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AR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等本文作者分析了AR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讲述了AR娱乐、AR社交、AR技术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ar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ar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编辑导语:随着科技的发展,AR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等。本文作者分析了AR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讲述了AR娱乐、AR社交、AR技术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
是否有人想过退休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我们寿终正寝后的墓志铭上,你希望别人用什么关键词描述你?
这是终局思维。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别人用「有爱」来概括你,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做能帮助弱势人群或其他能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用终局思维去引导当前的产品计划,也是很好用的产品思维模型。用另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新闻发布稿」思维。大概的做法是,组织一下当你产品做出来后在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产品,有什么亮点?消费者有啥感受?给行业起到什么推动作用?等等。用对终局的预测和期望来反推现在的产品计划。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方面是在年底这个时间点用来审视自己从事AR行业以来的积累和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网上缺少关于AR与生活的深入介绍,故借此写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展开来聊聊:AR为什么有确定性的未来,以及AR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AR的终局体验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首先打个预防针,AR的终局是怎样的,说实话没人说得清,但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行业从业者,作为AR行业的产品人,就一定要去主动想这个事情。
一方面是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么去做,另一方面,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产品和用户共同发展之心,做的事情不光是着眼于眼前的几个产品功能和利益,也要尽自己能力推动行业发展、社会共同繁荣的义务。
在这点上非常佩服特斯拉的马斯克,他在2019年就宣布对外公开特斯拉的部分专利(这里不讨论他开放专利时附带的条款),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所以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把一些做AR软件产品的思维方法分享给需要的人,希望对推动AR行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那么,AR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用「需求、社会、技术」和「行为改变、习惯改变、观念改变」的框架进行分享。
开头先给AR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本文不讨论脑机接口是否会替代用穿戴设备实现的AR,因为那还太遥远;也不讨论「Mojo x」这类AR隐形眼镜,那大概率是个忽悠人的产品,因为那没有感知现实的能力。
再者,这里讨论的AR不是在手机或Ipad上借助摄像头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而是佩戴在眼前用Optical See-Though实现的近眼显示AR,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在窄视锥下观看的2D画面,后者是在较宽视锥下观看的3D画面,后者更具视觉沉浸感。
而基于手机或Ipad上用Video See-Though观看的AR,因交互方式的局限(用二维的方式实现三维的交互需求;单手交互或双手手指位移、腕不位移的交互,如下图),以及在视觉体验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潮流,所以我们只讨论有未来的近眼显示AR,即AR眼镜带来的AR体验。
在Ipad上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
图为Magic leap,是optical see-though AR的形式
此图可看出交互方式。
给AR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接下来聊聊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到底价值几何?
需求上,亘古以来,人类有三个需求永恒不变:
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
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
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
为什么AR能满足这三个需求?接下来一一展开来说。
从技术的角度看,人类提高效率的历史,是一部工具进化史。原始人用棍棒,农业时代用铁器,工业时代用蒸汽机。每一次工具的进化,最先解锁工具秘密的人,都会率先实现财富的巨大提升。
书写工具的发明,使识字的人得以拓展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取的资源;用牛马代替人拉扯,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也更人道;飞机的发明不仅能让不同肤色的人能联系起来,更加速了不同地域的人彼此共享自然资源的速度,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丰富性。
二、民用飞机的出现让不同地域的人联系更紧密回到现代,AR之前是手机,两者的定位相似。在创造出图形界面和4G网络的发展下,手机通过整合图、文、影音通讯的方式帮助人类实现高效化、情感化的交流。但是,在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情况下,手机之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官通道是「保持联系」的关系,而不是「需时即有」的关系。
