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自幼聪明颖悟,记忆力超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并且他还酷爱读书,这样的天资加上那样的勤奋,想学习成绩不好都难啊。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

二十二岁时,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的身份进士及第,进入了仕途。此后王安石扎根基层,无论是担任知县还是知州,他都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政绩斐然。宰相文彦博、大文学家欧阳修等多次举荐王安石入朝为官,王安石都拒绝了,他目光远大,他想要在地方上彻底了解国情、社情之后,才能入京做一番大事业。

1067年,宋神宗即位,这位二十岁的新皇帝耳闻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境后,悟出了穷则思变的决心。于是,他召集享有盛誉的王安石入京,一番交谈之后,二人志同道合,都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随即,宋神宗拜五十岁的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强力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2)

这次变法使王安石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遭到了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评价。

诋毁他的人如司马光说道: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程门弟子之一的杨时评论道: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赞誉他的人如黄庭坚评价到: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梁启超高度赞扬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3)

笔者不懂历史,没有资格和能力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准确评价,但是,当笔者了解了五个王安石的小故事后,从内心深处对王安石充满了敬佩之情。

俗话说,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这五则小故事都是记录了王安石的寻常小事,却反映出王安石坚韧不拔的意志、高情远致的品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布衣蔬食的生活作风。

这一切,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抹杀的,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赞扬和学习的。好友,当您看完这五个小故事后,我相信您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4)

一、王安石的酒品

公元1054年,三十四岁的王安石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被宋仁宗任命为群牧判官,也就是负责管理国家马匹的官员。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了二岁,现在成了同事,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成为了一对好朋友。他俩的上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包拯比王安石大了二十二岁,差了一代人。

有这两个年轻有为的下属给他办事,包大人很放心,也很舒心。那时候,朝廷官员还可以公款吃喝,包大人决定找机会请两位得力干将过来一起喝酒,进一步联络一下感情。

这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办完公务之后,包大人心情很舒畅,找日子不如撞日子,就今天中午吧,于是,包大人就安排了一桌酒席,邀请了两位年轻人。

王安石和司马光平常都不喝酒。不过,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劝酒有方,在他的热情洋溢地劝酒下,司马光碍于情面,端起酒来,喝了一杯,辣得他脸红脖子粗。

临到王安石喝酒了,无论包大人怎么劝说,即便是他黑着脸(哈哈,老包本来就黑)说出了给个面子这样的话,王安石还是态度坚决,对不起,包大人,我滴酒不沾,sorry,包大叔,我不会喝酒。

最终,王安石也没有喝下这杯酒。包大人尴尬得一张老脸黑红黑红的。不过,包大人心胸宽广,他认为这小子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当年的影子,从此,包大人是越来越欣赏王安石。

很快,王安石连包大人敬酒都不喝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大宋官场,人们都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5)

作为一名主导改革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从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怎么能行?仅在喝酒这一点上,王安石就值得我们深思与敬佩。

王安石有一首诗《商鞅》表明了王安石为人的诚实和执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其他地方喝酒的习俗,笔者不是很清楚。但是,印象深的一次是在河北邯郸喝酒,笔者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开场白之后,大家一起喝了一会儿,然后邯郸的朋友们就开始端酒,小盅的白酒,他们不喝,就让我喝,每个人一端就是三杯,笔者是青岛人,实在,也不能给同去的人掉价,就不好意思不喝,结果那天晚上我是吐了个七荤八素,不知东西南北。第二天,邯郸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那儿喝酒的习俗,以前穷,有酒自己不舍得喝,留着给客人,一定要让客人喝好。天哪,这样的习俗真该与时俱进。还是去南方好,不劝酒,随意喝。

不过在我们山东、在青岛,劝酒之风还是很严重的。当敬酒之人说出给个面子,这样带有最后通牒意味的话时,一般人哪怕是伤身,也会喝了这杯酒。笔者对这种情况是深恶痛绝,从不这样劝酒。好友们,您对劝酒之风怎么看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6)

二、王安石拒妾

在古时候,纳妾是很正常的行为,青楼妓院更是文人们的风流去处。唐朝大诗人杜牧年轻时就是青楼妓院的常客,后来他总结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但是,王安石是个例外。他品性高洁,用情专一,不好色,不纳妾,终身只爱他的吴夫人。吴夫人看到别人家都是三妻四妾的,自己的老公连一个小妾都没有,很过意不去,就亲自买来一个小妾,让她侍奉王安石。

这天王安石下班回家,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前来伺候他,王安石不认识她啊,就奇怪地问她:“你是谁,为何在此?”

