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1年,唐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叛乱。

梓州刺史段子璋起兵造反,得到了一众响应,并且率兵攻打锦州取得了巨大胜利。在东川节度使李奂节节败退、段子璋自称梁王的同时,唐朝大将花敬定也受命前来平叛。

这个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属下,武艺高强,能征善战,但最大的缺点就是目中无人骄横自大。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1)

当年5月16日,花敬定不负众望,攻克锦州城收复失地,并且亲手斩杀了叛贼段子璋。然而立下大功的花敬定却不知收敛,最后招来了杀身之祸。

花敬定入城之后纵容手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士兵为了抢夺女人手上的镯子,甚至用刀砍断妇女手腕,残酷程度让人难以接受。

他也好大喜功,进城之后为了表示庆贺,竟然僭越使用皇帝才能够欣赏的音乐,这一举动让众人战战兢兢,可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2)

取得大捷之后花敬定率军继续追杀段子璋剩下的人马,最后因为长途奔袭、人困马乏,不仅没有将叛军一网打尽,更在现在的四川省丹棱县被叛军杀害,因为狂妄自大而自食苦果。

大诗人杜甫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写了一首《戏作花卿歌》来讽刺花敬定,诗词内容如下: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3)

这首诗流传并不广泛,但是却很详细的记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最后甚至还说花敬定既然如此强悍,皇上还不如将他调入京城去守卫都城。

这首讽刺他人的诗词可谓一绝,但其实杜甫针对这件事情还写了另外一首更加脍炙人口的作品,名为《赠花卿》,这里的“花卿”指的就是花敬定。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读完诗词的朋友应该知道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流传甚广,可谓千古名句,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用来称赞别人了。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4)

诗词第一句中的“锦城”指的就是现在的成都市,意思是说城中的歌舞管弦之声终日不绝,管乐声和弦乐声交相辉映,悦耳动听。

声势浩大的音乐阵仗一半随着江风飘散,一半随着白云直上九霄。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夸张写法,天地之间都充斥着花敬定欣赏的音乐,让听到的人都无比震撼。

然而这种音乐却只有皇上才能够欣赏,花敬定僭越使用,所以杜甫用最后这两句名句来表示讽刺和不屑。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5)

这种优美动人的乐曲只有天上才能够听到,人间很少能够听到。这两句诗一方面写出了音乐的不落俗套,悠扬悦耳;另一方面也在暗示花敬定的不当行为,这是为天下人所不容的。

整首诗虚实结合,在“只应天上有”和“人间几回闻”的矛盾中委婉含蓄地批评了花敬定的行为。杨慎的《升庵诗话》以及沈德潜的《说诗晬语》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杜甫是用这首诗表达讽刺之意。

​但是对于这种说法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杜甫只是在夸赞音乐,并没有讽刺的意思,您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呢?

杜甫对偶经典语录(杜甫写首诗讥讽他)(6)

不管杜甫当年写作的本意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解释和品味的自由,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民族历史上还有这样优秀的诗篇熠熠生辉,直到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在大多数人心底荡起涟漪!您是否曾用这句诗去称赞过他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