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的说书人

耳问耳语

  

  

三十年前说书人(目不识丁的说书人)(1)

评书人在交流(图文无关)

  不知道辈份是如何论的,自幼我们家左邻住着一位表大爷,表大爷与我们家不一姓,他姓高,叫什么名字一直不清楚。

  表大爷瘦长脸,一脸麻子,冬天常穿一件民国时兴的黑长袍。大概长相不佳的原因,他年过不惑仍未婚娶。

  一直单身的表大爷,大字一个不识,却出奇地爱讲评书。表大爷说书,常用的口头语是"一二两,两二三,半个月十五天""花开两朵各表一"。

  表大爷说书没有民间说书人标配的皮鼓,他用的唯一的道具,是仿专业说书人用的半月板,即上下两片月牙板叮铃作响的那种,只不过,他的半月板,是用两片切地瓜的刀片代替的。他用作情节调控、衬托气氛的惊堂木也非考究的木制品,而是就地取材的半块青砖。

  善说书的表大爷没有拜过师学过艺,他是无私自通。他的听众,八成多都是五六岁七八岁的孩童。

  通常随着他的一句"南门外一声炮响!"孩子们睁大眼睛,静静地期待下文。说过《薛刚反唐》一个回目的转折语,表大爷会装模作样呷一口白开水,孩子们等待下文,他却瞥着灯盏说"时候不早了,孩子回家歇息去吧,赶明儿咱再说。"其实,不是"时候不早了",是他卡壳了,记不得下文了,他要次日"背下书"做下功课,才能再给孩子们讲古。

  乡下有一种说道,若要母鸡早下蛋,你需先往鸡窝里放一枚"引蛋",才会使得母鸡产生下蛋的本能。

  表大爷说书有点与此类似,他说书的"引子"不是评书古本一类,而是一本不知从哪找来的卷了角的《中学生数学用表》。他说书前,要先朝指头上吐点唾液,然后像模像样捻过几页数学用表,仿佛找到了昨日讲过的章回。

  "回回书却说那一段,今日单表那薛刚……"表大爷说完开场白,孩子们又听了一场热闹的武侠打斗戏。

  鳏夫独居的表大爷直至六十岁仍是独身一人,是生产队唯一的"五包户"。这一年的冬天,村里好心人五奶奶要给他张罗介绍个老伴,表大爷推辞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快入土的人啦,找啥老伴……"五奶奶说,"老来伴老来伴,老来有个伴还是好些,他大爷你还是见见吧,这人跟你还很配,你会说书,她会唱戏,在一块多好的一对!"

  表大爷听说给他介绍的老伴会唱戏,立马来了兴致"哪地方人?多大岁数?"

  五奶奶卖起了关子"不用你跑腿,赶明儿我领来你一见就知道了"。表大爷没吱声,五奶奶知便是默许了,于是挪着一双小脚兴冲冲地去了。

  次日,五奶奶领来了人,当着表大爷的面,她夸口"他大爷瞧见没有,这'吴夫人'模样也俊,还会唱戏,没哄你吧?"

  表大爷一见介绍的所谓老伴是村里有名的"吴夫人",一下来了气,埋怨五奶奶"你这不是乱点鸳鸯谱吗,瞎胡闹啊,你快把人领走吧!"

  吴夫人全村人都知道,她是另一生产队的五包户。二十岁上死了吴姓丈夫,无儿无女,因那时年景不好,整年时间多半拄着棍在外唱着酸曲云游讨饭,村人多戏谑称其"吴夫人"。

  现在王奶奶把一个叫花子身份的老女人叫到自己跟前,说是给自己当老伴,表大爷立马觉得受到了羞辱。所以,他一脸怒气也情有可原。五奶奶只道表大爷不识抬举,不识好人心,临走没忘挖苦表大爷:"自己长成啥熊样也不撒泡尿照照,一脸大麻子,还挑三拣四的……"

  五奶奶捣着小脚走了,留下吴夫人眯着一双小眼一直盯着表大爷看。吴夫人拄着一根弯曲的木棍,上头顶着下巴,她饶有兴趣地看着表大爷笑"熊样,大麻子,想着我看上你了赖上你了?不是看五奶奶一番热心,我才懒得过来看你的西洋景!"

  吴夫人数落了一通表大爷,临走还是唠叨,"这一大早把我拽来,直耽误我刘集两顿好饭要不成了,不找你算账都算便宜你了,大麻子……"

  表大爷气鼓鼓的没言语,心想老子不屑跟你个叫花子斗嘴。

  说来也怪,自打五奶奶跟他介绍过"老伴"后,表大爷就很少说书了,孩子们再央求,他也很难再开口,直至后来完全忘却了"说书"这档事。

  表大爷孤独终老于1980年代末,时年66岁,他的本家两个远房侄子为他料理的后事,连一口棺木都没用,只是一张苇席覆盖将他掩埋,令人不免欷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