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1)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咱们必须学习的诗词《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看出毛主席有多么睥睨天下,很少有历史人物能让他瞧得上,但是,他却说过这么一句话:“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意思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唯一佩服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曾文正。曾文正是谁呢?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2)

不过,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这个人,祖上数代都是湖南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权又无财,他本人呢,长相既土又笨,智商平庸。可是,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人,最终靠着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努力奋斗,跻身天子门生,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膜拜的偶像。

此外,更为人所称道的是,曾国藩用自己的一套准则教导和影响了家族后代,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树立了“诗书传家”的家风。在曾氏后人中,涌现了两百多位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比如说著名数学家曾纪鸿,有机化学家曾广植,留美化学家曾昭氙等等,可以说,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许多知名人物,都来自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3)

曾家为什么这么人才辈出?其实都离不开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曾国藩在世时候,无论是在外行军打仗,还是在京公务缠身,他都不忘将自己读书、修身、交友等方面的心得,通过家书,一字字地传递给家族子弟,敦敦教导他们锐意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一封封的家书,影响并塑造了曾氏一门的家风、学风,成为曾氏人才辈出的思想之源。

直到今天,《曾国藩家书》依然是人们想起名家家训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在当下社会依然能给我们带来不竭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4)

1.曾国藩读书修身齐家的经验之谈

跟当时绝大多数人一样,曾国藩平步青云的起点,是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在他看来,读书是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更是修身的最佳方式,比起财富,“诗书传家”更能使家族世代兴旺。所以,他在写给弟弟和侄子的家书中这么说:

“我不希望我们家代代都很富贵,但我希望代代都出秀才,秀才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义的旗帜。你们从此以后,要更加奋发读书,做人和做学问一起进步,戒掉‘骄奢’,保持淳厚的家风并世代相传。”

那是不是说,在曾国藩心中,弟弟们必须考中秀才才行,谁要是考不上就不行呢?这一点,跟咱们今天许多家长还真不一样。他觉得,正确看待功名、搞清楚读书的真正目的,比获取功名更重要。比如他有个弟弟没考上秀才,他在信中是这么说的:

“能不能考中功名,什么时候能考中,总是冥冥中注定的,我们一点也勉强不来。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要追求:一是进修道德,诚实正派,以做到不负我们的一生;一是进修业务,记诵诗词文章,希望能做到谋生自立。无论是在朝廷当官拿俸禄,还是在家乡教书糊口,或者做些跑腿的事,甚至加入别人的幕府做参谋,都是用自己的努力谋生,做到无愧于心。”

可见,在曾国藩的价值观里,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修身立业。所以,他又说:

“功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是我们要追求的,但你们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空占着职位而白吃饭,不做事。在谋生的过程中能不能发达,这是由上天决定的;但是业务精不精,则由自己作主。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业务做得好,却一直无法靠此谋生的。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能等来丰年;商人如果积压了货物,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侯;读书人如果能精于学业,那你怎么能说他不会得到功名呢?就算得不到功名,他也肯定会有其他的谋生方法。所以说来说去,做事只怕业务不精。那么要求业务精,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专一不二。如果挖很多井却没有看到泉水,那就是不够专一、井挖得不够深的原因。”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教育弟弟,读书首先要摆正心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功夫到家了,收获是自然而然的事。考取功名也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或终点,只要对自己手头上的事不断精益求精,总能安身立命。

就是带着这种非功利性的态度,曾国藩对待考试成绩比较佛系,不会像我们一样出了考场以后,才想起某一题怎么做,后悔地捶胸顿足。在考之前,他全力以赴准备,考完之后就静待结果,如果考中了自然是好事,如果考不中那就收拾心情,下次继续。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5)

说到考试,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曾国藩本人考秀才的道路顺利吗?看他后面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他一定从小读书成绩就很好,是个脑瓜子超灵光的天才吧?其实呢,曾国藩的科考之路十分曲折,从14岁一直考到23岁,考了七次才勉强中了秀才,连考官都说他“文理太浅”,不是读书的料。

我们知道,在清代,考中秀才只是科举考试入门级别,只有考中了秀才,才有资格入围科举之路,才有资格进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再才能参与会试,会试中的佼佼者,中了进士,才有资格排队等着国家分配工作。这个道路,可比我们今天读完小学读中学,然后参加高考上大学,艰难几百倍。

曾国藩连资格考都考了7次,如果按照这个艰难程度,估计他要一直考考考,考到老才能中个举人。不过像我们前面说的,他自己倒是完全不焦虑,考不上也不像很多人那样,骂天骂地骂考官,而是心情平静地继续准备下一次考试。

或许是读书开了窍,或许是掌握了考试技巧,过了23岁这一年后,曾国藩就像开挂了一样,一路考取举人、贡士和进士,他中进士的时候才27岁,把当年的同学远远甩在身后,成为家族中的一个学习典范,十足的读书达人。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6)

那么,到底他有什么读书诀窍和秘诀呢?在家书里,他对弟弟们倾囊相授:

