。

颈联:笔锋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登楼所见,景物描写中含有典故,含义很深。颈联,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另外,颈联的“川”“洲”是地理类,“树”“草”是草木类,上下互换成对,这是很别致的“犄角对”。

尾联:所营造的渺茫不可见的境界与首联所营造的渺茫无处寻的境界,丝毫不露痕迹地前后照应,相映生辉,非大手笔不能出此艺术。

【艺术特色简介】

(一)从总体上看,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ào)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二)从几个方面看。1、从体裁上看,是“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首、颔二联是七古体式,颈、尾二联是严格的七律体式。当然,这不是有意在写拗(ào)律(不合平仄格式的律诗),而是以立意为要而冲破了格律的限制。2、从写法上看,神行语外,一气呵成。“黄鹤”一词接连三次出现,令人不觉得重复,不感到厌烦。这是由神贯全诗、气冲整篇的写法折射出的艺术效果。3、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四联的连接最有章法。首联巧用典故破题;颔联承接首联世事渺茫的意思,继续抒发岁月难再、空间渺茫的感慨。颔联对于首联,“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杨载《诗法家数》)。颈联突然转折,格调上由变体归正体,境界上由过往的渺不可知突然转为眼前的“历历”之景,使文势产生起伏波澜,完全符合律诗章法的要求。尾联以暮霭沉沉、烟波浩渺、乡愁难禁作结,使诗意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完满挽合。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3)

2、高适 别董大二首·其一

【作者简介】高适 (公元702?——公元765年),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南)人,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随侍皇帝的官。三国时魏国把先前的散骑和中常侍合称散骑常侍,并开始以文人担任),封渤海县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他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他早年贫寒不得志,过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了解民间疾苦。他参军的时间很久,对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有所了解,写有大量边塞诗,反映士兵征战的苦痛。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

【题意简释】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背景简介】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suī)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二首七绝《别董大》。

【内容简介】《别董大》第一首,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真诚的体贴,劝慰朋友满怀信心地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原文】

千里黄云白日曛(1),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

【译文】

弥漫千里的黄云,使天色昏暗;(此时)呼啸的北风,吹送着大雁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南飞行。

不要担心前路渺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认识您?

【注释】(1)黄云: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使云彩也呈黄色。白日:白天。《三国志·魏庞淯传》:“淯母娥自伤父仇不报,乃帷车袖箭,白日刺李寿于都亭前。”[(“庞淯的母亲赵娥悲伤父仇未报,于是自己乘坐带帷幔的车,衣袖中藏着利剑,白天在都亭前刺杀了李寿。”) 都亭,城邑中驿舍。]

曛(xūn):昏暗。(2)君:指董大。

【诗句简析】

前两句:诗人独具匠心地描写的送别董大这位突然落魄的朋友时的环境,既是真实的眼前之景,又具有微妙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意。描写本来璀璨亮丽的天色因千里黄云而突然昏暗,象征惬意的生活突然遭到严重的挫折。对“北风吹雁雪纷”的所见所感则因人而异。如果是弱者,所见是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大雁被迫南迁;所感是去国怀乡之愁。如果是强者,所见是大雁凌寒冒雪,奋然前行;所感是遇逆境志弥坚的启迪。当然,高适是希望董大正确对待人生变故,像大雁那样笃志前行。

后两句:紧承前两句景物描写中已经微妙寓含的同情、勉励之意,以更加豪迈的气概,更加响亮的语气,更加入心的体贴,以夸张而又真诚的语句劝慰朋友,激励朋友抖擞精神,满怀信心地走向茫茫前路。这两句,不仅对董大有琴技高超,名扬天下的赞颂之意,更有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劝慰之意。

【艺术特色简介】

(一)格调高昂。诗人“气质自高”,所以写离别诗自能跳出缠绵凄恻的窠臼,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二)景中寓情。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天色、大雁,既是写真,又微妙地寓含人生旅途突遭严重挫折,不应一蹶不振,而应继续奋然前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意义。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4)