怎么理解「保持联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而手机在大多数时候距离我们一臂距离甚至更远,且某些嘈杂的情境下、手机离肤状态下,我们无法及时从视觉、听觉或皮肤觉上及时获取手机通知。手机与身体的空间关系,就像在桌前的水杯,它在多数时候不占据我们长时间花注意力的关键区,而是放在桌面伸手可及之处,需时可有,无则搁之。
为什么获取信息的及时性那么重要?现代社会中,对变化的响应的及时性,能让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一方面,决策所需的信息层次——及时性、丰富性、真实性和足够性,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能让我们决策的依据不至于主观和片面。
再者,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无意视盲」(还有听盲等),有时候会造成伤害性事故,这就需要有工具帮到我们及时获取被我们忽略的关键信息。这点在后文中的「AR能满足增强人类能力的需求」中会进一步解释。
手机之后是AR,对AR来说,现实是基础,增强是价值。AR眼镜 不割裂我们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同时距离我们获取信息的主通道——眼镜和耳朵 最近,只要有一个感官通道不被占用,就能及时通过屏幕光线的变化或听觉的刺激来及时获取信息。
抛开手机没能满足的信息及时性需求,说说AR之于手机满足的娱乐需求。
引用一条我们常用的产品公式:
新产品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代成本
手机在有限的屏幕边界内提供画面显示并提供触觉反馈,而AR则能Cover之。AR不仅能提供更强的视觉刺激(3D、大屏、多屏)和有效的触觉反馈(指环/腕表/硬屏),而且能提供空间音频的听觉娱乐性和高能量交互动作的动觉娱乐性,这使AR带来的新体验能大大优越于手机本身的旧体验。
在替代成本方面,AR设备所需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手机大概率是一个等级的(因其「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的定位所决定),也就是原本换手机所需付出的价钱。
社交关系(关系成本)也很好迁移,因为聪明的硬件大厂会在底层用一种通用的用户界面打通手机端和眼镜端的同一个应用,无非新的交互方式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所以AR对手机的替代成本不算高。
根据这条公式,有着良好AR体验的AR眼镜是有着较高用户价值并能被市场接受的。
三、AR娱乐其次,在提高生活效率这个目的上(包括安全性,保证安全性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这里算入生活效率),AR能更好地担任生活助理的角色。
一般来说,AR眼镜上都有IMU、摄像头、地磁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眼动传感器,以后还会加上生物传感器,基于AR眼镜上的这些传感器和智能算法,无论采集的是窄频窄域的数据还是宽频宽域的数据,AR眼镜都能很好的感知、分析我们所处的生活情境并提供指导。
1. 举几个例子
1)健康助理
华为智能眼镜有个很好的健康功能,通过IMU采集一个时间段下头部的运动数据,这个窄频窄域的数据就能很好的给我们一个健康提醒,当我们长时间低头且身体没有一定的位移量时,就会收到这个健康助手类似「起身活动、转动头部」的提醒。
2)安全助理
在走路时,AR眼镜通过摄像头判断出「马路」这个对象语义和我们「正在过马路」这个情境上文,就可以通过加强对马路安全性的数据采集和判断,无论我们在过马路时注意力是否缺失,都可以及时反馈马路状况给到我们,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同样,音源是卡车,AR眼镜能识别音源方向,判断音源离用户的距离,并在AR眼镜中显示音源对象类型和音源对象的距离变化,同样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更不用说AR眼镜也能实现智能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
3)个性化服务定制者
眼动数据同样非常有用。眼动的停留时长、停留对象、眨眼频率、眼动范围,结合时间、地点、兴趣、状态等个性化数据,数据丰富度是非常值得想象的。眼动数据 生物数据(如血压 汗液) 语义语调分析 表情分析 …… = 提供「比你还懂你的个性化服务」。
4)生活管家
再举个AR眼镜采集我们上下文行为动作和交互对象后做出的判断。AR眼镜通过空间定位、摄像头采集到时间段和时间点行为数据,分析到「主人在购物,双手被占用,已在前往地下一层的路上」这一问题语境,这时生活助理给一个提问给主人:“是否召唤爱车?”“是”,这时眼镜给已经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一个召唤指令。
当主人到达地下停车场时,车子已经在合适/指定的位置等待主人,当车子和眼镜小于某个通信范围,车子就打开车尾门进入「等待行李模式」。ps.当然,还有一种方案是用全场景的自动导航小车,但这也需要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在设备之间产生协同。
在这个场景中,感知、收集、处理、分析、决策,有其他单一媒介可以做到同样的效率吗?暂时没想到。
四、AR社交再者,社交场景下,除了语言,还有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表达,在2D屏幕下都只能做到有限传达,而通过AR眼镜中通过面捕、动捕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达肢体和表情语言,通过空间锚定、深度感知和场景语义的理解,能把你的Avatar很舒适地放在对方所在场景中合适的位置,从而实现一种「同在」的共处感。
试想一下,你在外地工作,你们一年只见面一两次,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给父母买一副AR眼镜,当你「打电话」过去时,你父母带上AR眼镜即看到活生生的你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共处感,能让你不因工作原因而对失去对父母的陪伴而愧疚,同时对父母来说,「想念即看见」,这就是能被即时满足的「爽点需求」。多美好的样子~
情感伴侣:再者,通过空间锚定和三维显示,这位「生活助理」可以做到具像化的存在,再结合NLP,我们能跟他实现情感链接。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孤独。当用户觉得这个生活助理“懂我”,无形中硬件服务商已经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其中的商业空间值得想象。
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要不就是你无我有,要不就是你有我优。在「为达到目的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这个需求下,AR能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得比手机更出色,这是AR在解决生活效率需求上跟手机相比的优越性所在。这里不过多举例,大家可以自由想象。
理想主义者中到处充满标注的现实世界
再来说说「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这个需求。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产品面临的约束,所有产品的目的几乎都是在约束内找到的最优解。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约束有三种:时间约束、外部资源约束、自身能力的约束。
时间约束和外部资源约束这里不展开。什么是自身能力的约束?
