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是个体的内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自身的期待和期望,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品质和部分,它是人们达成目标过程中自发的、内在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能够使个体践行追寻目标的积极行为。

希望感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对希望感有更为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在自我发展方面也更好,能够更自信和乐观,加强自身价值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希望感越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越能够制定适合自我的目标,越有可能对既定目标进行思考和行动,对自己也有更为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学生的希望感也会更高。

家庭对希望感也有显著影响,有研究发现,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家庭的孩子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孩子,其希望感水平更高。家庭环境亲密度越高,能够给予的关爱更多,孩子的希望感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显著增长。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1)

家庭弹性与希望感两者也是显著正相关。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会有极大影响,领悟水平高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能够自制计划和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同时动机和期望也较为强烈,希望感也会越高。

班级氛围对希望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可直接正向预测希望感,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其各方面的希望感越强。

研究表明希望与敌意、自杀等呈现负相关,且另有学者发现,希望感可以起到重要中介作用,在抑郁和自杀行为中。

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希望感能够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负性情绪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希望感的提高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2)

希望感与积极应付方式、自尊、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在面对一些事件时,希望感对于个体自身还有着调节作用,希望感越低,越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会更加无望、郁闷和悲观;希望感高的人能够更加乐观,对于突变和意外更易面对和调整,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希望感与学业成就也有较大联系。

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充满更多期待和热爱,成绩相对更好,在辍学上的人数也更少一些。Park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希望感能够对个体生活产生影响,希望感越强,学业拖延程度越轻,希望感与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希望感较高的个体,对学习充满希望与自信,会更愿意花时间投入学习,对学习也不会产生倦怠。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3)

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他人理解、关心和认同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的期望与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它比客观社会支持更具有实际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领悟社会支持强调自我感受,而非单独的外界存在的支持,是个体在外界环境中主观心理上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朋友或其他的各类积极情感和支持。

个人成长主动性为人们主动地在成长中做出自身的改变,有意识、有目标地寻求成长和进步,实现个体自身成长的意识与心理倾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其目标是实现个体在生活中的成长和改变。

Prochaska和DiClemente认为在此之前还存在着准备阶段,注重的是个人是否愿意寻求改变的态度与行为。这是一项能对个体认知、行为、态度和动机产生深远影响的技能,与个体的一些主动性、发展性的特质相似,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步骤和阶段,分别为了解、评估和行动,对自己自身的了解和关注有利于有效的改变,计划成长过程,主动付诸实际行动,做出积极的改变促进成长。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4)

个体的冒险行为能够预测其主动性,与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其水平越高,自我弹性越好,自身的成长动力也越足,能够规划好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并做出积极改变。好奇心、感恩等发展越好,其水平也越高。此外,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环境掌控、自主性、自尊、自我效能感等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其关系密切,而且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类型家庭中的成长略有不同,有着显著的影响,权威性教养方式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有研究表明,个人成长主动性越高,心理健康状态更稳定,心理问题会更少,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明确,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遇到问题时也会更愿意找寻各种外部途径。

有研究发现,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越高,个人所产生和感受的积极情感和幸福感也会更多,提高其水平,学习的积极意向和主动性会更强,也能进一步提高个体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对职业的认同和选择也能够更主动,能够积极付诸行动,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越高。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5)

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个人的生涯选择和规划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个人对未来的规划能力,更加实效和积极。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生涯阻碍知觉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涯发展准备度显著正相关。

专业心理求助是人们由于自身的某些心理问题而去寻求专业性帮助的态度。杨颖认为可以定义为是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向专业人员并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如咨询、辅导等解决困惑的内在反应倾向。郝志红提出这是个体在遇到困扰时,对于专业咨询等方式的喜爱程度。

从总体上看,初中生希望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希望感水平整体较好。初中生对自己能够制定个人长期和短期的目标,有一定的信念和期待,内在动力较强,对于个人的实现会去积极探寻各种方法和途径。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6)

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到灵活选择,希望感不断提高。初中生路径思维得分较高于动力思维,说明他们能够去灵活完成目标,也更多关注如何实现目标,这与卢春丽,汪小芳,赖运成的研究结果一致。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多元文化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的限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网络、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初中生的思维更具有独创性,接受性也更好。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有自己的思考,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路径思维也不断发展和提高。初中生在中学阶段,自我发展迅速,渴望独立,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制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动机较强,也能够主动去完成和实现,并且在初中生群体中,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认可,把事情做好,对未来有美好的期望。

初中生整体上对自己的未来预期是积极的,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寻找进步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动力与意志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与以往研究一致。

人生中有两个关键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与独特的人生意义,一个是婴儿期,另一个即青春期,初中生对于外界的信息和资源较为敏感,他人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也十分的重要,他们能够较好的理解到外部对自身的支持,并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提升,同时也能够积极的应用。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7)

初中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吕津珠,邓选梅,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前人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也相一致。说明初中生并不是完全被动式的成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理想和规划。

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外部因素层层迸发,相互影响,且对初中生影响深远,他们能够对自我做出一定的计划,对自我的成长提出具体要求,自己引领自我,主动改变和进步,寻找并积极应用丰富的资源,积极主动实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有着较好的评价,因而个人成长主动性较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使自身主动改变,不断增强内在动机,还会向外界获取帮助和进步。

希望能够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能力(希望感高的个体更乐于学习)(8)

在成长内因维度得分较高,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身具有内部的自我提升的动力,成长寻求维度分数较低,在外部因素和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自助上还需加强。初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在中等偏上水平。

如今,学校越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一定的制度和设施,学生对心理咨询等有了一定的认知,对耻辱的忍受性相对较高,对心理咨询师较信任。在特殊的中学阶段,学生心理极为重要,提升其求助积极性,促进资源管理和利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