3、高适 别董大二首·其二

【内容简介】《别董大》第二首,通过向朋友诉说自己困顿不达的境遇,委婉地劝慰朋友不要气馁,而要向前看。

【原文】

六翮飘飖私自怜(1),一离京洛十余年(2)。

丈夫贫贱应未足(3),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我像鸟儿那样四处奔波,私下可怜自己;一离开国都(就这样奔波),(已经)十几年了。

大丈夫不应该安于贫贱,(可是)今天相逢我却没有买酒的钱。

【注释及有关提示】(1)六翮飘飖:借喻象鸟一样四处奔波。六翮(hé),鸟翅上的大羽毛,此借指鸟。飘飖(yáo),飘动。自怜:动宾倒装,即“怜自”。(2)一离京洛十余年: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去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至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随着房琯被贬出朝,董大也被迫离开长安,已经十多年。京洛,即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建都于此,故称京洛。泛指国都。(3)贫贱应未足:动宾倒装,即“应未足贫贱”。足,满足。

【阅读笔记·巧妙的诗外之意 真诚的人生劝慰】

《别董大》的第二首,是诗人自己前半生经历的艺术概括,完全可以从自况诗的角度独立成篇,但是它也在《别董大》总题的统领下,与第一首构成“姊妹篇”。“姊妹俩”既有共同的任务,又有分工。共同的任务是“别”(赠别、劝慰)。分工是:第一首,直接向朋友赠别、劝慰;第二首,借自况,以诗外之意间接地向朋友表示赠别、劝慰之意。诗人叙述自己十几年漂游经历的言外之意是,我们都有坎坷的遭遇,都是失意之人。这样,就以命运相同、情感相通的心理劝慰,给朋友以真挚体贴的温暖。高适在诗中所表现的自己对待坎坷遭遇的态度,以落魄不落志的潇洒,给朋友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暗中劝慰朋友,既然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就要继续为实现“丈夫贫贱应未足”的理想而孜孜努力。

【诗句简析】

前两句:用借喻手法描写与董大自京城分别后自己四处漂游的境遇。

后两句:诗人把理想的生活和现实生活鲜明地对比亮出,感慨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残酷。字面上看似自嘲,实际却不自馁。

【艺术特色简介】

言在此意在彼。诗人写自己的困顿及其态度,意在暗示朋友,人生遇到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继续奋然前行。这样间接劝慰,令人自悟,避免了居高临下的说教,拉近了与朋友的距离。不仅是说话(作诗)的艺术,而且显示了为人的厚道。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5)

4、高适 营州歌

【题意简释】营州:唐朝设置营州都护府,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是汉族和契丹族杂居的地方。

【背景简介】唐代东北边塞营州草原辽阔,各族杂居,牧猎为生,惯习骑射。高适于天宝中从军出塞于燕赵一带,将边塞所见所感凝成若干诗篇。

【内容简介】《营州歌》这首七绝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生活风貌和豪放的性格,赞扬了他们豪迈勇武的精神。

【原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1),狐裘蒙茸猎城下(2)。

虏酒千钟不醉人(3),胡儿十岁能骑马(4)。

【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习惯在原野上生活,他们穿着狐皮袍子在城下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胡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

【注释及有关提示】(1)厌:通“餍”,饱,满足。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讲。(2)狐裘蒙茸: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狐裘(qiú),狐皮袍子,毛向外。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3)虏酒:指当地少数民族酿的酒。(4)胡儿:指少数民族的孩子。

