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主干正统——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1)

正因如此,即便是汉朝灭亡以后,后世许多诗人依旧对汉朝念念不忘,其中尤以唐朝诗人为最。有唐一代,诗人们引用汉时典故、借以针砭时弊,以古喻今的现象格外普遍,而且其所涉及的领域也不仅局限于风花雪月,而是广泛地涵盖了唐朝社会的各方各面。

所以,终唐一朝,“汉朝情结”始终是唐诗中引用最频繁,寓意最广泛的意向之一。

一、汉、唐之间虽然相差近四百年,但期间并无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出现,所以唐朝人下意识的将汉朝做为参照,来思考时下问题。

汉朝与唐朝,是公认的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高峰,以至于后人常常汉唐并称。

这两个朝代之间虽然相隔近四百年,但期间内却大多是三国、南北朝等乱世。所以,同为大一统王朝,唐朝的诗人对汉朝不但没有因时间距离而产生的疏远感、陌生感,反而时时在诗中回忆、呼唤、反思着那个已经逝去的王朝。

可以说,唐朝的诗人们与遥远的汉朝有着复杂而又真切的感情联系,他们时而直接评议汉事,时而借用汉时人事来赞扬或讽刺唐人唐事,甚至于直接将本朝直呼为“汉"。例如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名作《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沉溺酒色的现状时就曾如此描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表现在一两个诗人的作品中,而是几乎直贯整个唐诗的创作历程;这样的现象也不仅仅体现于个别的诗歌体派中,无论是以绮错婉媚著称的宫廷诗,还是风格豪壮开阔的边塞诗,这样的现象都随处可见。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2)

由此可见,“汉朝情结”是唐代诗人对汉王朝人与事进行认同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汉朝人与事在唐代诗人心中的一种感情纠葛,是一种潜藏在诗人的心底但又随时可以呼之外化的诗歌中的情感。

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无论是咏怀心志,还是酬奉赠答,还是指评时事,很多诗句中都活跃着汉朝的人事,这些人事要么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希望,要么隐喻着诗人不想或无法直陈的时事。

唐朝诗人在选择写入诗中的汉朝人事时,眼界也十分开阔。帝王将相、将军豪杰、文坛奇才、才子佳人,乃至军国大事、骚人愁思、边地风光,无一不可入诗,无一不可为我所用以抒一己之情怀。

“以汉代唐”,一方面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超越时空的联想,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熔铸于诗作之中,以达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目的。另一方面“以汉代唐”也是诗人英雄主义的积极体现。

所以汉朝情结并非仅仅只是一种诗词创作的风格,也反映出了唐朝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的高尚追求。

二、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的形成与唐朝统治者的推动关系密切,正是因为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唐朝皇帝的重视,“汉朝情结”才得以在唐朝产生、发展。

公元618年,关陇权贵李渊建立了大唐王朝。这个在马上得天下的君王,在建国之初,就必须要面对各地的叛乱和来自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军事挑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一点到确实和汉王朝很相似。

他不仅要在战火纷飞的战斗中重建一个能行之有效的政府更要颁布实行一系列的法令和改革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同时还得平衡儿子们因争夺皇位继承权而愈演愈烈的来自家庭内部的矛盾。

可惜的是,唐高祖李渊还役有来得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就在“玄武门之变”的风烟中丢掉了皇帝宝座,将权力移交给自己的次子李世民。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各面的改革,并且于听政之暇,经常于群臣议论古今。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3)

在唐代以前的所有朝代中,李世民最重视的是秦朝、汉朝和隋朝的历史。因为秦汉相续、隋唐相继,历史惊人的相似,所以李世民为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不得不高度重视这三朝的历史经验教训。

而在这三朝中,汉朝的地位尤为突出,因为按照历史的相似性对比,秦朝对应隋朝,汉朝自然就对应唐朝。 所以出于治国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传万世的需要,唐太宗对汉朝历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他,又将自己的这种对汉朝人事的评价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经常借汉以写唐,借汉朝人事以喻己,对待汉朝的人与事的态度是既有批判也有认同。

例如在《帝京篇》中,唐太宗就曾经感慨道:

“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4)

综观整个唐朝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正是唐太宗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待汉朝历史人与事的态度,直接影响开启了后来诗人以汉写唐的表现方法。

之后,卢照邻、王勃等人在唐太宗的以汉写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朝情结”进行深入发掘,创作出了《长安古意》、《帝京篇》等名篇巨著,开始了借汉以讽唐的汉朝意象转变,对后来诗人影响深远。

武则天时大量平民诗人的以汉写唐、以汉讽唐诗篇的出现,标志着贞观之际诗歌中融入汉朝意象的创作倾向已经推普到社会,也标志着唐代诗人“汉朝情结”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

总之,唐太宗对汉朝历史的偏爱及态度与行为,在当时就推动了整个社会上层阶层对历史尤其是对汉朝历史研究的热潮。

从唐诗史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对汉朝社会人、事的关注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角度着眼,事实上奠定了后世诗人“汉朝情结”外化时多从社会现象和政诂因素着手的基本原则。他从认同和批判两个角度对待汉朝史实,也影响了后世诗人对待汉朝史实的基本态度。

三、终唐一代,唐朝的边境少有安宁之时,在家国情怀的影响下,唐朝的边塞诗中率先出现“汉朝情结”并在此后深刻地影响了唐诗的创作。

前文有提到过,唐朝新创之时,周围的环境并不友好,以游牧政权突厥为首的外部势力和以割据军阀窦建德为首的内部势力时刻影响着唐朝的生死存亡。不过这一时期由于唐朝并未成为广大中原百姓心目中的正统,所以诗歌创作并无太大亮点。

唐朝统一全国后,主要矛盾渐渐由割据军阀之间的领土之争转变为以唐朝为代表的中原人民和以突厥为代表的外部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个时期,唐朝的边塞诗在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唐朝的边塞诗在刚刚诞生之时就饱含“汉朝情结”,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所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其中的“汉时关”、“万里长征”、“龙城飞将”和“阴山”等都是知名的汉朝历史典故,而王昌龄做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着唐诗的起点。由此可见,唐朝边塞诗在一开始就已经具有浓烈的“汉朝情结”了。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5)

经历了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唐朝逐渐发展到了一个全盛的时代。这一时期,是唐朝历史上真正辉煌的时刻,边塞诗的发展至此也有了一个转变。

与初唐诗人不同,盛唐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取材更加宏伟,吟咏更甚恢弘,气势更加凌厉,诗中每每充盈着一种让人血脉喷张的“尚武”精神。

因为国运昌隆,因为国家祥和,所以这一时期的边塞是在稳定的斗争中安然度过的。这也使得边塞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更加蓬勃有力、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然,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汉朝的尚武精神,唐朝的发展,让这种“尚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也使得“汉朝情结”在边塞诗中有了一个更加完美的体现。

诗不教胡马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6)

唐诗中的“汉朝情结”除了边塞诗丰富多彩外,还有咏史诗、讽喻诗、感怀诗和应制诗也颇有意味,但最为耀眼的却要数边塞诗。

追忆历史往往是受到现实的触动,缅怀历史人物往往是寄托某种现实之中不可发出的感慨。赋予了“汉朝情结”的唐诗让后人看到了那种身为强大民族的自豪之气与昂扬向上的无畏精神。因此,唐诗中的“汉朝情结”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后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