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篇就提出了“道”是宇宙最高准则,是“众妙之门”。想必读者在读完第一篇后都会对“道”的真实面目产生好奇,然而老聃在第二和第三篇中却并没有直接讲“道”是怎样的,而是通过讲“道”在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要求来让我们体会“道”的妙用。正所谓“见微知著”,理解了“道”的外在表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道”真正的内涵。于是,老聃在前三篇的铺垫之后,终于在本期要讲的第四篇中为我们描述了“道”的样子。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醍醐灌顶八句话道德经(齐齐带你品读道德经)(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虚无的,但是它的作用似乎无穷无尽。老聃开篇直入主题,告诉我们了“道”是一个怎样的东西。“道”不是具体的物品,它没有固定的形状,看不见也摸不到,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有的读者可能会疑问,既然是虚无的,那么老聃是怎样知道它存在的呢?于是,老聃解答,虽然我们看不到“道”的存在,但是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并被它影响着,“道”的作用在人世间处处体现着(比如第二篇和第三篇所讲的道理)。因此,老聃是根据他在生活中发现的规律说肯定有一个“道”的存在,他教导我们不必去认识“道”究竟是怎样的,只要了解并遵奉“道”的作用就可以。

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幽深莫测的,好像是一切存在的事物的本原。这一句是对上一句的补充,因为“道”是虚无的,所以它对于我们而言是幽深莫测的。老聃进一步说,“道”是万物的本原。我想,这是因为老聃发现自然界和人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所以老聃就认为这些共同的规律一定是从事物的本原中继承而来的,于是就有了“道”是“万物之宗”这一观点。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消磨自己的锋锐,消除自己的纷扰,调和自己的光辉,让自己混同于尘垢。如果说前两句描述了“道”是虚无的,那么这一句就解释了“道”是虚无的原因。那么“道”为什么是虚无的呢?因为它消磨锋锐从而使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力量,消除烦扰从而使我们体会不到它的情绪,调和光辉从而使我们观察不到它的形象,混同于尘垢中从而使我们无法将它从万物中识别出来。“道”为什么要如此隐藏自己呢,这正是“道”最绝妙的地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让自己的作用造福世界却不凸显自己的存在)。实际上,这一句是在说“道”,也是在说人,老聃所提倡的圣人不正是这样的吗?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道”隐没不可见,却是实际存在着的。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只知道它似乎是天帝的祖先。最后一句抒发老聃的感慨来作为全篇的总结,再一次强调了“道”的虚无性和作用的实际存在。并且老聃认为,“道”是最原始的存在,在宇宙万物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一点思考

本篇主要讲了“道”的虚无,从这种虚无中启发读者参透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思考。

首先,关于“道”的存在性问题,有人可能因为这是一种假想而对之不屑一顾,但我认为我们要尊重老聃的看法。自从有人类以来,我们就对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疑问,其中最难以解答的就是关于宇宙的来源和支配宇宙的规律这样的问题。人类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宗教、哲学、科学。宗教的方法是假设一个“造物者”或者“先知”的存在,并且要求人类信仰并服从之。哲学的方法同样是假设一个最高存在,但是并不让人类接受教条,仅仅体现着哲学家们的思考。科学的方法毋庸赘言,自然是用数学、生物、化学的方法探寻世界的奥妙。我们生活在科学的时代,但是不应对哲学和宗教存在偏见,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哲学和宗教神学成果已经深深体现了当时的人的智慧。就以老聃哲学为例,虽然他无法知道我们今天的真理,但是他对于宇宙中的规律的总结足够彰显他的思考和探索,他与科学家的差距也许仅仅在于生产条件而已。

醍醐灌顶八句话道德经(齐齐带你品读道德经)(2)

其次,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学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实,《道德经》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利他而无我”,后面的篇章里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罢,其实都是在讲这个道理。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于生存和为人类做贡献,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造福社会就好,无需在乎个人名利。试想,我们的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有无数革命先烈们舍生取义,无数科研精英呕心沥血,我们的确无法全部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为祖国的贡献不会被我们忘记,这种“利他而无我”的精神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