那个女子就告诉王安石,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吴夫人花钱买她来做王安石的侍妾。

王安石听完,很怜悯她,不仅没有收她为妾,反而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了官债,使她们夫妇破镜重圆。

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有几位侍妾是寻常不过的事情,何况王安石身居高位,更何况是夫人亲自买来的。可是,王安石不仅拒绝留下小妾,还资助小妾夫妇破镜重圆,仅就这一点,王安石人品之高洁怎能不让人敬佩呢?怪不得王安石能写出《梅花》这样的咏梅第一诗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7)

三、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他饱读诗书,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在主政地方时,他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良好的家风、自身的修养和亲身的体验,使王安石养成了崇尚简朴、杜绝奢华的生活作风。

萧公子是王安石儿媳家里的一位亲属,有一次他来京城办事,顺便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就请萧公子第二天到相府一起吃饭。

萧公子满心以为,堂堂的相府家一定是吃山珍海味,喝美酒香醇,自己一定要开开眼界,大饱口福。于是,这位公子特意连早晨饭都没吃,打扮了一番之后,衣着光鲜、空着肚子前往相府,准备饱餐一顿。

午餐时刻,王安石请萧公子入席。萧公子一看,餐桌上只有几道简单的小菜,一壶酒,两个胡饼,四小块猪肉。萧公子大失所望,哪有什么美酒佳肴,连我家吃得好都没有。

萧公子家境优渥,顺便说一句,王安石的大女儿嫁给的是和王安石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吴充的儿子吴安持,吴充接的王安石宰相之职。二女儿嫁给了蔡汴,他是后来的奸相蔡京的弟弟。虽然我们不知道萧公子是王安石哪位女儿的亲属,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是富贵人家。萧公子吃饭很是挑剔,他喝了几杯酒之后,拿起一块胡饼,只吃掉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都丢弃在餐桌上。

王安石见了,也不说话,他神态自若地将萧公子丢弃的胡饼拿过来,全部吃进肚子。萧公子看着这一幕,他惊呆了,堂堂的一朝宰相,吃饭居然这么简单、这么节约,这使他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只好匆忙告辞了。

堂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招待客人竟然如此俭朴,居然将客人吃剩的食物坦然地吃进腹中,试问,有几人能做到?说实话,除了我儿子、媳妇吃剩下的东西笔者可以不嫌弃地吃掉之外,其他人的真是宁可浪费,也不会动。

想一想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唐朝著名诗人李坤吧,他年轻时心怀悯农的思想,可是,当他发达之后,日子过得穷奢极欲,完全没有了一丝年轻时的悯农思想。

据说,宋朝有一大户人家,听说了蔡京家的包子做得特别好吃,在蔡京被贬之后,特意聘请了蔡京家的一位厨娘,让她做包子。可是厨娘回答,她不会做包子,她只是蔡京家一个专门负责切葱花的厨娘。可见蔡京家的生活有多么的奢华吧。

就冲着王安石始终表里如一,简约朴素这一点,就值得我顶礼膜拜啦,好友们,您怎么认为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8)

四、王安石吃饭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很简明地说清了两种人的生活态度。

王安石不讲究吃穿,他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好有能量、有精力去从事他的政务。他不在乎什么山珍海味,吃菜时,只吃放在他眼前的那盘菜。

有一次,有人告诉吴夫人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吴夫人笑了,心想,我老公啥情况,我还不知道他吗?吴夫人就问那人:“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那人说道:“就摆在他正前面。”吴夫人立刻就明白了,吴夫人就告诉他,让他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王安石最远。结果,那人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最近的菜,桌子上虽然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然一口没吃。

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王安石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就冲王安石这一点,您是否佩服他呢?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9)

五、王安石的退休生涯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爱子王雱病故,人生悲剧之一就是老来丧子,丧子之痛深深地压垮了王安石,同年十月,五十六岁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之职。他来到南京钟山一个叫白塘的地方,自己修建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在此安享晚年。

当时,白塘地处郊外,偏僻荒凉,周围仅有几户人家。王安石自己动手,栽花种树,修池筑塘,将家园建成一处风景秀丽的花园,取名为“半山园”。

从此,王安石再不过问政事,一心一意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写下了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这些诗重炼意和修辞,含蓄深沉、从容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被称为“王荆公体”。

杨德逢是他的一位邻居,号湖阴先生,是一位隐士,王安石抛下退休高干的身份,与杨德逢交往密切。在杨德逢家的墙上,王安石写了著名的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是这样写的: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既赞美了杨德逢的勤劳朴实、情趣高雅,又表达了王安石退休后闲居的恬淡心境,以及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在钟山,王安石时常拄着拐杖,随心所欲地到附近的山野、林间赏景游玩。《北山》这首诗就描绘了他的游玩情况: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位退休的老人,心情悠闲地在南京钟山踏青游玩。为了仔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他坐了很久。在回去的路上,他慢慢地寻觅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对春光的喜爱之情,道出了他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是该诗的名句,文笔淡雅,诗味浓郁,尽显王安石退休之后的舒闲、从容之态,表达了他老年寄情山水的生活智慧。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0)

1086年5月21日,一代伟人王安石履行完自己的人间使命,安然辞世,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一生以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行来约束自己,在政治上、学问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对于王安石人品的高尚,人们是有目共睹,人尽皆知,交口称赞。以上这五个小故事就足以看出。

在我看来,王安石才是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儒者、智者,他身上能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王安石人物主要事迹(小事看人品大事看格局)(11)

后来人看得更清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赞美王安石: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蔡上翔评论道: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司马光上台后,全盘否定了王安石,那二千里的土地,也大部归还给了西夏。现在的普大帝说过:“国家虽大,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司马光砸缸,救了一人。司马光砸国呢?呜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