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动画片能够折射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往往体现出这个国家在某些地方的不同。《蜡笔小新》中有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问题是一直困扰我的,那就是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两个人家境相差悬殊的人,能够在同一个幼儿园并且是同班成为同学,事实上这与日本一直以来实行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日本自明治时代以来,在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仅推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同时还非常注重保护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

《蜡笔小新》中位于北崎玉县的春日部市的双叶幼稚园系属虚构,动漫中也未能指出其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但从其中的一集"春日部五傻大闹贵族幼儿园"可以看出双叶幼稚园在春日部的地位尚属一般。而且从上尾老师、吉永老师以及小野老师等教师配置上来看,双叶幼稚园也只是一所师资力量一般的普通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与日本漫画中出现的其他幼儿园并没有什么不同。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2)

但酢乙女爱出现在这所幼儿园着实令人吃惊,在整个日本漫画系列中,小爱的家境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出身财阀世家的她拥有着二分之一的美国血统,家大业大的她是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即便是上幼稚园期间也有保镖随时保护着。臼井仪人在创作《蜡笔小新》时虽然提到过酢乙女爱出现在双叶幼稚园是为了体验平民生活,但这显然是拥有着巨大漏洞的。在整个日漫体系中除却一些人设为王子或者贵族出身的人物之外,鲜有像酢乙女爱这样拥有强大家庭背景的人物尤其是孩童出现,而将她放置在普通阶层的孩童中间更像是一种空投。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3)

当然,由于《蜡笔小新》的主人公是以孩童为主的,这就使得家境与阶层的区别明显淡化了,但剧中的野原美伢以及野原广志还是站在成年人的视角体现了这种差别,虽然这种巨大差别在剧中被提到的次数并不太多。野原广志一家在《蜡笔小新》这部动漫作品中是一般家庭的存在,野原广志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在20岁大学肄业之后就职于春日部的双叶商社,在第一营业部第二课担任一个小小的股长之后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时年已经35岁了。而野原美伢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野原一家的全部输入来源完全是依靠野原广志的。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4)

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中,但是他们却在同一所幼稚园读书并且成为了同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了现实的。虽然作者考量到了这一点并且假定酢乙女爱的出现是为了体验平民生活,但这种说法毕竟过于牵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但这显然很难绕过一点,就是臼井仪人所生活的时代与他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作品。《蜡笔小新》的这一现象是现实的投射与作者思维的一种惯性,它既反映了日本国内从学前教育就开始紧抓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反映了作者在创作中不自主地将这种公平当做是理所当然,或许说这种社会现实是这一细节在逻辑上成立的根本原因。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5)

以时间为尺度观测日本基础教育制度的发展史

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教育已经出现了普及化和基础化的走向,并且在某些地域已经完全实现了普及化。江户时代的教育特点既承袭了以往的以儒学为根本的"汉学"、"儒学"以及"忠孝"主体内容,同时也呈现出了低龄化以及普及化的分布特点。江户时代的基础教育相当普及,各种教育机构遍布日本各地,尤其是专供庶民阶层子弟读书的"寺子屋",更是多达15500多所,远远超过了武士阶层子弟学习的"藩所"数量。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6)

江户时代基础教育逐渐由贵族以及武士阶级垄断的局面,演变成为了向平民阶层流动的普及化,这与江户时代政府的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江户时代还开创了日本胎教热潮的先河,以中江藤树和山鹿素行等人为首的日本教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对于幼儿尤其是低龄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俗童子训》是1710年由贝原益轩创作的教育理论著作,在这部开创日本教育学理论先河的著作中,贝原益轩明确地提出了"早教"这个概念,并且认为教育应当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7)

江户时代是日本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代的日本政府不仅加大了官方教育的力度,还对于民间兴起的诸多教育机构给予了支持。这种注重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得日本的文盲率大大降低,江户末期日本男子的识字率在40%以上,而日本女子的识字率也在10%以上。江户时代是日本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年代,它一改日本过去由贵族以及武士阶层专享教育的历史,将基础教育推向了民间庶民阶层,为明治时代日本教育的全面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8)

日本的教育在明治时代达到了高峰,1872年的日本明治政府就已经颁布了"统一学制",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度,这在整个亚洲历史上都是一个先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将基础教育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除却基础教育的内容之外,日本政府还尤其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受到教育的权力,还要尽量消除由不同身份阶层给孩子们带来的隔阂。尤其是在伊藤博文等人出使欧美之后,西方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和政治制度令闭塞的岛国官员大为震惊,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因此就被提上了议程。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9)

"人人欲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非赖修养身心、充实知识、增进才艺不可。"是日本政府在1872年发布的一则政府公文,这则公文明确地提出了"九项原则",其中着重强调的是"优先普及小学教育,不分男女儿童都必须受教育",这是日本真正意义上实现普及基础教育的一大步。在这一过程中福泽谕吉等人翻译过来的西洋教育制度如《西洋事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正是在统一学制和义务小学教育的政策之下,日本的基础教育在明治时期就达到了高峰。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0)

二战以后的日本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到了初中,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为了此时日本文部省工作的重心,而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全国受教育率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在普及初等教育之后,日本文部省将重心放置在了消弭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上,尤其是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修改了教育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保障各地区之间基础教育设施的相对公平。"教育强国"是日本自二战以来就喊出的口号,这一方针也为日本在二战之后的迅速崛起打下基础,直到今天,日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公平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乡村、城市与高层、底层之间的教育公平制衡