大脑处理能力的局限——记忆相关的米勒定律(7 -2)、瞬间处理量、对短时变异量的处理;
人眼能力的局限——人眼是个定焦镜头,即小于对焦距离的微距对象和无法变焦查看远距对象,无法很好感知焦点外的细节,也无法看到380~780nm之外的波长,更无法看见视野外的事物;
听觉能力的局限——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空间移动能力的局限——我们无法瞬间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我们无法不借助工具就能够到10米高的物体;
其他局限:嗅觉和味觉不是AR的核心需求,此文不展开,除此之外,人类有限的感官数量、有限的生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肌体运动能力,还有感官通道被占用的各种情境,如开车时双手被占用。
面对人体自身的这么多约束,当科技产品能很好地延伸人的能力时,该科技产品就会被保留下来,如无人机、电视、电话,能让我们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和听的更远。
而且,自然进化无法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要承认我们是低分辨率物种,我们的大脑还真是被我们的感官给拖累了。也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是被我们的感官所束缚住了的,所以没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而能突破感官限制的输入系统,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而AR眼镜有着穿戴性质,某种程度上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感官」,其优秀的体验甚至会被大脑接受和默认。通过AR眼镜的各种传感器,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时间、空间、焦段、波段),听以前听不到的(如音道分离后定向放大目标声音和相向抵消噪音),包括增强视弱/听弱人群的能力。
甚至在某些场景下,AI能帮助我们记忆和处理部分信息。
不得不说,人类是何等幸运,在21世纪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比祖先多得多的世界丰富性。
声明:没经过同意不得转载和用于商业用途,来聊聊需求中的最后一点,AR为何能更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因为其数据独特性。
在AR/VR时代,现实世界的文明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物质资产组成,另一部分是由人类基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的数字资产组成。
物质资产难保存、移动性低、可分享性低,更别说基于物质资产能产生跨地域协作,而且大多数物质资产只有「型」和「义」(型是材料、造型,义是用途和含义),数据维度少得可怜,而数字资产不仅有「型」和「义」,还有时间数据、体三维数据、所在空间的坐标数据、交互数据等等。
如,博物馆中的一个数字花瓶,数据可包含创作者、再作者、创作思路、步骤、制作时长、成品时间、获得多少注意力、相似品、用途、被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能性,其估价也根据数据维度动态变化。这些数据都可以被归档、分析、创作和协作,不仅能形成静态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动态的、可被学习的经验。
人类经验数字化后,能被AI学习,AI和AI之间还能互相学习,这样一来,人类的知识将大部分由AI来挖掘,由此人类知识的数量、丰富度和积累速度都会大大地提高。
幸运的话,在21世纪,我的遗产不仅是我留下来的能被火烧的钱财等物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我的经验、知识、思想、性格、兴趣,那是一副有着跟我一样的嗓音和外貌的虚拟身躯,而这些有意义的数字资产还能被我们的后代学习、优化。这可能才是我们在21世纪最重要的个人遗产。
因为这些数字资产可以通过AR的方式创造、阅览以及在云端保存,所以说,AR能很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调侃数字资产在现代人生活中价值。还有,AR也迎合了时代发展下社会需求的变化:
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的精神满足;从真实到虚拟,再到超越现实的能力。
人类追求精神满足的底层逻辑,引用许怡然老师的一段话来解释:
原始人类跟动物一样,更多的能量都被用来帮助物质的身体获取养料,生长、繁殖,但是人体需要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体对任何物理刺激都有很强的负反馈设计,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神经就自然的开始需要更多的精神刺激,这就是人类对虚拟世界内容的需求本质来源,而脑神经的构造对这种需求的刺激反馈机制相对限制低很多,在能量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循环无数次,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精神享受可以绵绵长长,无穷无尽的原因。比如吃甜品能让我们快乐,但是吃的太多,很快身体就有负面反应了,让我们觉得继续吃下去已经食之无味了,再多吃你就得吐了,可是看有趣的书、电影、电视、玩游戏,你可以持续获得快乐。所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内容,是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市场。在科技发展到能够基本上靠非人力的自动化工具,就能给人体提供基本物理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人类肯定会走上更多的虚拟化生存的道路。到那时,人类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虚拟世界里,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容的追求必然会无限制的继续增加,同时为这些内容付出最多的消费。
所以,总结一下需求和社会这部分,用一条公式来总结判断AR眼镜的成功概率:
产品成功概率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使用障碍
AR眼镜的成功概率 = 解决了「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三个重要问题 – 「金钱成本、学习成本、隐私成本」三个使用障碍。
前面分析过,不算高的金钱成本和学习成本让使用AR眼镜没有过高的使用障碍,相信在设备方、应用提供方、数据服务商等多方努力下能慢慢削弱用户对隐私的芥蒂。
五、再说说技术既然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活的需求转向都让AR有着出现并存在的巨大价值,那AR的技术发展能否支撑其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么多的传感器,这么强的算力需求,怎么把这些硬件能力集成在薄薄的镜腿上,进而实现轻便化眼镜形态?