第一个就是专注精神。

他说:“各位弟弟要力求专注,如果九弟立志在书法方面做出成绩,那每天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无论何时何地,心里都装着这件事,这样很多事都可以带来灵感。至于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什么爱好。如果志向在读透经典,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果立志于写作,那么应该专门研究某一种文稿;如果喜欢写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万万不可什么都去试试,样样都去学,那样三分钟热度,没有沉潜的话,到头来一定会一无所长。”

第二个就是耐心和恒心。

关于这一点,他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 “我自己的课程很多,但记录平日语录、读十页史书、写日记这三件事,一直每天坚持在做,并且会延续终身,不会间断。弟弟们也可以给自己设定每天必修的课程,就算是坐船赶路,也要把这些书籍用具带在身边。”

第三个是要虚心,戒骄戒躁。

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恃才傲物,谁都瞧不起,曾国藩觉得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大事,所以他要求家族子弟,无论读书求学还是为人处世,务必虚怀若谷。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得知弟弟们又没有考中秀才,担心弟弟们对科举考试会产生不满和轻视,在家书中写道:

“四位弟弟,我们研究学问呢,一定要虚心。我经常看见一些才华不错的朋友,因为恃才傲物,一旦没考上,不是骂考官没有眼光就是骂学院,还要骂那些先考取的同学是侥幸才考上的。其实依我看,这些朋友的文章也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却这么自傲,当然一直没有进步,很有可能还会潦倒一生。

“所以我们在努力的同时,要去掉傲气,戒骄戒躁,才能有进步。弟弟们以前都很谦逊,但多年考秀才都没考上,恐怕是因为心中开始有自满和激愤的情绪,所以开始懒惰了啊!”

专心,耐心,恒心,虚心,是曾国藩传授给弟弟们的读书诀窍和方法。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一样很实用。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7)

除了谈读书,曾国藩在个人修养、家庭生活方面,也是处处为楷模,对家族子弟多有劝戒。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无数个像曾国藩这样的家族,都是半耕伴读,因此有“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优良传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睡早起,打扫洁净,还要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走上仕途之后,地位和收入比从前高了不少,但是他仍然坚持这条八字传统,在家书中也不忘告诫弟弟们不能骄奢淫逸。

他这样说道:

“弟弟们不爱收拾,不喜欢干净,比我还严重,这可是败坏家风的气象,不能听之任之。今后你们务必要细心收拾,就算只是一张纸一根线,或者竹壳、木屑,都要捡拾起来,为子侄树立好的榜样。要知道,如果家族里第一代人疏忽懒怠,第二代人就会骄奢淫逸,那么就会渐渐出现白天睡觉,晚上打牌、吃鸦片烟这些坏事!各位弟弟之中,四弟、九弟比较勤快,六弟、季弟比较懒散,以后勤快的弟弟要更勤快,懒散的弟弟则要下决心痛改,不要让子孙跟着学坏了,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另外,除了要让子侄们读书,还要教他们打扫房屋、擦桌椅,拾粪锄草,这些都是很好的事,也是我们家族素来的传统,千万不能因为觉得这样有损身份,而不愿去做。”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曾国藩熟读史书,也目睹了周围纨绔子弟败家的行径,因此要求家人和晚辈严格自律,在生活上做到勤俭端正。而他自己也恰恰就这么做的,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说自己“虽然身为将相,但是所有衣服加起来价值都不超过三百两银子”。

除了节俭,他还要求自己每天要早起、静坐冥想、读史书、练字、节欲……还在每天的日记里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告诫自己要改正。

曾国藩家训中的三个名言(曾国藩家书写了啥)(8)

在交友方面,曾国藩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虽为一介文臣,但他能在短时间内组建起剽悍的湘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强大的关系网和个人魅力。在他还是文官的时候,就很注重待人接物的细节,与朋友患难与共,帮助落魄的朋友料理家事,周济乡亲。不过不要以为他的好人缘是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实现的,他对自己的每一个朋友,都真心实意。

而涉及到利益关系的时候,曾国藩头脑非常清醒,有一次,他一位弟弟收了人家的礼,他在家书中反复叮嘱弟弟,千万不能占别人的小便宜:

“我调来京城已经八年了,在这期间,我绝不肯轻易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也决不能去占别人的便宜。这样将来如果我不在京城做官了,京城以内也没有人会责备我收了他们的礼却不懂报恩。澄弟在京城一年多,也大概知道这个道理的。这次澄弟所收各家的礼,这事情已经过去了,就算了,以后凡事不可以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易受人钱财,这点要切记切记!”

曾国藩深知,今天受别人的一点小恩惠,来日就可能会被别人要求加倍回报,甚至涉及到工作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宁愿自己多付出一点,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不可因小失大,这是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也是他自保的一个方法。

当然,曾国藩家书里,远远不止我们上面讲到的关于读书目的,读书方法,修身之道,交友之道,还有很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家回头可以找来仔细研读。

特约撰稿人:黄千珊,自由撰稿人

编辑:凉三

关注路上读书,每天分享一本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