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老婆是谁(也许她才是宝玉最终的妻子)(1)

常见有读者奇怪宝琴为何不入十二钗。有些人对此的回答是:因为宝琴在副册。可是,在仔细品评了宝琴的天资之后,我们还能毫不迟疑地相信这个推断吗?一个才貌性情甚至超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千金小姐名门闺秀,居然只能跟香菱这个下堂妾一起屈居副册,而且排名还在香菱之后?显然不可能。真正可信的答案是:宝琴根本不入薄命司,因为她不是薄命红颜!第70回里众美放风筝时,各人放的风筝其实也是她们未来命运的象征。

贾环放的是螃蟹,暗喻他日后会是个横行霸道的家伙;宝钗放的是一连七个大雁,秋雁象征着别离,隐喻她日后的婚姻悲剧; 宝黛各放一个美人,而且紧接着一起剪断相伴飞走,象征二人虽情同此心,最终却不得不被雨打风吹去;探春的软翅大凤凰被宝琴赞为最好看,她的下场也确实比其他姐妹更为风光,远嫁为王妃,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将探春的凤凰风筝 跟另一个绞在一处......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春天的风为东风,由东来往西去,探春自然也是嫁往西海。

而宝琴,她的风筝是个大红蝙蝠,又喜兴又吉祥,暗喻她将来是个有福气的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琴在雪中的丽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否暗示他日琉璃世界破碎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宝琴因为梅家而得以保全呢?

说到梅家,虽然书中已经提到宝琴自幼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但是这段婚姻的成就似乎并不那么顺畅。宝琴进京本来就是要出嫁的,可是到了次年春天,我们看到宝钗对岫烟说梅家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能回来。如此看来,此事至少拖后了三年,而三年后,四大家族会是怎么个情形?梅家又将是怎么个情形呢?

宝琴的词中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似乎是说三春去后诸芳尽,明月与梅花的缘份也不过是一场春梦而已。那么这是否暗示宝琴与梅公子并无白首的缘份呢?

宝琴的诗谜说: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说的似乎是团扇。团扇浑圆如月亮,婵娟可指美人,也可指美丽的月亮。这诗本来指柳梦梅拾到杜丽娘画像的爱情故事,所以当问道“个中谁拾画婵娟”时,答曰:“不在梅边在柳边”,但单看这回答的字面意思,似乎是说,那美人儿的画像不是被姓梅的拾去,而是被姓柳的拾去了。

书中明确提到有单人画像的,就只有宝琴,也许在大观园潦落后,她的画像被人拾取,引出一段姻缘。那么拾取人是谁呢?应该不是她的未婚夫梅公子,那么难道是柳湘莲?当然,拾取人未必就是丈夫,也许只是另一个媒人。再看宝琴的诗作:“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缘份自是深浅不同,但月亮是始终不变地普照人间。月亮在宝琴的诗中总是冷静、美丽、永恒的,如同她自己在书中的地位。她不是被雨打风吹去的鲜花和彩云琉璃,而是长久不变的月亮。这似乎在向我们暗示,她不是薄命人,她有自己的美好归宿。那么她的归宿是谁呢?

宝玉的老婆是谁(也许她才是宝玉最终的妻子)(2)

周汝昌老先生出版了许多著作,论证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妻子,《红楼梦》在某种程度上是曹雪芹自述经历。这个提法很有趣,也颇有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比较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周老进而推断说曹雪芹的妻子就是史湘云,是《红楼梦》的第三女主角,这一点我不能同意。因为无论从姿质还是情感来说,湘云都无法与钗黛抗衡,而她判词里“云散水涸”的句子也证明她的结局是很悲惨凄凉的。如果曹公给自己的妻子写这样的判词,岂非自咒?退一步讲,就算湘云确实在宝钗之后与宝玉结亲,这段婚姻也一定不可能长久。

如果周老所说部分正确的话,如果《红楼梦》确实是曹雪芹自述家史(当然,是改编和艺术化之后的),而脂砚斋也确实是曹雪芹的妻子的话,那么我认为脂砚斋更可能是薛宝琴,而非别人。

