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涛旧时的成都餐饮界,根据业务类型分为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和腌卤帮等不同的行帮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关盛筵的明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盛筵的明细(利宾筵的故事)

有关盛筵的明细

徐海涛

旧时的成都餐饮界,根据业务类型分为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和腌卤帮等不同的行帮 .

燕蒸帮包括包席馆和南堂,经营大菜承办筵席,主攻高端市场。

饭食帮数量众多,涵盖各类炒菜馆、便饭馆和豆花馆,是大众消费的主战场。面食帮汇集了各种面条抄手、粑粑饼饼的业者。

腌卤帮则是香香嘴的福音,专营腌制品、卤制品和熏制品。

各帮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燕蒸帮不开小炒,

饭食帮不挂蒸笼,

遵规守矩,共谋发展。

成都腌卤帮派头虽小,但也是拢聚了五六十个会员和一帮腌卤好手,利宾筵就是该帮的王牌之一。

创于1933年的利宾筵,位于上南大街60号,由刘达川、徐谅闻、刘志康师兄弟三人以300银元合伙开办。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师傅 他就是成都腌卤帮首任帮董(相当于现在的饮食行业协会腌卤分会会长),廖泽霖

廖泽霖嫌当时传统的卤水香料太多,气息刺鼻,那个时候的卤水是用盐、酱油、八角、山奈、茴香、花椒等料配制,味道咸辛而燥,食后有苦涩余味,廖泽霖决定改良。他认为葱有通气之效,烹调食物加葱一束,不仅更能入味,还倍感清香,于是就用大葱加白糖、绍酒、香糟、香菌代替了山奈、茴香,使卤物性温而不燥,味醇馥而甘美,食后回甜,增人食欲,故名之“葱烧”。同时在色泽上下功夫,使卤水汁浓色不浓,保证出品层层有味,颜色光鲜。

廖泽霖认为广味偏甜,而原有的川味偏咸,就用白糖、胡椒、绍酒、香糟、香油、板桂、姜汁等调料来中和两种味道,取长补短,根据气候条件决定下料分量,把天、人、物三位合一的川味精髓彻彻底底地贯彻到腌制品当中。

最后是打造精品和新品。廖泽霖率先把熏货推向柜台,形成了腌、卤、熏三大系列,这也成为腌卤行业一直沿用的产品结构。

东西好,生意自不必说,天赋加上勤奋,再有对“味”的独到理解,无师自通的廖泽霖自成一系,还带出了一大批本事过硬的徒弟。

牟茂林、刘达川、徐谅闻、刘志康这些后来成都腌卤界的翘楚,都是廖门高徒。

在他的影响下,成都腌卤业从无到有,短时间内打出许多新牌号,1925年左右,廖泽霖牵头的腌卤帮正式成立,他被推选为首届帮董。

1928年廖泽霖过世,其时廖子继先年幼,师父弥留之际嘱托刘达川照看德厚祥,刘达川尽了五年的周公之职,1933年待廖继先成年才离开德厚祥,与徐谅闻、刘志康合伙创业,请来著名书法家、前清举人张夔阶名命亲题“利宾筵”,招牌黑匾金字,蔚为壮观 .

张夔阶老先生正是今天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四位书写人之一。

由于上南大街并不十分热闹,利宾筵开业后生意仅能勉强维持,三人商议在总府街夜市摆摊子,增加营业收入,由徐谅闻、刘志康两人照管,货品由利宾筵店内供应,经营才逐渐好转。

两年后(1935年),三人又在总府街新集场口弄了间店面,把摊子换成铺子。因当时的总府街是哥老帮会协进社舵把子刘嘉兴的势力范围,徐谅闻正好是协进社的袍哥,自去负责打理该店。

利宾筵先后招收了陈家贤、肖必明、蒋德光、黎昌全、黄长祥等学徒,充实人才队伍,这些人有的后来也成了行业中的名角。

1936年,又在后子门增设一店,由刘志康兼管。三店齐发,利宾筵的牌子在成都算是很有名气。

然时有不测,1937年抗战爆发,三位老板决定散伙,各奔前程,

徐谅闻分得总府街店并冠名谅记利宾筵,

刘达川分得上南大街店并冠名达记利宾筵以示区分,

刘志康分得折算现金后改营他业,后子门店关张。

在调味方面,利宾筵的卤货均采用卤水拌制,一锅卤水卤毕后,只留下两成作为老卤水下次起兑再用,其余的八成全部用于调味。

当时利宾筵,设了几桌堂食,数量虽少,但显得热闹,客人现买现吃,吃点新鲜腌卤,喝两杯跟斗儿酒,其乐融融。

利宾筵的规矩是凡卤货切好,务要加卤水搅拌后才能给客人送上桌,出堂的则须用干荷叶包好,避免卤汁渗漏。

此外,利宾筵还推出了有偿的精致包装,对高档产品采用印有店号的玻璃纸盒盛装,算是走在了行业前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谅记利宾筵因各种原因歇业,达记延续。

幸好达记延续, 我才晓得有一个利宾筵 .

上南大街东面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商铺。从红照壁街过来往南有一个茶铺,依稀记得叫“春来茶馆”,和当时的八个样板戏《沙家浜》里面阿庆嫂开的茶馆名字一样,也有朋友说是叫“春兰茶铺”。茶铺的南面有一家饭馆,是一家解放前就相当有名的馆子—“利宾筵”。在《民国时期的老成都》一书中曾提到过这家馆子。相信在很多老成都人的心里,这家馆子是有一席之地的。

葱烧食品是利宾筵的招牌,此外,油淋鸭子、卤汁鸭脚板、5分钱一个的卤兔儿脑壳等美食更是小伙伴们的最爱,至今难忘。

利宾筵的隔壁是一个叫"九道门槛"的深宅大院,过去是一户官绅的大院。每道门槛就有一户他的子女或亲戚居住。老爷住上房,上房有一特大客厅,可以在内办交际舞会。有人说这个“九道门槛”的主人是冷熏南 .

冷熏南 ,百度是这样介绍的 :

生于1894年.四川省政府委员.成都市政府唯一拥有的武装的成都市民众自卫总队总队长,宜宾专员兼保安司令,川康边防总指挥部所属第一师师长.....等政府要职.临近解放时期,冷薰南多次召集各区区长和自卫队负责人开会,他说:“我下定决心,死也要死在市政府,决不离开半步,愿与同仁共赴患难。”其时,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过境溃军进进出出,他忧心如焚,生怕发生乱兵骚扰市民之事,并为此彻夜难眠,他要属下一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负责接待好过境部队将领,直到1949年12月25日凌晨4时,胡宗南部队全部撤离成都后,他才稍微安下心来。

1949年12月26日上午8时,成都市政府在总府街智育电影院召集全市会议,冷薰南领衔宣布通电起义。12月27日,成都解放。

1950年3月,冷薰南被安排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委员,后又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

冷熏南是是民国时期成都最后一任市长。任职时间为1949年5月1日至1949年12月成都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