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眼泪了,却没想到,收藏在书柜多年的,一本日记体式的153页的小说,竟让我这个自认为钢性心肠的老年人,也被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的悲剧人生,落下泪来。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少年维特的烦恼:粉红色的蝴蝶结)(1)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于一七七四年发表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该部中篇书信体式小说一经问世,立刻如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社会,在德国,乃至全世界,激起层层波澜。

人们的心沸腾了,激情如熊熊烈火被燃烧。

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筒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

年轻女子则最爱穿绿蒂的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饰: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

人们为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维特悲剧命运流下同情的泪水。

人们赞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满怀希望地看到,阴霾即将被驱散,太阳就要升起。就连在战场上善用呼风唤雨的拿破仑皇帝,竟把维特读了七遍之多,远征埃及途中还带了这本小说。

“恩格斯赞誉歌德写道: 维特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工具。

在中国,哥德的名字也家喻户晓。

他写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被列为高中生语文阅读的名著,他用六十四年写就的巨著《浮士德》成了文学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真正让他一举成名的还是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

故事描写一个风华正茂,有才有情,愤世嫉俗的少年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

在乡村舞会上,他与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绿蒂一见钟情,并陷入激情迸发的热恋中。可是 当得 知绿蒂已与阿尔伯特订婚后,维特为处于第三者的尴尬境地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无奈他去了很远的地方,想在事业上找到依托,却不断屡屡受挫。他愤世嫉俗,崇尚自然和自由。

维特的天才,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得不到,也不允许他去,因此,他发出沉痛的感叹:

“为什么天才的河流难得冲破堤岸,难得成为汹涌澎湃的洪水”,其原因就在于,两岸住的是沉着冷静、深思熟虑的姥爷,他们担心自己花园中的亭榭、郁金香花圃以及菜园会被洪水冲毁,所以知道及时筑堤控渠,以防患于未然。”

维特心灰意冷,再回来时,心爱的绿蒂已为人妇。

他放不下这段感情,内心不断纠结缠绕,无尽的苦恼。他不想绿蒂难过,又不愿失去好友阿尔伯特。

为了成全别人,他选择自己退出。

维特最后一次去见绿蒂,穿着他们第一次相识的青衣黄裤(后世人称为维特装),带上了他们第一次相识时绿蒂送给他的粉红的蝴蝶结。

他俩读诗,悲怆不已,失控,他满足的吻了绿蒂的双唇,带着无尽的失望,在圣诞之夜,扣下板机自杀离世。

粉红色的蝴蝶结,飘然落下……

一桩人间悲剧落下帷幕,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少年维特的烦恼:粉红色的蝴蝶结)(2)

哥德笔下的《维特》一书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

对此勃兰兑斯做了深刻的论述:

“《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的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

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主人公是出生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

哥德不由自主的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美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作者哥德自己也曾有过失恋的痛苦,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把使他不安的痛苦的一切以及时代的骚动情绪所包含的病态和畸形的东西,全都倾泻在他创造出来的人物身上,揭开了沉睡的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哥德要通过文字倾吐自己的痛苦、感受和对使人窒息的社会的愤慨,他写道:

“与友人的妻子不幸的恋爱而导致的耶路撒冷之死,把我突然从梦中撼醒。

我不只静观冥想,我与他共同的遭遇是什么,而且把现在恰好碰到的使我热情沸腾、焦灼不安的同样的事加以观察,因此,我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至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

于是哥德闭门谢客,集中精力,奋笔疾书,不用写作提纲,只用四个星期的时间,《维特》就一气呵成。

一部震撼世界的名著成就了哥德,也帮助他走出爱情失意的旋涡,开启暂新的人生,成为名扬世界的文学大师!

同样的不幸境遇,不同的心态,形成不同的人生之路!

无疑,哥德是幸运的,而维特,却成为“反叛的受难者”。

三,维特的悲剧根源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少年维特的烦恼:粉红色的蝴蝶结)(3)

它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悲剧的内部原因是由于维特爱情上的失败,导致了内心无法解脱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感伤厌世的情绪。

另外维特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造成他悲惨结局的另一内在原因。

他的感情过于细腻,性格过于脆弱,他陷在对绿蒂狂热的爱和自己处于第三者尴尬境地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最终以自杀解脱于人世。

因此维特这个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就在于它蕴含了18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的阶级内容和时代思潮,维特身上带着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的深深的印记,而使他成了反叛的受难者。

现实社会中,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实际上两个情投意合,两心相印的男女,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结合而抱恨终生的悲剧多有发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结语

究竟爱情的真谛是什么?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卷首刊有《绿蒂与维特》一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只是男女双方生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冲动,同时,也是两情相悦,彼此倾心,相互在心灵上的感应和生活中的关切,尊重彼此。

张爱玲说过: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低入尘埃中的我并不卑微,而是因为爱情,我愿意在家中煮上一碗热粥,温暖寒夜中的你;愿意在枕边送上一个亲吻,安抚受伤过的你。

对于爱情来说最难的,不是永葆激情,而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和岁月的消耗之后,还能够彼此欣赏。

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他的爱是纯洁无暇的,是神圣的,无可厚非。

但他有错,错在爱上了有夫之妇。绿蒂对丈夫的痴情与信赖,不可能给维特一个完美的结果。

错在他违背了爱情是自私的这一基本原则,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痴痴的无尽等待而不肯放手,最终心死了,生命也走到尽头。

因此,格守爱情的底线很重要,固执地坚守,只会飞蛾扑火自取其辱。

郭沫若在诗的最后写道: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惊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维特的故事,不是已给了热恋中的人们最好的戒告吗?

人生之路,烦恼多多,怎样化解?

人,要是不那么执着地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眼前的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世间的痛苦就会少得多。

你不能回到过去重新来过,但你可以用过去指导你的未来,只有你才能成为自己摆渡人。

无论你遭遇多么糟糕的状况,总有摆脱这些麻烦、困扰的出路,你做出的每一次抉择都能让你更容易面对接下来的问题。

以上这段话,与尚处在各种烦恼中的朋友共勉!

少年维特之烦恼解读爱情观(少年维特的烦恼:粉红色的蝴蝶结)(4)

~完~

,