曹公在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倾注了很深的感情,甚至有人说宝玉其实就是皇帝或太子,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曹公对宝玉的安排确实有点“万物皆备于我”的意思。确切说,很有点像多数文人对自己的态度,自嘲又自恋。他赋予宝玉得天独厚的条件:神仙出身,衔玉而诞,英俊聪慧,地位颇高。他得到了荣国府最高统治者的百般宠爱,而贾家地位最高的人元妃娘娘是最疼爱他的亲姐姐。他天生就是生在福窝里的凤凰蛋。虽然有个严厉的父亲,但并不能真正约束他,虽然贾家兄弟众多,但都是不务正业的混账子孙,相比之下,宝玉倒要算是最善良多才的一个。虽然曹公经常以批判和嘲弄的口吻提到宝玉的种种作为和习惯,但是在书中其他人物眼中,尤其是在女性看来,这些毛病似乎根本不算什么,反而给宝玉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虽然书里也写到其他一些出众的年青人,但秦钟过分猥琐,琪官身份卑微,柳湘莲莽撞失信,薛蝌老实平淡,贾芸市井粗俗,北静王又深不可测......综合看来,还是宝玉 得分最高。不仅如此,宝玉还是书中最幸运的人,有什么好东西肯定都给他得了,大便宜都是他占了去,真正吃亏就没有他。他的丫鬟最标致伶俐(晴雯),他的吃食最精致美味(莲叶羹),他的爱人最有神仙气质(黛玉),他的侍妾最温柔体贴(袭人),对他有好感的女人都那么出色那么与众不同(比如宝钗、妙玉等),几乎所有丫鬟都爱慕他容忍他(金钏姐妹、紫鹃等)。孤傲不羁的柳湘莲是他的好友,两大王爷争夺的俊伶蒋玉菡对他一见如故。他的用品都是进上的或者进口的(玫瑰露、依佛那),谁得了好东西都先想着给他,从薛蟠的进口猪鱼瓜藕到水溶的脊瓴香珠、雨具和琪官的茜香罗,哪个不是稀世珍宝?宝琴偶尔占先得了件凫靥裘,紧跟着他就得件雀金呢。连妙玉的梅花雪茶也少不了他的。学堂打架保准伤不到他;母亲为他发火,倒霉的只是丫鬟们;姨娘诅咒他,立刻就有神仙来解围;父亲痛打他一次倒真让他受了点苦,但还是因祸得福,好吃的好玩的立刻补上来,情人更爱他了,玉钏原谅他了,爸爸再不敢打他了......这样一个幸运儿,谁才能最终配跟他走到一起共度余生呢?宝玉的情人是绛珠仙子林黛玉,元配是十二钗正册第一名薛宝钗,在身份、姿色、才华、品行各方面唯一能与此二位匹敌的,也只有宝琴了。

宝琴一进贾府,就在短时间内博得了贾母的巨大好感,甚至有心为宝玉求配。薛姨妈对这桩婚事的态度是“固也遂意”,估计王夫人也不会强烈反对,所以双方家长这里并无障碍。而凤姐也号称“心里看准了他们是一对”,可见在旁人看来,他们确实是很相配的,只是因为宝琴已经订亲,所以不能成行。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只可惜相见恨晚。这一幕应该不是闲笔,而是有所铺垫的。

书中黛玉担心宝玉与他人在小玩意儿上弄出风流韵事来,而曹公偏喜欢在小玩意儿上做文章。小红与贾芸赠帕定情;宝玉无意中帮琪官和袭人互换了汗巾,引出他们后来的姻缘;尤三柳二的鸳鸯剑,一雌一雄双双绝了情尘;宝玉与宝钗各有金锁美玉,造成后来的金玉良缘;当然,还有宝玉与湘云各执的金麒麟,但是从脂批来看,后文会引出若兰射圃的故事,也许那金麒麟又落在了卫若兰的手中......这些小玩意儿成就的姻缘中,有些是通过宝玉之手传递的,比如汗巾,麒麟,都是他随手散漫送人的。只有那宝玉,因为家长关注,不可能送出,宝玉与很多人都有类似信物的小玩意儿的往来,偏偏与他深爱的黛玉没有,它们之间虽然也交换了许多小礼物,但都是香袋手帕之类的寻常用品,也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吧,可惜命运很残忍,没有信物的人还真是没有缘分。

