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脱贫标准(速看安徽亳州市)(1)

责任编辑/项五九

编辑/王常娥

亳州脱贫标准(速看安徽亳州市)(2)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省亳州市在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政策落实,紧紧围绕抓实春耕生产、促进稳定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扶贫干部冲“疫”线

4月12日,望着自家25亩长势喜人的洋葱,涡阳县曹市镇侯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晨红不禁喜上眉梢。“每亩地保底回收价约2400元,如果市场行情好,超出60000元应该不是难事。”

“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帮忙引导,让我家靠种菜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李晨红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我种了25亩泡椒、16亩西蓝花、15亩菜苔,净收入超过10万元。” 2019年底,李晨红主动申请脱贫并顺利通过验收。

多年来,侯桥村受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贫瘠等因素制约,村民收入较低,“贫困帽”迟迟没有甩掉。驻村工作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周边县市、企业对蔬菜需求量大,且蔬菜种植比传统种植收益高,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蔬菜种植增收。

“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两业’共同发展,促进了低收入家庭增收,提升了脱贫成色!”侯桥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高飞告诉记者,工作队采取“农户 专家 企业”的模式,组织30余户村民分四茬种植760亩蔬菜,与安徽精益诚食品公司签订技术指导、幼苗代育、回收等协议,平均每户年增收近万元。今年春季,驻村工作队又带领村民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蔬菜种植走上致富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除治疗、隔离、封闭、留观、病(事)假等特殊情况外,全市701名驻村帮扶干部均已到岗履职。他们扛责在肩,主动作为,同镇村干部一道,冲锋防疫一线,奋战脱贫攻坚,为坚决打赢 “两场战役”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扶贫车间复工忙

分拣、称重、装袋、封口,一袋袋订单中药材足浴包装箱待运……谯城区华佗镇道东村扶贫车间自复工以来一直加班加点赶订单,截至3月底,工人已由原来的40多人增加到70多人,当地贫困群众在实现就近务工的同时,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我们已经与仁和药业、南京同仁堂、山东半亩花田等公司签订600万元的订单合同。从2月18日复工复产以来,用工量在逐渐增大。”该扶贫车间负责人李腾飞说。

“以前就会一季麦一季豆,别的啥都不会种,现在在基地打工,不仅学会了大棚管理和蔬菜种植技术,每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等再攒点钱,我也承包几个大棚,自己种植,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说起家门口务工的生活,在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尉迟农业扶贫基地务工的脱贫户赵礼成笑着说。

“我们带动了当地1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就业。”该扶贫基地负责人毕景连介绍说,基地建成于2016年,总投资近300万元,建有100多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生菜、奶白菜、油麦菜等绿色蔬菜,热销于上海、江苏等地,“我们现在又种植了40多亩的桃树和葡萄树,基地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积极回馈当地群众。”

涡阳县涡南镇董楼村贫困户孙梅英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村里为其安排临时性公益岗位,成为一名疫情防护宣传员。疫情形势好转后,她又转战到村里的“外出务工宣传点”,目前主要为前来查看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岗位信息的村民提供宣传咨询服务。“一天50元,生活是不愁了。”

“截至3月18日,全市25个就业扶贫车间和177个扶贫龙头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带动就业人数18251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4795人。”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积极探索“疫”线扶贫模式,全面落实复工复产、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开发临时公益岗位,重点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保障贫困群众稳定的务工收入,确保其不因疫情而返贫。

疫情难阻脱贫志

早上四点多钟起床,赶着给一两千只鸡上水上料、清理鸡舍;接着去喂牛、清粪、冲圈舍;喂好十多头牛去集市卖鸡,卖完鸡回家赶紧吃点饭,还要下地打药除草……谯城区龙扬镇东王村东大庄村民王殿英虽然很辛苦,但她感觉有奔头,“去年鸡卖了四万多,养的牛现在也值二三十万了,还有政府的养殖补贴和免息小额贷款帮助,脱贫致富不是梦了。”

50岁的王殿英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丈夫患病去世。除了正在读书的孩子,留下的还有治病时欠下的外债和年迈的公婆。

王殿英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政府的帮扶后,通过养牛、养鸡,王殿英于2019年顺利摘掉“穷帽子”。“再过几个月,又要添5头小牛犊,我打算都留着,再扩大些养殖规模。”采访中,王殿英高兴地说,“人勤地生金,现在国家政策恁好,疫情只是暂时的,只要肯吃苦加油干,都能致富奔小康。”

疫情难阻脱贫志向,我市坚决变“输血”为“造血”,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鼓励贫困群众发展好养殖业、种植业,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龙扬镇杨集村后茹自然村52岁的茹体标,幼年患上小儿麻痹症, 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户。“除了重体力活,咱啥都能干。咱腿有残疾,但脑袋不残,扶贫政策再好,咱也不能只靠这个过日子。”茹体标幽默地说,他去年出栏16只山羊,收入近2万元,今秋预计还能出栏20只,“咱今年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还特意种了苜蓿草,专门用来喂羊,相信有党的好政策,以后的生活会更好。”

涡阳县涡南镇董楼村成光家庭农场,现有120亩桃园。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该农场已经吸纳了4户贫困户带地加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必须时刻抓紧产业发展‘牛鼻子’,带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董楼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松涛说,防疫期间,该村通过加强走访摸排、纾困解难、春耕生产、返岗复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确保全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来源:亳州晚报 记者 任雷)

本文转载自"https://www.toutiao.com/item/6818653890305589775/",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观点。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如有冒犯,请私信立即删除。同时欢迎各类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