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后,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俗话说,生老病死,人生大事,不可随意。历史上,在各个民族农村的土葬仪式中,丧礼摔盆子这个活动广泛存在并且持续到现在。由于地域性差异,名称各有不同,另外有摔瓦,摔火盆,摔丧盆,摔尸盆,摔纸盆,摔老盆,香灰碗等不同称谓。摔火盆是死者起灵出殡之后,入土之前在家里的最后一道仪式。

什么是火盆呢?根据地区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丧礼期间烧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灵时由亲属在门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纸灰收集起来,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长子长孙,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儿媳妇或女婿,略有差异。

如果火盆一次性摔不破,是不能丢掉的,有的地方认为这是聚宝盆,拿回家里装粮食,因此也叫吉祥盆。也有一些地方认为,摔不碎是儿女不孝导致,那就多次摔碎,解释有所不同。

在不少地区,那些阅历深、声望高的长者,作为村落丧葬仪式大总管,还有摔火盆效果监督功能。这是丧葬仪式对传统农村孝道文化的隐形折射和制约,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在山东许多城市,家中的老人去世,出殡的那一天里,通常要由家中的长子举行“摔老盆”仪式,就是把一个泥制或陶制的圆口、平底的盆子,高举过头顶,用力摔碎……那么,这个习俗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葬礼上摔盆什么意思(很多地方在葬礼时)(1)


1、祭祀双亲的奏乐风俗源自周礼

我们如今的许多习俗,追根溯源多数来自周礼,比如祭祀双亲时要奏乐就是其中之一。在《礼记》的祭义篇里,提倡孝子祭祀双亲时,要备齐祭品,要斋戒、沐浴。献祭时要“序其礼乐”,要根据规定奏起音乐。

为什么周礼规定祭祀双亲要奏乐呢?这其实来自古人对音乐的理解,他们认为音乐之声可上达天廷,是活着的人与死去亲人心灵沟通的途径,是敬事神明的一种渠道,是表达孝心的虔诚行为。

2、贵族有钟鼓之乐,平民有击缶之声

在祭祀双亲鸣奏乐曲中,贵族通常使用钟鼓等礼器,平民用什么呢?答案是:击缶!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就有万人击缶的壮观场面。缶,是一种盛水或盛酒的容器,通常是泥制、陶制的。

《毛诗》记载,击缶而歌曾广泛流行于秦国,“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秦人勇悍好斗,酒后常高歌一曲,用筷子击打盛酒的缶。平民没有钟鼓,只能击缶打拍子,对此《淮南子》有记载,“夫穷乡之社,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

3、庄子鼓盆而歌,摔老盆由此发端

击缶怎么变成摔老盆呢?说起来跟庄子有关。据载,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箕踞鼓盆而歌”。6个字表达庄子的形象:岔着双腿,如同簸箕一样坐着,一边击缶一边歌唱。《尔雅》解释“盎谓之缶”,盎就是缶,同时又被称为“盆”。

庄子的鼓盆而歌,也就是击缶而歌。虽然他没有摔盆子,但他祭祀亲人的此举被民间所接受了。《隋书》记载,三苗的后裔羌人,部落里的人年满80而死的,亲戚不哭;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岁数,“共悲哭之”,并用琵琶、笛子、击缶为乐举行祭祀。

4、老盆子的含义还有哪些

由祭祀时击缶演变成摔老盆,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平民没钱买不起钟鼓,更请不来乐队,如何表达悲伤之情,同时合乎礼仪呢?没错!摔老盆子。不过,这里的老盆子含义并不单一,而是有多层意思。

其一:摔老盆前要在盆里先烧上一刀纸钱,让走上黄泉路的亲人带上,用来打发阴间的难缠小鬼啥的。

其二:山东人通常把亲人去世称为“老了”,所以摔盆子就变成了摔老盆,突出强调的是一个“老”字。

其三:山东人通常认为,亲人去世后“三天不离家”。三天出殡时,老盆摔得越碎越好,声音足够大,就是提醒亲人该上路了。

其四:山东部分地区还有在老盆下垫三块石头的习惯,把盆支起来如同过去架锅烧饭。所以,老盆摔掉后意味着死去亲人也要去阴间生火做饭了。

其五:摔老盆一般由长子主持,老传统认为长子要继承父辈家产、家风,摔老盆意味着父辈伙食已带到另一个世界,长子将要接管家中的事务,负责家族的饭碗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