除了宝钗,宝玉还与宝琴有一样类似于信物的东西:宝琴的凫靥裘和宝玉的雀金呢。这两件衣服都非常珍贵,雀金呢是孔雀毛织成,凫靥裘是野鸭头上的毛织成(那得杀死多少只野鸭啊,搁在今天一定会引来环保主义者的声讨)。书里描写是“金翠辉煌”,可见两件衣服都是绿色的,而且应该彼此有些相像,香菱初见凫靥裘时,还以为是孔雀毛织的。这两件衣服要是用现代人的话来形容,就是“情侣衫”!这两件衣服大概也是贾母收藏的稀世珍宝了,在宝琴来之前,她没有赠与黛玉这一大家心目中认定了的未来宝二奶奶,也许是因为她没有最后下定决心吧?赠与宝玉雀金呢与赠与宝琴凫靥裘也并非同时,而是在宝琴宝玉雪中赏梅一幕之后,那时宝玉穿的是大红猩猩毡,与宝琴的凫靥裘并不是一对,也许正因为看了这一幕,贾母才想起要把雀金呢给他吧?当然,按照宝玉的脾气,他是从不珍惜什么宝贝的,雀金呢也不例外,才上身就被他烧了个洞。幸亏晴雯替他补好了(呵呵,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犹可补,雀金呢也不例外),不过,也可能恰恰因为这个原因,他也不可能把它随手送人了。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宝玉拥有的“类情侣物件”中,始终没有送人的,只有与金锁配对的宝玉和与凫靥裘配对的雀金呢。

前八十回书中与宝玉有爱情纠葛的小姐只有钗黛二人,与此二人关系最近的却是宝琴。宝钗是她的姐姐,黛玉是她最亲敬的人,感情像亲姐妹一样,她送水仙花给黛玉,看见黛玉的诗好,只恨不是自己写的。而黛玉对她也倾心以待,比对其他人都更亲密,连湘云还要被她不定期嘲讽笑骂,可是对宝琴,黛玉是完全像个大姐姐的样子,宽厚体贴。黛玉与宝琴不但感情好,而且心有灵犀。猜谜时,谜面是“萤”字,打一字。只有宝琴猜出是“花”字,众人不解,黛玉就告诉大家“因为萤是草化的”。按说这个谜语与黛玉有着莫大关系——绛珠仙子不就是草化的么?但是先猜出来的却是宝琴。

可叹黛玉与宝玉情深如许,竟没有半点儿姻缘之份,不但没个情侣信物,而且连其他的姻缘征兆也没有,而宝琴倒有点蛛丝马迹耐人寻味。宝玉有个名叫蕙香的丫鬟,与宝玉是同日生日,这个斯文的名字原本是袭人取的,当时宝玉与袭人闹别扭,就把她的名字改为四儿,因为她家里姐妹四个,她行四。四儿后来被王夫人视为狐狸精赶走,因为她一句自作多情的玩笑话:“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个丫环的戏份不多,一来一去都干脆利落。可是以曹公才华,编个小丫鬟勾引宝玉的情节其实简单至极,为什么非要为四儿设计这样一句台词?为什么她家姐妹四个,她是老四?五姐妹六姐妹就不行?到第六十二回,曹公告诉我们,大观园里正经有四个人同日生日,序齿而列,应该是:平儿,岫烟,宝玉,宝琴。在这个排序中,宝琴行四,她与宝玉同日生日。这是巧合吗?

宝玉的老婆是谁(也许她才是宝玉最终的妻子)(3)

梅花对于宝琴,似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能进京,能与宝玉等姐妹相遇,全都是因为与梅公子的亲事,然而进京后,梅家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完婚,给了宝琴与宝玉等人相处和培养感情的机会,这梅公子其实成了媒公子。

宝琴能够引起宝玉的更大关注,也与梅花有一定关系,宝琴梅花诗夺魁后,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芦雪庵联诗后,贾母说那里潮湿,不可久坐,于是带了大家去看惜春。那么那株被宝玉从妙玉处讨来插瓶的红梅呢?应该不会被孤零零留在那里吧?后来大家告别了惜春,“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想来那就是那株梅花了,也许李纨把这梅花作为诗歌大赛的奖品送给了宝琴吧?

