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22岁的李鸿章进京参加会试,不幸名落孙山。

失望之余又有收获。李鸿章在其父亲李文安的带领下,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所谓“年家子”,是因为李文安与曾国藩是1838年同科进士,所以有此一说。

此后,李鸿章终生对曾国藩执弟子之礼,曾国藩也对李鸿章全力提携。

曾国藩讲给李鸿章的故事(曾国藩全力提携李鸿章)(1)

太平军起义后,曾国藩在湖南组建了一支湘军,威名四起。李鸿章却因为家乡庐州被太平军攻破,四处逃窜,走投无路。后来,曾国藩将李鸿章招至幕下,有意识地对他进行磨练,还改掉了他多年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言:“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1860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在弹劾李元度的事情上发生矛盾,李鸿章愤而离营。曾国藩湘军大营人才济济,有的是文采俱佳的幕僚,但他考虑到师生之谊,还是放下身段,多次给李鸿章写信,将他重新招回大营。

当然,以李鸿章之才,绝非久居他人之下的人。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心知肚明。1861年,曾国藩安排李鸿章回家招募淮军,进军江苏。由于担心淮军力量薄弱,曾国藩在湘军里挑选精兵强将,拨归淮军。其中,曾国藩更是将自己的两营亲兵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

曾国藩讲给李鸿章的故事(曾国藩全力提携李鸿章)(2)

当李鸿章在上海站住脚跟,并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后,曾国藩向朝廷推荐,让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这时候的李鸿章,还不到40岁。其后,李鸿章升迁频繁,历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职,俨然一颗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明星。

可以说,李鸿章一生功业,便是以曾国藩的全力提携为起点。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敬送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在这里,李鸿章依然执弟子之礼。

曾国藩死后,长子曾纪泽承袭了他的爵位,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这时候的李鸿章,已经贵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权倾一时。李鸿章是怎么对待恩师的长子呢?

一句话:极尽打压排挤之能事。

曾纪泽自幼学习英语,被时人誉为“学贯中西”,因此活跃在外交领域。1880年,曾纪泽奉命出使俄国,在左宗棠大军的配合下,经过艰难的谈判,成功修改崇厚擅自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为中国挽回了部分权益,创造了奇迹。

曾国藩讲给李鸿章的故事(曾国藩全力提携李鸿章)(3)

左宗棠对曾纪泽赞誉有加,赞扬道:“劼刚(曾纪泽)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李鸿章却不以为然,因为他在曾纪泽出使俄国之初,就反对曾纪泽所言“与俄决裂,不至大有伤害”的观点,又责备左宗棠、曾纪泽打算用武力收回伊犁的做法。或许在李鸿章看来,跪着才能乞讨回丢失的领土。

1873年,中法战争爆发。曾纪泽时任驻法大臣。他在病重的情况下,坚守岗位,提出与法国军队抗战到底之策:“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然而,李鸿章一如既往地持软弱立场,他批评曾纪泽:“因法廷不理,多为愤激之谈,而所拟新报解散各国劝说,茫若捕风。”后来,更是奏报朝廷,建议撤去曾纪泽驻法大臣一职,原因是曾纪泽在报刊上撰文抨击法国的霸权行径,“法议院闻之,愤怒至不可忍,竟欲倾国之力以与为难”。

曾国藩讲给李鸿章的故事(曾国藩全力提携李鸿章)(4)

在李鸿章生花妙笔下,曾纪泽俨然中法战争的罪魁祸首。

最终,在李鸿章的干涉下,曾纪泽被免除驻法大臣一职,继续担任驻英、俄大臣。

左宗棠很欣赏曾纪泽的才华,于1884年7月10日上了一道折子《遵旨保荐人才折》,推荐曾纪泽在内的4个人。左宗棠赞扬曾纪泽“博通经史,体用兼赅,于泰西各国情形,了如指掌”,推荐他出任两江总督,“现在两江督篆需才甚殷,张之洞虽名重一时,若论兼通方略,似尚未能及曾纪泽也。”

曾国藩讲给李鸿章的故事(曾国藩全力提携李鸿章)(5)

两江总督位高权重,还因为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承担一部分外交事务。李鸿章深知曾纪泽的外交理念很强硬,担忧影响到自己,通过一番运作,使得左宗棠的推荐落空。曾纪泽终生与两江总督无缘。

后来,曾纪泽又被免去驻英、俄大臣,调任海军衙门。曾纪泽动身回国之后,还没到任,就被李鸿章踢走,调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那以后,曾纪泽在户部、刑部、同文馆等部门做事,差不多相当于被闲置起来。这一切,与李鸿章有莫大的关系。毕竟,凭当时李鸿章的权势和在朝廷里的影响力,将曾纪泽外放督抚,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据刘体仁《异辞录》记载,醇亲王奕譞很关心曾纪泽的成长,问李鸿章怎么办。李鸿章回答:“徐之以老其才。”

于是,曾纪泽一辈子就在同文馆度过,郁郁而终。曾纪泽临死前,大骂李鸿章“负义”,不知道有没有传到李鸿章耳里。

【参考资料:《清史稿》《异辞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