日本教育制度尤其是基础教育制度在时间线上呈现出"由高到低、由个别到一般"的特点,从江户时代之前的贵族以及武士阶层对知识文化的垄断,到江户时代尤其是江户末期庶民教育的迅速崛起,再到明治维新之后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建立起的"统一学制"和"小学义务教育",进而升格为二战之后的"初中义务教育",可以说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虽然日本在不同时期赋予了国民教育以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文部省以及其他部门对于教育公平是相当重视的。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1)

日本在二战之后明确提出了要消弭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差异,在基础教育方面更是呈现了世界上极为独特的现象。日本的乡村与城市在基础教育方面并无太大差别,乡村与城市的孩童除却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之外,他们所处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配备等都是由日本文部省统筹之后分配的。生活在乡村的孩童不会因为自己所处地区的经济或者是教育资源欠缺就享受不如城市孩童的教育,相反,日本基础教育相当注重机会均等性和高度一致性。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2)

日本文部省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孩童的课程大纲,并且各个学校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评定标准上都是高度一致的,学生几乎不存在留级或者是跳级的问题。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高额补贴公立学校,以保证基础教育能够公平公正地实施下去。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是非常公平的,无论是哪个地区的公立学校都要严格地按照教育大纲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些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基本上也是完全一致的。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3)

正常的孩子和残障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日本的乡村和城市拥有一样的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绝大多数都是公立的,除却入学孩童自身的缺陷以外,他们享受的教育与一般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1947年《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了初高中以及小学的学校面积、办学规模以及设施配备、师资配备的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基础教育的公平统一。而1954年制定的《边远地区教育促进法》更是通过"教师调换制"来保障师资配备的均衡,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4)

城市和乡村、高层和底层之间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一般儿童和残障儿童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享受的待遇也是一样的,这是日本教育所呈现出来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教育的重要优势。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强有力的管控下,日本基础教育已经呈现了高度公平和高度一致的特点,这也是《蜡笔小新》中出现的贵族出身的小爱能和平民阶层的小新同在一个学校读书的原因,即便是未被列入基础教育行列的学前教育,也体现了臼井仪人一种固有的惯性和其中所折射出日本国民对于教育现象的一种思维惯性。

日本注重教育公平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日本的教育公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前江户时代、江户—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以及二战以后这几个时间点,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日本的教育制度与它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有着时代的特点和它的局限性。日本对教育公平的格外重视既有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性格,也有所处时代面临的挑战等现实原因。但是总而言之,到了"蜡笔小新之父"臼井仪人生活的年代,日本国内基础教育的公平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深入日本国民骨髓的,因此它也体现在诸多的日本艺术作品中。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5)

日本江户时代以前的教育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体现在目标人群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江户时代以前的教育是贵族式教育,庶民以及更低的阶层是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力的,而教学的内容也大都以儒家经典为主。江户时代虽然出现了教育由高到低的转变,但是其核心教学内容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而教育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让平民阶层能够识文断字而已。可以说前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教育制度还留存在儒家传统的那套东西里面,并没有出现质的飞跃。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6)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当然,它的迅速推行与江户时期教育庶民化带来的高识字率是分不开的。明治时期的教育是效仿欧美的,但是又与日本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与日本推行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密不可分。"教育强国"的梦想使得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以及自我人格开始迅速觉醒,他们很快摒弃了存在日本千年的儒家传统,开始全盘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艺术等诸多领域的新思潮,这也为日本现代的教育制度确立打下了基础。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7)

日本的"统一学制"和"义务教育"是效仿西方的,但是它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是不一样的。明治时期的国民教育目标主要是围绕着新思潮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一过程是要培养能够理解并且传播和实践西方理念的"新人",事实上明治时期也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并不深刻,很大程度上是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理论加上现实环境的需要,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日本此时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8)

二战之后的日本国民开始了自我反思,同时日本政府也需要通过教育去抚慰国民受伤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肩负着培养振兴日本经济的下一代的重任。此时的日本基础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日本照搬了西方那套理论已经过了近一个世纪,日本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西化了,教育公平在此时也成为了日本国民的诉求。日本国民一方面在现实的压力下需要通过公平的教育来改变自身的环境,而日本教育部门也寄希望一个合理的体制来培养优秀的人才。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19)

从江户时代到今天,日本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它是裹挟在历史的洪流和日本所处时期现实下的产物。日本一刀切似的教育公平除却日本受到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影响之外,与其自身的国民性格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日本人的性格是相当复杂的,他们既有着令人敬佩的执著与坚守,同时也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固执和刻板。这种性格也导致了日本国民对教育公平理解的偏差,因此日本基础教育也出现了相当明显的日本特色。

日本真的有野原新之助嘛(野原新之助与酢乙女爱同班)(20)

结语

日本基础教育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深入人心,很容易被生活在其中的日本民众所忽略,《蜡笔小新》的作者臼井仪人在创作漫画的时候,显然是用一个日本人的眼光去构思的。因此,小新和小爱这样身份差别过于悬殊的两个人能够在同一个幼稚园成为同学,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日本读者对此并无异议。虽然臼井仪人在编纂故事的时候写明了小爱是想体验平民生活,但这显然也只是日本人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