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张军提出的新举措,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成年人遇到未成年人欺凌弱小,制止无效,可以对正在施暴者进行正当防卫,不应视而不见、路过不管。”

这无疑颇具针对性:近年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从司法部门曝光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这类案件经常呈现出手段残忍、情节恶劣、负面影响大等特点。

由于校园暴力多是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不法伤害行为,实施不法侵害的是受到法律特殊保护的未成年人,所以很多成年人在面对校园暴力时都手足无措——如果出手强力制止,就可能将施暴的未成年人弄伤,而“伤害未成年人”的罪名本就不轻,这难免让很多对制止校园暴力负有职责的教师、保安人员投鼠忌器,畏手畏脚。

被校园欺凌怎么正当防卫(面对校园欺凌究竟怎样才算)(1)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致“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说法在坊间甚嚣尘上的重要缘由。

而此番表态,无疑为之前看似无解的“未成年人暴力行凶,法律却无可奈何”困境,在司法上提供了政策上的创新。到头来,这解除了民众的很多疑虑,回应了公众的期待。

说起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了,“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对于未成年人正在遭受侵害的,任何人都有权介入保护,成年人更有责任予以救助。

被校园欺凌怎么正当防卫(面对校园欺凌究竟怎样才算)(2)

只要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都可以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不论“不法侵害”是由成年人实施的,还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法律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施暴行凶的“熊孩子”之铠甲。

此次在工作报告中明确“可以对正在未成年的施暴者进行正当防卫”,更是在呼吁民众面对校园暴力、面对未成年人之间的伤害,不能听之任之、将之视为“小儿科”,而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制止不法侵害,让受害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得到保护。

既然是作为“正当防卫”,其对未成年的行凶者造成的伤害,自然也应当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这是司法层面以“良法”为杠杆撬动社会正义感,鼓励社会成员依法制止校园暴力的有益举措。

在“昆山反杀案”、“赵宇案”等典型案例频繁将正当防卫议题带入公众视线,司法部门也不断“激活”正当防卫休眠条款的形势下,明确成年人遇到未成年人霸凌可“正当防卫”,,对公众的正当防卫层面认知也是加固和强化。

对此,社会也该刷新认知:针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法律不会一再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