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脂肪种类中,反式脂肪酸称得上是臭名昭著。

据世卫组织估计,每年有50多万人因摄入过量的反式脂肪酸而死于心血管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婴幼儿摄入反式脂肪酸的话,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种种研究结果,让人们将其称作“恶魔脂肪”。

比猪油还伤血管的油(实测21款常用油猪油PK植物油)(1)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3年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非天然反式脂肪酸里接近50%来自植物油。也因此不少人将植物油拒之于厨房之外。

然而,植物油里的反式脂肪酸真的很多吗?又多了多少呢?

实测21款常见的食用油

针对以上问题,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总队做过一项检测:他们从市场上购买了21款植物油、动物油脂样品,送到四川众检四方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反式脂肪酸,检测结果如下:

比猪油还伤血管的油(实测21款常用油猪油PK植物油)(2)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起来,其实有6个要点:

1. 3款菜籽油、3款调和油和3款大豆油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

2. 亚麻籽油、1款花生油样品未检出反式脂肪酸;

3. 其它植物油(如玉米胚、稻米、芝麻、花生)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极低;

4. 动物黄油、猪油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很低;

5. 植物黄油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很低;

6.加热至烟点后,食用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都有上升。

从整体来看,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确实比动物油高,但植物油之间明显不能一概而论,与菜籽油、调和油或大豆油相比,其他植物原料食用油的含量可就低多了。

“0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在骗人吗?

经常逛超市的人应该会发现,不少植物油的包装上都印着“0反式脂肪酸”的字样,可以上21款油,没有一款的数值是“0”,这是商家在骗人吗?

要解释这一点,先说说为什么会出现“0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吧。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并不是近年才发现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为了减低加工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我国2013年开始实行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里,就强制要求包装上要标示反式脂肪酸含量,倒逼了企业改进工艺来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产生量。

也因此今年不少植物油包装上出现了“0反式脂肪酸”的字样。

那标0就等于完全没有吗?其实按照国标,反式脂肪酸只要含量≤0.3g/100g,就可以标示为0。毕竟食品原料里也可能自带一些反式脂肪酸。所以规定必须是0才能标0是不现实的

动物油和植物油哪种更好?

比猪油还伤血管的油(实测21款常用油猪油PK植物油)(3)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见的动物油就是猪油。

猪油因为饱和脂肪酸过高,一直不被专家推荐。摄入太多饱和脂肪容易引起发胖、胆固醇升高、高血脂,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每 100 克猪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就有40 克左右。

但如今植物油也同样有了“弱点”:

如果成人一天吃40克(不到一两)的菜籽油、调和油或大豆油,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2.2克/日),不也一样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吗?

两相比较,两类油到底哪种更好呢?

其实在营养学上:凡是称为食物的东西,没有好坏之说。

一种食物是否健康,重要的还是要看我们的使用方式。

1.控制油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饱和脂肪的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 10%。

换言之一个成年人,理论上一天可以摄入 50 克猪油,但考虑到实际场景(我们还会从其他食物中摄入脂肪),所以实际平均每天摄入猪油最好控制在 20 克以下。

同样,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日植物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

在家自己做饭的,烹饪时减少放油量;而外卖党,建议尽量吃蒸煮类不易过油的食物。

2.少油炸、煎炒

比猪油还伤血管的油(实测21款常用油猪油PK植物油)(4)

在加热至烟点的检测中,所有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均有升高,如果长期吃油炸、煎炒等高温食品,或者经常吃被植物油复炸过的食物,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会更高。这还不包括从其它食物中摄入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所以日常少吃油炸食物,特别是在商店中购买的。

3.猪油植物油搭配吃

相比植物油脂,动物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与同为畜类的牛油、羊油相比,猪油中饱和脂肪相对低,而且猪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甚至高于很多普通的植物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心血管健康是有益处的。因此,适量选择猪油作为日常的烹调油来代替一部分植物油并不会有损健康。

动植物油脂搭配烹饪,既丰富了口味,又降低了可能的健康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