先说结论:需要时间。
理想的AR眼镜体验是怎样的?
作为穿戴设备,要有以人为本的舒适的穿戴体验。普通眼镜25-40g,AR眼镜同样要做到60g以内才能支撑用户全天候、全场景地佩戴;
作为近眼显示设备,要有视觉沉浸感,这样就要有几乎能覆盖双眼视野的显示区域;要有好的AR体验,就要有物理沉浸感,光照(尤其是阴影,即黑色)、遮挡、力、对物理变化的反应;
作为全场景的基础硬件,要有能在户外看清楚的高亮度和宽色域,同时有着长续航、低功耗的特点,交互方式还需保证高可靠性;
作为智能生活助理,AR眼镜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同样要出色,也就是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一样不能落后;
在个性化时代,要有着能对眼镜外观个性化选择和改造的余地。
综合来说,一副有着理想AR体验的AR眼镜需要把电池、芯片、PCB、光机、扬声器、只会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等零配件集成在薄薄的五六毫米厚的两个镜腿上,同时兼顾散热、安全、零件微型化和整机轻便。
这需要轻便材料的突破、零件微型化工艺、电池技术的突破、MEMS光学方案的突破及可量产性的保证、物联网的普及(AR本身就是链接一切)、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边缘云、5G成熟并规模化的结果。
因为AR的长续航需求所以很难做到所有数据本地化处理,如何做到预测、讨巧处理和及时分发)、AR云的建设、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支撑(实现虚实融合的物理沉浸感)、以及一个基于手指的交互硬件和交互动作的定义,以上所有技术成熟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让AR眼镜有成为一个平民级的基础设施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能实现这样比较理想的AR体验?
只能说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时间点,当这些技术ready后,我们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没有数字痕迹的现实世界。
这是AR的技术部分。企业在这个技术生态位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能有光明的前景。
再说一点,科技影响社会的规律,一般都是从「行为改变」到「习惯改变」再到「观念改变」。
AR改变的行为是:我们开始利用智能眼镜来提高生活效率;
AR改变的习惯是:我们习惯了戴AR眼镜来交流、协作以及与现实世界交互;
AR改变的观念是:以前我们戴眼镜是为了看清现实世界,现在我们戴眼镜更多是为了看清数字世界。
这是AR眼镜作为重要的科技产品影响社会的规律体现。
人类社会在未来会虚实相融 而现实是,AR的产业化之路颇艰。
AR要进入C端,就要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能力向下找场景,这个场景如果不是痛点/痒点/爽点,那大概率是个不痛不痒的「AR 」场景。
所以AR的第一个Killer scene是什么?一定是在情绪价值上深挖。
顺便提一下,网上那些通过后期合成出来的AR效果视频,满世界充满了图像化的标注,这或许是AR令人兴奋的样子,但这一定不是AR能与用户长期共处的方式,毕竟,能最小化用户注意力的技术才是好的技术,最好的用户界面是无界面。
深挖用户需求就能知道,用户要的不是锤子和钉子,也不是要墙上的洞和画,而是画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在AR中,在用户无目的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有目的时根据用户目的提供合适的信息,这种人机共处方式才是有亲和力、舒服的、能长期共处的方式。
好了,AR在人类的三个需求上、社会需求转变上、技术发展上的价值,以及技术影响社会的普遍规律都分享完了,文章有点长,感谢你看完,这里有的是观察、有的是观点、有的是规律总结,anyway,写到这,这篇文章完成了它的使命——让大家了解到AR的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聊,比如苹果VR中的AR机会、比如AR硬件形态都有哪些应用场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我们换个时间再聊~
本文由 @Ian在AR行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