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浪潮三十年》之 第八章 2002 绝处逢生 未经容许 请勿转载
2002年,门户网站们似乎找到了一把叫SP的钥匙,轻而易举的打开了财富大门,可是网络文学网站却未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那时候的互联网还不具备在线付款条件,付费阅读对于这些网站来说有些天方夜谭。
2002年,榕树下的创始人朱威廉称因资金和能力问题,将榕树下以1000万美元左右卖给全球最大出版集团贝塔斯曼。这一年,从榕树下走出来的慕容村雪以一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成为中国知名作家。
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那些像慕容村雪一样的文学青年不再需要把稿子投给各个出版社,更不需要受到编辑的刁难,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他们可以直接面对用户发表作品。
榕树下渐渐地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圣地,成就了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蔡骏、今何在、郭敬明等一大批至今活跃在文坛的作家。
朱威廉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缔造者之一,1997年,26岁的他在广告行业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在财富得到了巨大满足后,他开始追求起精神世界。他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把生活、感受、经历都记录下来,转换成文字,让更多人分享传播,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朱威廉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互联网。
1997年的圣诞节,在朋友的帮助下,朱威廉搭建了一个名叫“榕树下”的个人主页,并自认为这是个最好的圣诞礼物。他在主页上面零零散散地贴着自己写的东西,读者算不上多,甚至有时候一天只有一两个人。
应该是孤木难成林,朱威廉决定广开言路,为榕树下吸引万千众生。他把一个投稿链接放在了主页上,任何一个点击链接的人,都能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把自己的作品投往榕树下。
这条投稿链接就像一颗丢到水面上的小石子,泛起的涟漪之广却远远超出了朱威廉的想象。雪花般的稿件和巨大的流量一起涌向了榕树下,当朱威廉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榕树下的独立IP 访问量已经突破了10万。
谁也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小网站竟然火了,而且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一个网络文学网站就这样诞生了。
在纸媒大行其道的岁月里,创作的严肃对应着发表的困难,让无数热爱文学的人望而却步,但朱威廉的榕树下却为写作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在这里积累了长长短短的文字、来来往往的回复,青涩而自我,纯情又生动。
榕树日渐生长,变得枝繁叶茂。
为了养好这棵树,朱威廉投入了全部可调动的资金。榕树下成立公司后,在短短两年里迅速扩张,除了上海大本营,北京、广州、重庆都有榕树下分部,所有办公室都坐落在五星级写字楼内,占据着每座城市最好的地段。
朱威廉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最优秀的文学爱好者到自己公司来上班。其中有一位26岁的小姑娘从银行辞职,慕名来到榕树下负责电子杂志业务。这位小姑娘也经常在榕树下发表自己的青春爱情小说,并署名安妮宝贝。她的文字唯美,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一时间拥有了大量的粉丝。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目睹安妮宝贝的真容,经常跑到公司楼下,在远处悄悄地看着她。他在榕树下写了很多关于青春之明媚忧伤的文字,这些文字后来被结集出版,书名叫《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这位少年就是郭敬明。
到了2001年,朱威廉终于把榕树下打造成了一个文学的乌托邦,在浮躁的商业环境里辟一块净土。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朱威廉知道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才可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榕树下开启了一场开源节流大行动,朱威廉搞起了中国网络文学大赛,他甚至邀请了王安忆、贾平凹、余华、阿城、王朔、苏童、麦家、邱华栋、马原、陆川……这些文坛顶级大咖作为评委,为其造势。当代文坛的扛鼎人物和网络文学的年轻新秀们齐聚一堂。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美好的错觉——榕树下或许会成为过去与未来的交接点,纯文学能借助网络的东风,走向更远的地方。
但现实并非如此。从榕树下火起来的作家最终还是与出版社合作,出书,卖书。榕树下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朱威廉也曾低下头选择与出版商、电台合作,但是榕树下还是不赚钱。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朱威廉考虑过稀释股份来融资,可正恰逢互联网金融危机,没有一家投资机构愿意给他钱。
朱威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于倒下了,2002年2月,资金日渐短缺的朱威廉把榕树下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贝塔斯曼。贝塔斯曼是全球最大的出版和传媒集团,它承诺不改变榕树下的格调和宗旨,也会接收所有愿意留下来的榕树下员工。
尽管榕树下看起来卖了一个好价格,但是作者们却选择了用脚投票,优秀的作者们选择了离开,
榕树下倒在了付费阅读的前夜,未免让人觉得有点可惜。但是在网络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这棵互联网文学的榕树一直矗立在那,受人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