那么宝琴为何独自离开大家,带个丫鬟站在山坡上遥等宝玉呢?87版电视剧的解释是宝琴并没有得到李纨的红梅,而是要求宝玉再去栊翠庵给她弄一枝来,这似乎与原著描写不符。按原文推断,似乎是宝琴独得了那梅花,独擅其美心中不安,于是宝玉许诺她再去问妙玉要些梅花来,大家一人一枝。宝玉信心满满,而初到贾家的宝琴不明就里,也许从李纨等人的谈论中觉得妙玉为人很难缠吧?她大概为宝玉能否成功捏把汗,这是宝琴的天真可爱处,于是她会撇开众人,在宝玉的归途中遥等他,如同一个等待大哥哥带玩具回来的小妹妹一样。 这是非常温馨浪漫纯真而又引人遐思的一幕。

梅花引起了宝玉对宝琴的特别关注与关照,此处的梅花简直就是媒花。宝钗于宝玉是师长,黛玉于宝玉是知己,湘云于宝玉是玩伴、哥们儿,而宝琴呢?似乎是个小妹妹,但宝玉对于其他妹妹的态度却又不同,对于惜春,他从未如此关照,而探春虽然也向他要玩具要吃食,可是一旦理家就又摆出一副管家婆的面孔来。倒是宝琴这个妹妹,与宝玉毫无利害冲突,可以尽情享受他的疼爱,同时她出众的才貌又令宝玉惊叹钦佩不得不另眼相看。

当然,前80回中没有任何宝玉宝琴感情纠葛的迹象,有的只是引人遐思的暗示。那时宝玉心里只有黛玉,如果真把宝琴许配给他,他一定会大闹起来。

其实单从前80回来看,宝琴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会影响情节的发展。所以,我们只能推断有两种可能,一是后文会有宝琴的重头戏,重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她会最后成为宝玉的伴侣,或者她会成为影响宝玉或贾家命运的重要人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琴这个人物是曹公临时起意加进去的,他还没来得及写好后文就故去了,于是留下了这个完美而模糊的人物引人猜测。如果进一步大胆推测的话,也许宝琴实际上竟是曹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当曹公写作时,这位宝琴依然健在并且目睹了曹公成书的过程,见此书如此精彩,便也要求把自己写进去,于是曹公满足了她的要求,但是他的写作手法很高明,安排了“四根水葱”进大观园的情节,给人以间色法的印象。

而书中宝琴的诗谜暗示了她的与众不同洞悉一切,她的外国美人诗与其说是随口咏出,不如说是对《红楼梦》这本书的一篇读后感,而所谓“外国美人”不过是红楼之外的美人的一种托辞说法。宝琴还活着,她脱离了红楼梦的悲惨命运,曹公写她的才貌超群,是对她的赞美;写她不入薄命司是对她的祝福;写她的怀古诗和外国美人诗是在暗示她知道红楼梦的大结局,也许这些诗本身就是她本人写的,被曹公编入书中而已;至于书中无端插入的琴玉议婚赐衣之类的情节,也许只是为后文的情节发展打个伏笔......

曹雪芹这个人很矛盾,一方面同情追求爱情自由,另一方面又批判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情节太俗。张金哥与守备公子的生死恋情必然是建立在自幼订亲的前提下。司棋与潘又安偷情,也是在“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并不反对,只是没到谈婚论嫁时机而已的情况下。袭人与宝玉试云雨,是因为贾母已经将她与了宝玉,并不越礼。宝玉以亡妾之礼祭奠晴雯,事先也一定要交代贾母原本就计划把晴雯给他做屋里人。宝黛相爱,前提是多次提到贾母计划要他俩联姻且贾府上下都认定了他们是一对。宝钗与宝玉的朦胧好感也有元春、王夫人和薛姨妈的主张作前提......这几段自由恋爱都多少得到了曹的赞美或同情,他们的共同点是因为有家长的首肯和默许,因此野合的成分减少,可以归为守礼范围内的恋爱。而小红自作主张与贾芸恋爱,曹公就借宝钗之口斥责其为“刁钻古怪”,脂砚也批驳她为“奸邪婢”。可见曹公也不是丝毫不重视礼教的,具体到宝玉与宝琴,既然有了前文议婚的埋伏,如果后来他们果然在灾难后重逢结缘,也就算不得越礼了。那时候红尘已经疲惫,传说已经凄冷,乱世荒烟之后,结缘无碍。这样的结合,非关宜室宜家,非关画眉深浅,非关朝朝暮暮,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夙世圆满。

大胆设想一下,如果红楼梦真是曹雪芹的经历改编,如果宝琴真是曹雪芹的妻子,那么曹公真是个顶顶可爱的丈夫了。他一方面重情守义,借写书来怀念逝世的情人和元配,另一方面又满足现任妻子的要求,将她也写入书中,并赋予她最可爱的形象和幸运的结局,真是独具匠心用心良苦啊!对于旧时的荣华富贵和浪漫爱情,曹公固然是充满了怀念与感慨,对于劫后余生得来的温柔佳眷,他也一定满怀着感恩和珍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