【诗句简析】

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并顺便概括他们的生活习性。

次句:写营州少年的穿着与狩猎场所。写穿着显示寒冷地区猎人的特征。而写“猎城下’则点明城镇附近的少年也爱射猎,可见其尚武风气之浓。

第三句:以夸张的手法写胡地成年人大的惊人的酒量,突出他们的豪放。

第四句:以胡地少年十岁就能骑马,突出他们尚武之风代代相传,勇悍豪气自幼形成。

【艺术特色简介】

诗人善于捕捉能够反映生活现象本质特征的镜头,并能准确而简炼地用白描手法表现出来。

【阅读笔记·信手拈来与丰富积累】

赏读此诗,感到诗人不是在作诗,而是在讲述东北营州的旅游见闻,那些人物形象、边地风貌似乎是信手拈来,即兴吟诵。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高适之所以能够描绘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生机的古代东北边地的生活画卷,正是因为他有丰富的边地生活阅历。原野、狐裘、豪饮、骑马这些极具边地特色的典型形象,已经了然于诗人心中,写诗时就像有创作冲动且技艺高超的作曲家,手指一经触摸琴弦,那些响亮的音符就自然地蹦跳出来形成优美的旋律。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6)

5、刘方平 月夜

【作者简介】刘方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世。天宝间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其诗多写山水、乡思、闺怨等,内容较贫乏,而艺术上较有特色。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题意简释】月夜,又题作“夜月”。

【内容简介】诗人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中突然传进屋内的虫鸣声,展现出万物复苏的情景,流露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1),北斗阑干南斗斜(2)。

今夜偏知春气暖(3),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深了,(月亮偏斜了),庭院的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色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经横斜。

在这万籁俱静之夜,(虫儿)单单地感到春夜气息的和暖;虫鸣声刚刚响起就透过绿色的窗纱(传进屋子里了)。

【注释】(1)更(gēng)深:指半夜以后。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2)北斗(dǒu):即北斗星,二十八宿(某些星的集合体)之一,大熊星座的七颗明亮的星,分布成勺形。南斗:在北斗星以南有六颗星,形似斗,故称“南斗”。阑干:横斜的样子。(3)偏:只,单单。

【阅读笔记·人“偏知”,虫“偏知”?】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有人说:“‘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暗中匹配)的一个物候。”此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偏离诗意,也欠含蓄。首先,从整体构思上看,诗人主观上是让静谧的春夜中突然传进屋内的虫鸣声,以点带面地展现出万物复苏的情景(当然,客观上不自觉地显示出诗人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及艺术表现水平),因而月夜背景下的主体形象是春虫,而不是诗人自己。其次,从语法上看,有“今夜偏知春气暖”之原因,才有“虫声新透绿窗纱”之结果,不过是前句之主语“虫”,蒙后句“虫声”之“虫”省略罢了。再次,从对气候的反应看,人是大逊于虫的,因而“今夜”谁“偏知春气暖”不言而喻。再次,从画面上看,“人”是显像,在屋内;“虫”是隐像,在屋外。画面中“虫”之形未现,与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作中“蛙”之形未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明写春虫偏知春气暖而鸣叫,暗写诗人夜不能寐,透过纱窗静观庭院、仰望星空已是很久,含蓄地显示出在屋内听到春虫鸣叫的欣喜之情。

【诗句简析】

首句:以七个字写出了三层连锁的因果关系,营造出静穆深邃的意境:因为“更深”而月轮西斜,因为月轮西斜而月光半照人家,因为月光半照人家而整个画面是半明半暗;而这半明半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

次句:把读者的视线,由地面的“人家”引向天际的星宿,不仅以星转斗移的描写表现时序的流变,而且寓含着在这静谧的时刻将要发生什么事。

三、四两句:显示出两组非常有趣的因果关系:诗人先推测春虫单知春气和暖,再写原因是诗人听到了春虫鸣叫的声音,这是诗人采用的倒装的因果写法;而春虫则是因为感知到春气的和暖,才“惊蛰”鸣叫的,这是春虫感知与反应的常式的因果关系。

【艺术特色简介】

构思精巧,选材新颖。此诗主要是让春虫报导春天来到的喜讯,而为凸显这个核心的以声传情的场景,诗人先营造了一个以月夜为背景的画面:月夜更深的庭院、星斗阑干的天宇。在这样万籁俱寂的阔大背景中传出的春虫的鸣叫声,是那样的细小微弱却又是那样的突出入耳。选材的新颖独特,也显示出以小见大、以微显著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7)

作者简介

关于思盛唐的诗词(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8)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