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都是必读而不可缺的(这本书你一定没看过)(1)

文 | 泉涌君 · 主播 | 赏新晴

最近央视热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点燃了广大网友探寻国宝,探索历史的热情。

九大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镇馆之宝,还展示了每一件国宝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各种釉彩大瓶,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大清盛世的自信和骄傲;宋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曲折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大才子曹植和洛神之间真挚的爱情;唐临摹王羲之《万岁通天帖》让人们有幸能一睹书圣王羲之的笔墨风采,也间接表现了唐王朝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每一件国宝都讲述了一段历史,承载国宝价值的也正是中国千年历史。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历史怀有敬意。所以,我们应当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

然而,研究历史是一门大学问,这就给很多想了解自己历史文化的人设置了障碍,如果不进行深入的考证,只求对历史脉络有个大致的了解,那该如何入手呢?

这些书都是必读而不可缺的(这本书你一定没看过)(2)

此时,黑暗的苍穹中划过一道光,点亮了我们探索千年历史文化的通路,这个持灯人就是国学大师,一代通儒——钱穆先生。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钱穆曾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和香港新亚书院三度讲授“中国通史”,并且著有史学大作《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洋洋洒洒50余万字,篇幅不小,文字半文半白,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现在,钱穆的学生叶龙根据先生讲课时的课堂记录整理的《中国通史》,只讲结论,不讲考据过程,少了正统史学的枯燥,多了课堂讲学的生趣。

全书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简单易懂,是广大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选择。

纵使这本书简单易读,篇幅不长,那读历史有什么用?能放松休闲还是能升职加薪?

诚然,读历史不能让你升职,也不能帮你挣大钱,因为读历史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学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炫耀自己懂得历史知识,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充实。

刷朋友圈的鸡汤文,刷明星八卦的微博,看狗血的宫斗剧能让一天很快过去,但是过去的时间里却留不下你的片刻思考,于是人就这样恍恍惚惚地到了“油腻中年”。

如果从头再来,每天读点中国历史,你将一眼看出电视剧中胡编乱造的历史情节;外出旅游,你能说出一砖一瓦背后的风云变化;走进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沉浸在静谧的氛围中,与古物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薯片可乐固然可以让人开心,但正餐才能供给人的成长需要。历史就像五谷和美酒,不仅让人饱腹,还能充实头脑。

充实的头脑能赐你一双慧眼,看透事物本质,让人不偏不倚,处事豁达开朗。

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骄傲自满。正如钱穆所说: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这些书都是必读而不可缺的(这本书你一定没看过)(3)

好吧,接下来这周,由领读达人泉涌君拆解《中国通史》一书,让我们一起完成钱穆老师的作业——“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本书的十个主题点是:

第一篇:历史的起源

第二篇:争霸春秋,逐鹿战国

第三篇:秦的大一统与汉朝崛起

第四篇:解密魏晋南北朝

第五篇:隋与唐的盛世风范

第六篇:中国的文艺复兴——宋朝

第七篇:蒙古入主中原

第八篇:明朝的政治得失

第九篇:南北方经济变动

第十篇:从清朝到辛亥革命

《中国通史》是动荡时局中的文化灯塔,是当下中国人的格局之书。

愿我们通过此书,了解独属于自己的中华记忆,树立千年历史积淀之文化自信,展现泱泱大国之盛世风范。

这些书都是必读而不可缺的(这本书你一定没看过)(4)

预告:下周我们共读的书是《中国通史》。我们为什么要读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他是一个守护中国文化的人,被美国耶鲁大学称为“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被其弟子概之“一生为故国招魂”,这个人,就是钱穆先生。

在钱穆的史观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他对中国历史抱持的温情和敬意,使得其《中国通史》的面世,一亮相便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中国通史》作为钱穆一家之言,有着独一无二的钱氏“调性”,迥异于现行通史各版本。钱穆先生乃一代通儒,尤以治史闻名,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史学地位毋庸置疑。而现行中国通史版本中,以一人之力,首尾贯通,且又自成体系者,钱穆《国史大纲》堪为个中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