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物理现象

来源 本土攻略教学平台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1)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出自清代诗人徐骏的《清风诗》

【分析】风吹过书页的上表面时,使书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导致书页上表面压强减小,而书页下表面的压强不变,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书页会向上翻,故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说。

【考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所述清风能翻书,是风使书本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变大,导致书本上表面压强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是在 大气压 作用下被“吸”入口中的。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2)

潭清疑水浅。

——出自唐代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

【分析】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顺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考点】光的折射

例:储光羲的名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潭清疑水浅”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C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色散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3)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分析】“绿树浓荫”中“浓萌”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楼台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例: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浓萌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萌”的形成说明了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而“楼台倒影”则是 光的反射 现象,所成的像是 正 立的 虚 像。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4)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分析】钟声是由于钟受到钟锤撞击时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因为不同的发声体结构不同,所以客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钟声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色

例: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借着渔火光源发出的光看到周围的事物,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大钟 振动 而发出的,钟声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他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别的。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分析】水的质量不变,“飞流直下”说明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考点】机械能及其转化

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飞流直下”时( D )

A. 水的动能在变大

B. 水的重力势能在变小

C. 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6)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分析】“两岸青山相对出”描述的青山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船,青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船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太阳、青山或江岸等,船和太阳、青山或江岸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船是运动的。

【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判断

例: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前半句说青山以 船 为参照物是 运动 的,后半句说孤帆“日边来”是以 太阳 为参照物。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7)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

【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花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越快,人们闻到的花香味越浓烈。

【考点】分子热运动

例:“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为花朵分泌芳香是 扩散 现象,当周边的气温突然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时分子运动加快。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8)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形成的。

【考点】物态变化

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国人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涵养智慧心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露”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形成的过程是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

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古诗中的物理现象)(9)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扬子江》

【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着地磁场,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磁针石就像指南针,指向南方的应是磁针石的S极,不是N极。

【考点】地磁场、磁现象

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文天祥强烈的爱国精神。地磁场的 N(北) 极在地球的南极附近,诗句中指向南方的应是磁针石的 S(南) 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